越剧女班音乐(代序)
项管森
四工调时期
这一时期介绍以下三个问题:一、女班的产生;二、四工调的形成;三、女班的兴起。
一、女班的产生
1923年夏天,上海升平歌舞台老板王金水受京剧毛儿戏的启发,在嵊州施家岙招收了第一批农村女孩,并请金荣水和倪阿裘当师父,负责教文戏,请京班里的嵊州范村人黄阿千来教武戏,又叫王春荣来拉胡琴,就这样,建立了头一个科班,进行了短期训练。
头一个科班的学员有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等人。金荣水教的头一本戏是《双珠凤》,之后倪阿裘教了《后游庵》《四香缘》《玉连环》《琵琶记》《玉蜻蜓》等。女班也就是女子越剧就这样产生了。
二、四工调的形成
当时女班学的唱腔都是男班的调子,如赵瑞花唱的女班最初曲调:
谱例1:
我奉小姐一支命
上述曲调原用正调(即1=D,主胡定弦15)来演唱及伴奏,刚好适合男班艺人的声区,并不适合女班艺人的声区。女的唱时若唱高八度显得太高,若唱低八度又显得太低。后来琴师王春荣和演员们进行研究,采用徽班西皮原板的过门,将其略为改动并同样用 3定弦(即1=F)来演奏。四工调最早的过门是这样的:
谱例2:
四工调最早过门
这样每小节的首拍都落在“1”音上,并且可以无限地反复,很灵活,演员要唱就唱,不唱就反复。
由于“”“3”这两字在工尺谱上称四工,这种 3定弦的调子就称〔四工调〕。女班很长一个时期演唱演奏,都以〔四工调〕为主,故称为四工调时期。
三、女班的兴起
女班头一副科班在乡下学了六个月,至1923年秋天,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等就来上海,在闸北升平歌舞台首次挂出“绍兴文戏文武女班”的牌子,这是女班的第一次演出。当时男班已拥有相当多的观众,而她们却还是十一二岁的姑娘,在演出水平上和男班相差甚远,因而这副小科班,只得在几个小茶楼里演了半年。由于经济情况不佳,还是回到乡下嵊州。第二年(即1924年)便在附近一带农村中演出。反动政府认为这种“小歌班”不成体统,“女人”怎能上台演戏,发令禁演!如果演出就逮捕坐牢。为了躲避当时警局的迫害,1924年3月该科班逃到东阳县演出,但东阳县还是要抓“女小歌班”。后来,“女小歌班”发现凡是“大班”的班子,警局都不抓,并可以公开演出,从此,“女小歌班”就开始学习“大班”的唱腔,学习大班的演出形式如《请寿》《跳加官》等,在每出戏里可以用大班唱腔的地方,都唱大班。因此,这一时期采用了许多绍剧的唱腔,如快板、倒板、流水、二凡、三五七等,其中的流水就是后来嚣板的前身。
1925年春节,“女班”演到嘉兴,和当时男班混演三个月,在混演过程中得到男班的直接帮助和启发,女班提高了一大步。在唱腔方面,施银花吸收、提高最大,开始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基本调:
谱例3:
上宝塔来第三层
当时,正处在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农村经济破产,嵊州一带的贫苦农民都处在朝不保夕的境地。他们看见施银花的女班,开了眼界,感觉到女子居然可以用学做戏来赚钱,因此有些父母就纷纷送女儿到科班学戏,其中也有的父母不允许但女孩子自己坚持去的。1925年金荣水在黄泽镇招收了魏素云、李艳芳、王明珠等成立了第二副科班。1926年,金荣水又在嵊县东乡后山学招了金香凤、叶香天等,成立了第三副科班。这一副科班学习范围扩大,除文戏外,武戏也学。上午学武戏,下午学文戏,唱腔方面除摹仿施银花班的女调和大班曲调外,并加进了京戏的摇板、流水板等。出班后,除文戏外,武戏就能演三四本,当时的观众曾说“简直与大班差不多”“行头还是女小歌班好”“还是女小歌班听得懂”,又说“女班化妆起来比男班漂亮”等。从这一班起,女班逐渐超过了男班。1927年金荣水在嵊县西乡招收了筱丹桂、周宝奎等,成立了第四副科班,称高升舞台。在这同时,东乡华堂镇成立了大华舞台,演员有尹桂芳、毛佩卿等,东乡岸头村亦成立了一班。这三班中,尹桂芳这一班是以学习京戏、武功、大班为主,学习越剧为次,因而当时有人称它为“小京班”。从这以后,组织起来的剧团犹似雨后春笋,很普通了。
特别是1928—1934年,这中间是嵊州新昌一带越剧发展最快的时候。据统计,在这六年中间单是黄泽镇就出了十三副科班,谷山镇出了十一副科班,再加西、南、北乡和新昌一带总共出了多少科班,一时无法计算。据袁雪芬同志说:在抗战前后,嵊州新昌一带的科班,起码有几百副。
1932年,女班在浙江全省普遍流传开。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沦陷地区的绍兴文戏女班,因受日寇抢、烧、杀、淫的威胁,先后由封建班主率领,纷纷进入上海。
1938年,姚水娟等人是来到上海的第一班,第二班王明珠等随后也到了上海。姚水娟演出于通商旅馆,王明珠演出于永乐茶楼。这时候上海观众喜欢看,剧场天天客满。乡下听说上海生意好,不几个月就一连来了三四班,并且生意也都不差。这时出名的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等。当时社会上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三花不如一娟,一娟不如一桂。”可见观众对她们已非常熟悉。而在唱腔方面,施银花可谓独领风骚,以后的筱丹桂、傅全香、支兰芳都是继承了施的唱腔特点。面对绍兴文戏的崛起,上海各报馆也大为宣传,为绍兴文戏推波助澜。像筱丹桂到上海恩派亚演出,报纸上噱头十足,说她“京戏赛过梅兰芳,文戏赛过白玉霜”,还给主要花旦姚水娟加上“越剧皇后”的桂冠。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班绍兴文戏在上海已很红火,很有名气了。
四工调时期的曲调有〔丝弦慢中板〕〔慢中清板〕〔快板〕〔哭调〕〔六字调〕〔十字调〕〔流水〕〔二凡〕〔正调〕〔尺调〕甚至4 定弦〔小工调〕〔调腔〕,和其他民歌小调如双看相、三翻十二郎等。
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是继承男班北乡的〔闭口调〕唱法,而姚水娟、竺素娥是继承南乡的〔开口调〕唱法的。总的来说,在四工调时期,以上五人的唱法各有特色,并具有一定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