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文公成公
《卫康叔世家》·卫国兴衰简史·文公成公
一、卫文公
文公初立,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收卫民。(史记)
这样的记载是《史记》卫国史上少有的评述,很是褒扬。综观卫史,除卫开国者康叔行善政,百姓和集的外,之后仅有卫武公得到的赞誉更多,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佐周平戎。看起来卫武公的形象更饱满一些,算是卫史上文治武功都有盛誉的一位君主。这是春秋初期。
春秋初期,诸侯中比较活跃的有郑国,宋国,鲁国,卫国,甚至陈蔡等国也常在舞台上走来走去,其中郑国最强,尤其是被骂千古奸雄第一的郑庄公,应该算是春秋首霸,后世有人提及春秋五霸,多有郑庄公。事实上看,郑庄公是郑国最为雄长的时期,这时期,国际上的政治强人不多见,卫武公绝对算一个,能与郑国争锋的也只有卫国了。当然凡是政治上的强人好像都有不那么光彩的面,卫武公杀兄继位,郑庄公养弟成奸,都有德行上的污点,话说回来,德行又好能力又强,尽善尽美的政治强人恐怕没有,有也只能留存在远古圣贤的美丽传说里。
卫武公以后,卫国政治开始滑坡,可以说代代荒诞不堪,内乱不止,加之卫国褊小,军事国力软弱,到了卫一公,更加弱小,政治派别又互相掣肘,国君只有个虚名,父子相杀兄弟相灭,终于引来了外族翟人入侵,几欲亡国,那种情况下,卫人还余几百户百姓。幸有齐桓公出钱出力卫国才不至于亡国,之后卫文公即位。
文公初立,轻赋平罪,身自劳,与百姓同苦,以收卫民。(史记)卫文公即位后,做了一些善政,国事稍有起色,虽有振兴之心,无奈国力积弊,此时的卫国已是二三流国家,齐桓为霸时期,尊王攘夷,扶危救困,卫国政治上尚能独立,齐桓之后,晋文崛起,卫国逐渐沦为大国附庸。
但是卫文公一个错误的选择却让他的儿子卫成公陷入了无穷的麻烦,那就是“无礼“对待流亡路过的晋文公重耳。
二、卫成公
卫文公时期,国家重建,实际上这时候的卫国人口不过几千,国事安定下来,卫国出兵兼并了小国刑国,能发动对外战争,也见得卫国开始有了雄心。外交上卫国一直依赖齐国,齐桓以后齐国内乱自顾不暇,卫国又倾向楚国。这时期,流亡十九年的晋文公崛起了。卫文公已死,成公即位。
晋文重耳可是个狠角色,比齐桓更狠。齐桓称霸走和平路线,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出钱出力赚得好名声。晋文相反。怪不得孔子评价,齐桓正,晋文谲。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备尝人间辛苦,得君位已六十岁。晋国称霸玩的更实际,管你周王还是诸侯,白出钱出力老子不干,要钱要地,而且是有仇必报,往死里整。
很不幸卫国站到了晋文公的对立面。先是起初卫文公时,晋文流亡过卫,求一口饭吃,卫文公无礼,不理睬,看晋文这帮人落魄的样子,不像大国公子,别说热情招待,见也懒得见,赶走了。这也是卫文公目光短浅,没有器量,就这件事深深的伤害了晋文重耳。晋文那个时候,落魄到什么情况,一群逃荒要饭的模样,遇到卫国这般冷遇,自伤自怜,没办法。饿的不行了,向野外的农夫要一口吃的,老农扔一土块,大概说饭我也没得吃,给你块土自己种吧,太难堪了,一个大国公子受这样歧视,能忍下来最后得继君位,很了不起。
另一件是卫成公拒绝晋国借道借兵。晋文公继位,发奋图强,国力大增,开始图谋霸业,也要借此报一下过去遭的冷遇,理由就是当初老子有难吃不上饭,现在晋国不比以往,要算算帐。那时候,一个诸侯国要称霸,一是国内安定富足,一是对外发动兼并战争。晋文重耳也是这样想的。
晋文时国际上两大阵营,一是楚,一是晋,两雄争霸。晋国救宋借道卫国攻曹。卫成公不同意,晋国绕道灭曹,又向卫借兵,也不许。卫国上下看情况不妙,眼看晋国壮大争雄天下,得罪了晋不是好事,大臣贵族们意见分歧很严重,晋国拿下曹回头来找卫国的麻烦。卫国哪挡得住,国土被占,卫成公自己承担责任,放弃君位不要跑路了。晋国一看太不经打,人家国君吓跑路了,于是手下留情暂且放过卫国。
后来周王出面调解,希望晋国允许卫成公复位。晋不同意,不行,老子那口恶气没撒出来,卫成公不能放,不杀不足以泄恨。这样上演了一出卫国君臣对薄,晋国周王审判。这事闹得不像样了,哪有君臣对薄的事,这么做给天下树了一个坏榜样,再三劝晋文。考虑到周王面子,晋文暂时拘押了卫成公。明的不行就来暗的,找人暗杀卫成公。下毒。幸好卫成公早知道消息,演了一出鬼神闹剧才瞒过晋文公,同意卫成公回卫复位。
晋文公不久死了,晋襄公时,卫成公第一次朝拜晋国表忠心,甘为晋国附庸。卫国从卫文公短期内稍有起色后遭遇晋文,已无力图强,苟延残喘,彻底成为国际上三流的弱国,在大国间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