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0章 齐鲁再辩(上)

《鲁周公世家》(完)齐鲁再辩(上)

先来看两段史料,一是来自《史记》的《鲁周公世家》,一是来自《淮南子》的《齐俗训》。

这两段记载都涉及到春秋齐国与鲁国的治国思想。

《史记•鲁周公世家》: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而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易近民,民必归之。’

周公封于鲁,留周,安排儿子伯禽就国,三年来述职。周公很奇怪,为什么三年才来,太久了吧?伯禽表示,您老人家不知道,很麻烦啊,鲁地的文化风俗与我们的礼制不合,要彻底的整改,三年才像样子。同为周朝开国功臣的太公封于齐,五个月便前来述职,周公惊讶,太快了吧?太公说我就四个字,因俗简礼。周公听了很受启发,也很感叹,觉得太公这种平易近民的政策将来齐国必强,恐怕鲁国要臣服齐国了。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建国后,周天子召开诸侯集中会议,太公与周公见面,太公请教周公“敢问您的治国经验”,周公说“尊尊亲亲”,意思是尊敬地位高的,亲近宗亲。太公听了,有道理,但是这样国家发展可能会差一点,没有贤能的人可用。周公又问太公“您的经验?”太公说跟鲁有不同,“尚贤,谁有功用谁奖励谁”,周公说,嗯,也不错,但是这样后世会引发争斗吧。

那么《史记》是普遍被世人公认的信史,在史学乃至文学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一是它的可信性,“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迁文直而事核。”(后汉书·班彪传论)。一是它的特别性,“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司马迁采取了《春秋》笔法,在叙述历史中加入了“褒贬”,有他自己的看法。

当然,也很有许多的反面评论,大旨视《史记》为谤书。譬如三国故事,董卓伏诛,蔡邕在司徒王允侧,闻之惊叹。王允怒其悲董卓,乃下廷尉,欲杀之,邕自狱中上书曰,欲“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允不从,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遂诛蔡邕。蔡邕这个人,是东汉的大儒,博识远见,旷世逸才,他希望服刑留下性命完成汉史,但是王允不同意。他说你蔡邕这个人不老实,虽然才学天下你第一,但是你要写的东西估计跟司马迁一样,讥刺时政,非当朝之意,你写的再好也跟史记一样是谤书。

据说武帝取《孝景本纪》和《今上本纪》阅看,多见讥刺之语,怒而削之。

扬雄责司马迁“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

东汉史家班固以为《史记》“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范升上书指出“《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

班彪也认为司马迁不能“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

到三国时,谯周还在抱怨司马迁“或采俗语百家之书,不专据正经”

《史记》有谤书之议,起于西汉,至东汉,多以无益传述圣王之道而菲薄之。

《史记》的历史地位,直到李唐,才得以确认。这多半是因为李唐崇尚老子,司马迁的《史记》中糅杂了许多黄老思想,并不是非常的尊崇儒家,而且李世民执政的合法性在儒家看来似乎并不是那么光彩。两汉之际,儒学基本将《史记》看成“微文刺讥”的讽世作品。这也很容易明白,西汉末,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的角度来看司马迁的“史记”会非常的别扭,所以批评《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