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历史之碎碎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5章 坑儒

三、坑儒

1、嬴政选择了法家思想

嬴政是一个复杂的帝王,有些事上气魄恢弘,有些事上睚眦必报,心胸狭窄。大体上来看,嬴政并不推崇儒家,但也不反对。这与秦人历代君主是一脉相承的。秦人文化归根结底是游牧文化,热血、冲动、激情洋溢,不太重视礼制,后来商鞅能在秦变法成功,很大程度上基于秦人的文化精神特点。商鞅强调法制,赏罚分明,崇尚战功,商鞅变法让秦国逐渐强大,是后来秦统一天下的绝对功臣。中原各国基本是传承周朝的礼制,温文儒雅,他们眼里的秦人是野蛮的形象,不是很看得起,甚至持一种鄙夷的态度。始皇嬴政少年时期在赵国生活,赵国毗邻秦,文化上比较接近,后来返秦,在吕不韦的辅助下成长。

吕不韦是一个商人,商人的特质是利益为上,自然与儒家不沾边,但是吕不韦组织了许多人编写了一部《吕氏春秋》,这部书非常有特点,是一部道家的大作,后人把此书列入杂家,“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成一家言“。商人出身的吕不韦完成了一部宏大巨著。吕不韦的确是难得的人才,做的好买卖,又因商入政,又主编《吕氏春秋》。吕不韦若不牵涉到嫪毐之乱,不被贬黜而自杀的话,对秦一统天下乃至国家治理,或有意想不到的贡献也未可知。

嬴政少年在赵,十三岁为秦王,弱冠之年亲政。相信他在少年时多少也受过秦史的教育,返秦后作为秦国接班人,了解国家的历史是必须的,而秦国特别是孝公以来,一直用商鞅之法,嬴政从国家的角度认识到法家强国的现实作用,在思想上是倾向于或者说奉行法制的,后来他对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也见得嬴政是彻底地接受并践行法制的。

2、法家没有儒家的温情

①拘禁母亲,逼死尚父。嫪毐之乱的平定充分展示了嬴政的冷酷与铁腕。

②攻赵国,得赵王后,嬴政亲自“之HD,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也见得他的睚眦必报,手段狠辣。

③伐湘山树

嬴政巡游,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这个小事表现了嬴政性格中极为复杂的一面,他对儒生口中的尧舜这样的态度,与他自已作为一个人来讲的家庭遭遇有莫大的关联。他的人生经历很难让他走向儒家的温情,但他也是一个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少年困顿,弱冠之年亲情变故,法家思想占据了嬴政的内心,也只有法家的东西才能让嬴政得以寄托。这种矛盾交织体现在一些细微的事上,怒伐湘山树就是一个样子。

3、坑儒

①茅焦说秦王

这个事件的背景是嫪毐之乱。始皇嬴政把自己的母亲拘禁起来,这下天下读书人觉得不得了。怎么可以这样呢?有悖人伦,不合天理,因此,不少的儒生站出来批评嬴政。前后二十七人都因为这个事触怒了嬴政,遭到杀身之祸,在国际上影响很大,议论纷纷。

茅焦是齐人,游学路过秦,听说了这件事,觉得不妥,于是准备向嬴政谏言。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去,是要掉脑袋的。茅焦还是去了。那么结果如何呢?茅焦成功了。

那么为什么其他的儒生因而丧命,而茅焦不仅成功且让嬴政完全改变了心思,并认真表彰了前面死掉的二十七人,以示悔过呢?我们且看嬴政后来的一番话,在下。

秦王谢曰:“前谏者,但数寡人之罪,未尝明悉存亡之计。天使先生开寡人之茅塞,寡人敢不敬听!”

嬴政的这番话非常客气。他表示歉意,其实我在这事上也过意不去,心有不安。但是之前儒生见面就数落我的罪行,批评我不该这样不该那样,态度很不好,尽管说的对,但我接受不了啊。现在先生您开导我,为我着想,为秦天下想,听先生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我怎么敢不听先生的话呢?

非常客气,态度也谦卑,直呼茅焦为先生,把茅焦当作自己的老师,像一个小学生,寡人敢不敬听?先生说的这么对,我不敢不听。

如此看,茅焦所以成功,在于“曲则全“,也就是说曲里拐弯的讲道理,不仅没有触怒秦王,反而打动了嬴政,愿意接受他的建议,事后尊奉茅焦为上卿。同样的谏言,不同的结果,说话的学问大矣哉。一种是骂,面斥秦王之过,“数寡人之罪“,丝毫面子不给,合适与否,嬴政心里有他的想法,这个台阶你给的不合适,他不往下走,反而丢了性命。一种是劝,慢条斯理的说,东一番,西一番,打比方,为秦王着想,为天下一统着想,这样就入了嬴政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