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周纪之文王
周本纪》之周文王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一礼记
一、三代之英
周文王,姬昌,周朝的奠基人。
孔子做梦都希望能达到文王的境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谥号
中国古代的国君死后都要经历一次考核。知识分子们会根据国君生前的事迹与德行给一个评定,称为谥号。这是比较严肃,甚至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所谓生前身后名。
周文王,文即谥号,经天纬地曰文,开辟建设了一个时代,有着不可泯灭且永载不朽的勋业,不是随随便便就可称为“文“的,一个极其隆重的褒扬。历史上看,凡称为文的差不多都在当时有着显明突出的成就。这是好的一面。批判严重的也不得了,一个字骂的很厉害,永远难以翻身,任你生前多雄霸,多残暴,死后定一个谥号给你,你也无可奈何,比如纣,损善毁义曰纣,一个字一生就是这样。
因此,谥号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君存着一份敬畏,来约束自身。那么,这样果真就万事大吉了吗,一个谥号就造就一代明君了吗,看上去并非如此,更多的是评判前人警醒后来者罢了,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样有效。虽然,这是我们过去的历史文化,一定要给你个批评,谥号就是这样极简的表达了后人对你这个老板的看法。
有些帝王国君的谥号真是蛮好玩的,东周末代周“赧“王,“赧“,不好意思,我把周的江山弄丢了,没脸见人。汉“献“帝,一个献字把帝位老老实实奉献出去。至于汉“哀“帝,当然呜呼哀哉了。也算是有趣的盖棺定论吧。
2、司马迁的冷淡
儒家道统一向标榜尧舜文武,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儒家政治理想的典型,是成功的样本。
不管是孔子还是其后的孟子,都不厌其烦的感叹周文王的美德美业,时时叹惋之,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凡例必举,文王就是儒家一个完整美好的榜样。
但是我只感觉到司马迁的冷淡。史记中对文王的记述平实简略,没有各样传说的热闹,也没有文王哪一句精彩撼动人心的话,几小段文字,然后“明年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更没有“太史公曰“那种言浅旨远的意味,或者激扬叹惋,或者鼓舞尊崇,个性的表述几乎没有,导致这样一个光辉的人物不是那么鲜活生动。为什么呢?
我们来看一下史记中司马迁对于周文王的直接记述部分。
生昌,有圣瑞。
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西伯献洛西之地,请去炮烙之刑。
西伯阴行善。
明年伐…,明年伐…,明年伐…
明年伐…,明年伐…,徙都丰
明年,西伯崩。
即位五十年。囚羑里,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再来看一下史记中记载的有关文王的事。
1、伯夷叔齐闻西伯善养老,往归之。
2、崇侯虎谮西伯。纣囚西伯羑里,西伯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闳夭之徒献美女奇物给纣。赦西伯,使征伐。
3、决虞苪之讼。受命为王。
4、伐诸国。
参考齐太公世家。
西伯出猎,卜之。遇太公渭阳,与语大悦,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西伯昌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居多。
从这些记载看,我自己觉得对文王的记述稍显简略,因为关于文王的史料非常多,左传,尚书,诗经乃至各种史记,后世的议论比如孔子、孟子、荀子都有详细关于文王功绩的表述。为什么司马迁没有从中借鉴来让周文王的形象更加丰满一些呢?
二、史记中的周文王
1、从小有圣瑞。(不详)
2、兴农业,善养老。
3、纳贤,日不暇食。
(伯夷叔齐,吕尚一批谋士)
4、阴行善。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5、断虞芮之讼。
6、征伐扩张。
7、囚羑里演易。
总之,史记中的周文王形象是模糊的,如果没有其它史料的阅读,加之后世儒家对文王的尊崇,仅从周本纪来了解文王是远远不够的。有什么其它的原因吗?
三、曹操想做周文王
《三国志》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公的话想来大家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