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1]
【原文】 《周官》:“太宰[2]以正月示治法于象魏[3]。”
《春秋公羊传》:“天子诸侯台门[4],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
《尔雅》:“观谓之阙。(宫门双阙也。)”
《白虎通义》:“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释门,别尊卑也。”
《风俗通义》:“鲁昭公设两观于门,是谓之阙。”
《说文》:“阙,门观也。”
《释名》:“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观,观也,于上观望也。”
《博雅》:“象魏,阙也。”
崔豹《古今注》:“阙,观也。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中可居,登之可远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其上皆垩[5]土,其下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示四方,苍龙、白虎、玄武、朱雀,并画其形。”
《义训》:“观谓之阙,阙谓之皇。”
【注释】 [1] 阙:古代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高楼。
[2] 太宰:古代官名,相传殷时始设太宰。其职责为掌管国家的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等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为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周朝之后太宰一职被停止使用。
[3] 象魏:即“阙”,也叫“观”。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用以悬示教令。
[4] 台门:古代天子、诸侯宫室的门楼。因用土台为基,故名。《礼记·礼器》:“天子、诸侯台门,此以高为贵也。”
[5] 垩:一种白色土,此处指粉刷的墙壁。
【译文】 《周官》上说:“正月之时,太宰向各国诸侯和天下臣民宣布治典,并以文字的形式悬挂在象魏上。”
《春秋公羊传》上说:“天子和诸侯等可以修建有高台的门楼,天子的阙在外,上建两座楼观,诸侯阙在内,上建一座楼观。”
《尔雅》上说:“观也叫阙。(皇宫门前两边用于观望的建筑。)”
《白虎通义》上说:“宫门旁边为什么一定要建造阙呢?阙,是用来区别宫门的,以表示尊卑有别。”
《风俗通义》上说:“鲁昭公在宫门外建了两座楼观,这就叫阙。”
《说文》上说:“阙,就是在门上建造观的意思。”
《释名》上说:“阙,即缺之意,建造在宫门的两旁,中间缺口的地方是通道。观,就是楼观,可以用来观望。”
《博雅》上说:“象魏就是阙。”
崔豹《古今注》上说:“阙就是观。建在宫室前面,用以标明宫门所在。阙门里可以住人,登上去可以远观。大臣上朝时,走到此处要思考自己为人处世的不足之处,所以叫阙。阙上都经过粉刷,下部则画有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指示苍龙、白虎、玄武、朱雀等四个方位,并画着各自的形状。”
《义训》上说:“观叫做阙,阙也叫做皇(登阙为皇帝特权,大臣只可行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