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香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檀香

唐人陈藏器(唐四明人,713—741年间任京兆府三原县尉)说:“白檀香产于海南,其树像檀木。”

北宋大医家苏颂说:“檀香分为很多种,其中黄檀、紫檀和白檀之类,是今人流行使用的。江淮、河朔(泛指黄河以北)一带所生长的檀木与其相类似,只是没有香味罢了。”

李时珍说:“檀香是一种树木。所以其字从亶。亶,‘善’之意。佛祖释迦牟尼称其为旃檀,用它来洗浴,能去除污垢,印度人谎称其为真檀。”

金元大医家李杲说:“白檀调和香气,与其他香料巧妙搭配起来,能使其香气达到极高的境界。”

檀香出产于昆仑盘盘国(今泰国南万伦湾沿岸一带)。又有一种紫真檀,研磨出粉后,可以用来涂治风肿。《本草》

叶廷珪说:“檀香出产于三佛齐国,气息清劲而容易发散,焚烧时能侵夺诸香的香气。其中,表皮尚存且为黄色的,称为黄檀;表皮腐烂且呈紫色的,称为紫檀。二者香味基本相同,只是紫檀的香味更好闻一些。檀香中质地轻脆的,称为沙檀,此檀香常作药用。由于檀香材质过长,商人为了方便贩运而将其截成短节。为防止香气外泄,他们就用纸将其封包,以便保持湿润。”《香录》

秣罗矩咤国(今印度半岛南端)的南滨海有秣刺耶山,山中崇山峻岭,洞谷深涧,山中既生长有白檀香树,也有旃檀你婆树(即牛头旃檀)。二者极为相似,难以区分。盛夏时登高望远,见上面有大蛇缠绕的,便是白檀香树。因其木性偏寒,所以蛇会盘踞在上面。遂用射箭作记号,待蛇冬眠后,方可前往采伐。《大唐西域记》

印度人身上涂着的各种香料,是旃檀和郁金。《大唐西域记》

听说剑门山左边峭壁的岩石间,有大树生长在石缝隙中。其粗大者树干可达数围,枝干为纯白色。人们纷纷传说,此乃白檀香树。树下常常有大蛇盘踞,保护着香树,使人不敢前去采伐。《玉堂闲话》

檀香出产于广东、云南等省和占城、真腊、爪哇、渤泥(东南亚的一个古代国名)、暹罗(东南亚国家泰国的古称)、三佛齐、回回(指伊斯兰教徒和伊斯兰教国家)等地。《大明一统志》


  为圆形,光滑,有光泽,外果皮肉质多汁,成熟时深紫红到紫黑色。


  叶对生,绿色,背面有白粉,卵形,顶端尖锐,膜质。


  花小,聚伞式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多为淡黄色。花被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内部初时黄绿色,后呈深棕红色。

檀香树
  常绿小乔木,高约10米,半寄生性树种,喜热带、亚热带丘陵气候。

檀香木
  又名白檀,为檀香科常绿乔木,木材有香气,味微苦。表面为淡灰黄色,光滑细密,有时可见纵裂纹,有的则有刀削痕,质坚实细腻。

檀香
  用作香料的檀香为白檀。白檀为半寄生常绿乔木,为檀香科檀香属植物,主要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及太平洋的一些群岛。其香取自树木的油脂。檀香树的根、干、枝、果实等都含油脂,越靠近树芯和根部的材质含油量越高。檀香广受世人喜爱,是主要香料之一。因其气息宁静、圣洁而内敛,颇受佛教推崇,不但被用来制作熏香,还常用来雕刻佛像、念珠等。据说,佛教中的大德(德行高尚的人)能从劳宫等窍穴中散发出类似檀香的香气。

◎檀香木的鉴别及分类

檀香木是檀香的芯材部分,不包括无香气的白色边材。檀香是一种半寄生小乔木,主要产于南亚及东南亚。檀香树的成熟时间较长,一般需要二十年以上。由于人们持续地大量砍伐,现已存世很少,故其价格极其昂贵。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诸种仿冒的檀香木大量涌现,因此,在选用时须小心辨认。

性状辨
  檀香木一般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时间越长颜色越深,光泽好,但包浆不如紫檀或黄花梨明显。檀香木质地坚硬、细腻、光滑,手感好,纹理通直或微呈波形,生长轮(年轮)或明显或不甚明显。

香味辨
  香气醇厚,初闻虽不甚明显,但用刀片刮削后,则香气又恢复浓郁,与香樟、香楠刺鼻的浓香相比略显清淡、自然。用人工香精浸泡或喷洒木材来冒充的檀香木,往往带有明显的药水味,不能持久。

伪檀香木
  最好的檀香木大多产自印度,其次为印尼。国际市场上用檀香属的其他木材或不同科属但外表近似檀香木的木材,或有香味的木材等来冒充檀香木。假冒者多是将白色椴木、柏木、黄芸香、桦木、陆均松经过除色、染色,然后用人工香精浸泡、喷洒以冒充檀香木,最后将其大量制成扇、佛像、佛珠等雕刻件。

诸溪峒出产紫檀香,质地坚硬。新出的香呈红色,旧生的香呈紫色,有蟹足一样的纹理。新香用水浸泡后,可以染物。旧香揩涂在粉壁之上,呈紫色,故有紫檀之名。檀香最香,可以用来制作带、扇骨之类的东西。《格古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