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编导言

“明文第一”,是明清易代之际学界对归有光的赞誉1,迄无异议。本书所选只是他的极少部分作品,但涵盖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不事雕饰、情感真挚、意味隽永的创作特色。清人王锡爵说他的作品如“清庙之瑟”,这个比喻十分贴切。清庙之瑟迥异于交响乐章的奔腾激越,但高雅之趣别具一格。

著名学者钱基博先生指出,归有光的散文开了“韩、柳、欧、苏未辟之境”,他“致力于家常琐屑之描写”,以极平淡之笔,写极真挚之情,“此意境人人所有,此妙笔人人所无”2。这对阅读本书很有指导意义。

归有光幼读诗书,十三岁参加科考,遭遇坎坷,六十岁才考中进士。他一生以读书授徒为业,不曾去治国平天下,但他的散文却呈现出对高尚文化品质的自觉追求。

他的散文远承《史记》之风。他在《陶庵记》中说:“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因而他特别推崇陶渊明的冲淡平和,认为百世之下“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而且认定这是“古之善处穷者”应当追求的文化品格,并题其所居为“陶庵”。在《家谱记》中,他直陈了自己的思想:“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他痛言世风浇薄,家族分崩离析,全无孝悌之义,但他决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便是归有光的家国情怀与深刻的忧患意识。

本书所选作品可分两大类。

一类是记述偶感,有些是应人所请之作。这些作品多姿多彩,而高尚的文化追求一以贯之。如《沈次谷先生诗序》对沈的赞许“今先生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如《庄氏二子字说》对他们“实而勿事于饰”“诚而勿事于浮”的高度肯定,都比较容易理解。而有些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追求则需要深思。如《守耕说》中的“沈翁”,是位“以诚长者见称乡里,力耕六十年矣”的老人,归有光从其住屋之名“守耕”,谈及一般人很少深思的问题,指出“可以为君子之时,而不可以为君子之学”,说明归有光对很多人的“君子之学”很不以为然。他认为不少读书人脱离实际而夸夸其谈,其实比“守耕”者差得太远。又如《见南阁记》写其友人的花圃:“中为小阁,沔之胜可眺也。盖取陶靖节‘悠然见南山 ’之语以为名。每与玉叔读书论道之暇,携之登阁远览,而沔去江南诸峰绝远,实无所见,姑以寄其悠然之意而已。”“无所见”而寄悠然之意,极妙,可启发人们丰富的遐想。再如《容春堂记》,写弃官归隐的兵溪先生返回故乡后治一园田:“园有堂,启北牖,则马鞍山如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自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这里以文学语言形象表达了社会学的思考,凸显了高尚的美学境界。“春”本来无所不在,阴山、雪岭无所不之,但倘若金马、玉堂样样都要占有,必不能“容春”。而真能“容春”者,首先得有“宽闲”心境。何谓“宽闲”,似乎容易理解,但也不尽然。本书有篇《何长者传》,对所谓“宽”写得很传神,不妨参读。

归有光这些作品,篇幅短,事平常,但寄托深。现在不少人不大清楚高雅与低俗的分野,那么从这些文章中得到些熏陶渐染,肯定大有裨益。此外如《雪竹轩记》《东隅说》《沧浪亭记》《野鹤轩壁记》《畏垒亭记》《筠溪翁传》都可给人这样的帮助。

另一类是写亲友故旧之文。这类作品,历来为人所称道。所记多家庭琐事,但恰恰为其他文人所不肯写、不能写。这些文章,似乎完全不事修饰,纯以满腔真情浇灌而成。其情致深婉处,会令读者油然产生共鸣。

归有光一生屡遭不幸:七岁丧母,二十七岁妻死,四十五岁继室又先他而去,期间他的长子和两个幼女也相继夭亡。归有光饱经人生之痛,文字间自然而然流淌出悲悯。这种深切情感,源于血泪的凝结,感人至深。如《重修承志堂记》写到“第年往岁徂,德业不闻,无以副前人命堂之志,且以去吾祖父之生不至十年”,建承志堂之时,家族兴旺,而今祖父仙逝,拳拳之望,遥不可期,“依依仰止,岂胜怵惕凄怆之情云”!《思子亭记》写思念儿子,“徘徊四望,长天寥廓,极目于云烟杳霭之间,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恍见魂归,这是怎样的哀恸!后又写《亡儿孙圹志》:“余方孺慕,天夺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死;吾儿几成矣,而又亡。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三月而丧母,十六而弃余,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余茕茕世路,落落无所向,回视三稚,韩子所谓‘少而强者不可保,而孩提者可冀其成立耶!’”“余于吾儿,欲勿殇也,其可乎!”一切犹如昨日,而儿已不在;昔日课子育儿种种苦心,如今俱为自责、愧恨。近乎絮叨的表述,正是情之所至,不可遏制而直抒胸臆。归有光抒写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如《见村楼记》写对亡友的怀念,紧扣“楼址”,曲折尽意,同样感人至深。

这些作品,回荡着深切的亲故之思。人亡而魂尚在,文尽而意绵延。凡是有一定生活阅历的读者,读这些作品便不难有身历其境的感动。归有光所表达的情感充实饱满,包含着对家人和故友的拳拳真情,也反映归有光为人与为文的高度一致。他善写那些与他精神息息相通的人物,即使是简约之笔,依然情感深厚,意味隽永。

以上两类作品,反映了归有光对高尚文化品质的执着追求。在他的笔下,人是平常人,事是平常事,情是人皆有之情,但却能将读者心底潜藏的情思搅动,虽不似韩潮苏海般波澜壮阔,却开辟了前人未有之境界。

归有光曾是僻远之地的一位科举落第者,而他的文学主张和散文创作,却是对当时名声显赫的“前后七子”的一种反拨。“前后七子”曾是明代文坛的代表,并非没有佳作,但历史最终选择了归有光。

关于本书阅读,提三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反复诵读,做点摘记。

读归有光文章,非反复诵读不足以领会字里行间的魅力。像《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家谱记》《陶庵记》等,若反复诵读,在起伏与节奏中,与文中所表现的情感便能产生某种契合。

如果能在诵读基础上,选择全篇或某些语段来背诵,收效会更大。如《项脊轩志》可全文背诵,如《畏垒亭记》中“壬寅之岁,……皆直其前”一段、《花史馆记》中“夫四时之花木,……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一段,也可背诵。此外,《容春堂记》《见村楼记》《沧浪亭记》《野鹤轩壁记》《雪竹轩记》诸篇,可自行选择背诵。

诵读可与摘记结合起来。应注意摘记文中那些令人难忘的细节描写,这对我们提高记叙水平有极大帮助。

《寒花葬志》不过百余字,只着重写了两个细节,值得反复诵读,如摘记下来慢慢消化,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其强大的表现力。《项脊轩志》中值得摘记的细节很多。母亲的疼爱、祖母的期望、项脊轩的美好、自己深沉的情感,无不借助那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细节来表现。项脊轩很小,而容量超常:少年读书的美好时光、对亲人的怀念和歉疚、对妻子的深情、对家族命运的隐忧……。有怜爱,有温馨,有叹惋,至“室坏不修”四字,该是何等心境?没说悲,而感慨深沉;不言情,却情意无限。如果把《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揣摩得透一些,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那么我们在阅读品鉴力与记叙表现力上会终生受益。

二、拓展阅读,做点探究。

1.本书原绪言的《归有光小传》、书中的《家谱记》《先妣事略》《项脊轩志》,以及《震川集》中的《书斋铭》《世美堂后记》等,都可帮我们了解归有光的家世渊源、生平经历。此外,还可查阅《明史》归有光传、其子归子祜的《先君述》、王锡爵的《明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等。据此,你可试写一篇“我所了解的归有光”。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自明季以来,学者知由韩、柳、欧、苏沿洄以溯秦汉者,有光实有力焉,不但以制艺雄一代也。”意思是说,与那些仅凭“制艺”(科举考试文章)出名的人不同,归有光在继承我国散文优良传统上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你可结合阅读本书体会,写一篇“试谈归有光与我国散文优良传统”的探究文章。

三、体会归有光散文特点,写一篇“××记”。

归有光写亲友的散文一往情深,清淡之中自然转折,余味无穷,摹人写景如在目前,细节令人难忘。你可自行选定某亲友,写一篇饱含深情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