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元代是藏族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西藏地方结束了四百余年的混战与分裂,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行政管辖之下,成为元代中国行政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中央政府在吐蕃地方括户、置驿、征兵、征税、驻军并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行政体制与制度,以实施统治,这一点已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尽管还有一些论者出于某种政治目的,宣扬西藏地方在元朝时期的独立性,但是没有一个人能举出一件确凿的事实来说明当时的西藏地方不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统辖之下,或自成体系。因此,此类主张,除了其政治煽动性之外,并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从而也没有任何学术价值,本书不予辩驳。
元代藏族史,尤其是有关元朝中央管理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的研究,时间并不太长。若从20世纪初印度学者达斯(S.Ch.Das)利用藏文史书《汉藏史集》等探讨元代在吐蕃地方括户、置驿的论著算起 1,至今还不到一百年,然而,所取得的成就已颇为可观。国外以意大利藏学家图齐(G.Tucci)的集大成著作《西藏画卷》 2和毕达克(L.Petech)的《中藏与蒙古》 3为代表。前者利用藏、汉文献对元代在西藏地方的置驿、设立十三万户、确立帝师统领等,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十三万户的内部组织体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是当时元代西藏地方史研究的一部划时代的学术专著,颇受学术界推重。后者则是作者毕达克多年研究元代藏族史的成果结集,对于元朝在乌思藏地方设立行政机构,以及帝师、本钦的地位,括户,置驿,划分十三万户诸措施均予论列,十分引人注目。尽管此二部著作均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但其在元代西藏史研究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前者尤甚。野上俊静对《元史·释老传的研究》,取得了最引人注目的成果 4,其中关于功德使司、宣政院等机构,桑哥、杨琏真加等人物,以及释道之争等事件的探讨,多超出前人。相关的重要成果,还有伯希和(P.Pelliot)关于蒙古语Colgel即汉文的“路” 5的研究,罗列赫(Roerich)关于13—14世纪蒙古与西藏关系的研究 6,魏里(T.V.Wylie)对蒙古初次入藏的研究 7,冈田英弘对早期蒙藏关系的研究 8,费拉丽(A.Ferrari)对《卫藏圣迹志》的笺注与研究 9,麦克唐纳夫人对《汉藏史集》(rgya bod yig tsang)的研究 10,陆宽田(L.Kwanten)对元代蒙藏关系的研究 11,弗兰克(H.Franke)对胆巴的研究 12,魏里对白兰王恰那朵儿只的研究13,史伯岭(E.Sperling)对必里公官巴(sgom pa)及吐蕃与宋蒙关系,以及旭烈兀(hu la hu 或hu la )与吐蕃封地关系的研究14,毕达克(L.Petech)对吐蕃与宋蒙关系,以及元代藏族宰相桑哥的研究15,佐藤长对元末明初西藏地方形势的研究16,福田洋一、石滨裕美子对西藏佛教宗义的研究17,石泰安(R.A.Stein)对西藏文化的研究,18均令人注目。国内对元代西藏地方制度史的研究起步稍晚,韩儒林关于元代对西藏地方实施管理的论文,是第一篇有影响的专论。 19嗣后,王忠撰文全面探讨了中央王朝管理西藏地方制度的发展过程。201965年,王森《关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资料》油印面世 21,这是一部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著,从而把有关元代西藏地方行政制度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工作被中断。“文化大革命”后,元代西藏地方行政制度史的研究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东嘎·洛桑赤列(dung dkar blo bzang vphrin las)《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22,是一部颇具特色的专著;黄颢译《新红史》 23,旁征博引,间以辨析,时有新意,这些都为元代西藏制度史研究的发展,给予推动之力。陈得芝《元代乌思藏宣慰司的设置年代》24,提出并论证了萨斯迦本钦即乌思藏宣慰司为首宣慰使,还对吐蕃三路宣慰司的设置时间加以论断,把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纵深。同一作者还撰有关于元代入内地藏僧事迹的论文25,创获良多。王辅仁、陈庆英的《蒙藏民族关系史略》26,内有专章探讨两族关系,颇为可观。此后相关的重要论文有:陈庆英关于元代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的论述27,陈庆英、史为民关于蒙哥汗时期的蒙藏关系的探讨28,洛桑群觉、陈庆英、祝启源等关于元代在吐蕃置驿的考释与论述29,苏晋仁关于藏汉佛经总目对勘的研究,30黄颢关于元代在西藏括户的论述,31陈高华关于杨琏真加与杨暗普父子族属事迹的论述32,沈卫荣关于元代十三万户的系列研究,以及元代在西藏实施统治的探讨33,陈庆英关于帝师、宣政院、本钦和吐蕃三区(chol kha gsum)行政建置的论述34,任乃强、泽旺夺吉关于元代朵甘思行政机构的论述35,仁庆扎西关于西平王府今地等的论述36,都有一定的价值。邓锐龄的《元明两代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37,是有关这一领域十分精审的论述。此外,王辅仁、索文清的《藏族史要》38,蔡美彪等的《中国通史》第七册39,黄奋生著《藏族史略》40,藏族简史编写组所编《藏族简史》41,韩儒林主编《元朝史》,均占用笔墨论述了元代西藏地方的历史与制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藏文史籍的整理出版方面,东嘎·洛桑赤列、恰白·次旦平措等藏族学者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42郭和卿、黄颢、陈庆英等对于藏文史书之汉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43这些为我们直接或间接利用藏文史书提供了方便。在汉文史书有关藏族史料的辑录方面,苏晋仁、陈燮章等做了不少工作44 。
前人的研究成就卓越,但是存在问题依然很多,诸如:宣政院的权限如何?它与功德使司的关系怎样?元代在吐蕃建立了什么样的行政机构?究竟由谁来掌管吐蕃地方?宗王、帝师、白兰王在吐蕃的权力及互相关系如何?为什么本钦即是乌思藏宣慰使?十三万户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的构成如何?三路宣慰司的建立年代、治地、范围及下辖机构是怎样的?等等,都需要研究。
本书即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藏汉文史书,第一次全面探讨元代统治吐蕃地方的行政体制。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探讨了影响元代在吐蕃施政的三股势力:宗王、帝师、白兰王,对于他们在吐蕃地方行政中的权限与地位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肯定了他们对吐蕃所具有的行政权力,同时也说明,在元朝建立后,吐蕃不是帝师的封土、宗王的封地或白兰王的领地,而是由宣政院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并对帝师的生卒年,帝师制度,宗王早期在吐蕃分封的年代,领地范围及历任白兰王事迹,进行了新的探讨。第二章主要讨论元代管辖吐蕃地方的中央机构,较为详尽地考察了总制院、功德使司和宣政院的建立、沿革、职能与历任长使的事迹。说明宣政院是管理吐蕃地方的真正的权力机关,在其下设置有一整套行政机构,以实施统治。第三章以《元史·百官三》“宣政院”条所记“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及下辖诸机构为线索,探讨了元代设立在乌思藏地区的行政建置的职能,对乌思藏十三万户的建立及沿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宣慰司的治地、范围等予以探索。进一步证明本钦即乌思藏宣慰使。第四章以《元史·百官三》“宣政院”条所记“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为线索,全面探讨了该宣慰司的建立年代、管辖范围、治地及几任长使,并对其下辖机构一一考订。第五章以《元史·百官三》“宣政院”条所记“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为纲,对该宣慰司的建立年代、治地、辖区范围及长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其下辖机构一一考订。第六章主要论述设立在吐蕃周邻地区的相关机构,及其与吐蕃的联系。本书通过以上六章的论述,试图勾勒出元代管理吐蕃地方的行政体制之轮廓,为全面深入地研究元代吐蕃史奠定基础,并用具体而微的史实说明元代对吐蕃实施统治之毋庸置疑,以及统治体制之一元特征。
本书后附录为作者已经发表和首次发表的、有关元代吐蕃地方制度史的9篇论文,即《论元代在西藏地方建政立制的基础》、《答失蛮其人及其经略吐蕃考实》、《Stod hor考辨》、《释“萨斯迦本钦”》、《释“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等,是本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体补充了书中应有的一些重要细节。
1 S.Ch.Das, Tibet under the Tater Emperors of China, in JASB, Extra Number(1905), pp.94-102.
2 G.Tucci, Tibetan Painted Scrolls, Rome, 1949.
3 L.Petech, Central Tibet and the Mongols, The Yuan Saskya Period of Tibetan History, Roma, 1990.
4 野上俊静:《元史释老传研究》,京都1978年版。
5 P.Pelliot, Notes sur le Turkestan de M.W.Barthold, in T’oung Pao, 27 (1930), pp.12-56.
6 G.N.Roerich, Mongol-Tibetan Relation in the 13th and 14th Centuries, in The Tibet Society Journal, 6(1973), pp.40-55.
7 T.V.Wylie, The First Mongol Conquest of Tibet Reinterpreted, in HJAS, 37(1977), pp.103-133.
8 冈田英弘:《蒙古史料中的早期蒙藏关系》,《东方学》23,1962年,第95—108页。
9 A.Ferrari, mk’yen-brtse’s Guide to the Holy Places of Central Tibet, Roma, 1958.
10 A.Macdonald, Peambule à la lecture d’un rgya Bod Yig caṅ, in J. As, 1963, pp.53-159.
11 L.Kwanten, Tibetan Mongol Relation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p.1207-1368,转见魏里文注引。
12 H.Franke, Tan Pa, A Tibetan Lama at the Court of the Great Khan, in Orientalia Venetiana, 1(1984), pp.157-180.
13 T.V.Wylie, Khubilai Khagan’s Viceroy of Tibet, in L.Ligeti(ed.), Tibetan and Buddhist Studies Commern 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Alexander Csoma de Koros, Budapest 1984, Ⅱ, pp.19l-404.
14 E.Sperling, Some notes on the early’Bri gung pa sGom pa, in C.I.Beekwith(ed.), Silver on Lapis, Tibetan Literary culture and history, Bloomington, 1987, pp.33-53.
15 L.Petech, Tibetan Relations with Sung China and with the Mongols, In Morris Rossabi(ed.), China among equal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pp.173-203; Sn Ko, A Tibetan Statesman in Yuan-China, in AOHung, 34(1980), pp.193-208.
16 佐藤长:《元末明初西藏的形势》,《明代满蒙史研究》,京都大学文学部1963年版。
17 福田洋一、石滨裕美子:《西藏佛教宗义研究》第四卷,Studia Tibetica No.11,东洋文库1986年版。
18 R.A.Stein, La Civilisation Tibetaine, Paris, 1962;石泰安:《西藏的文明》,耿昇译,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印1985年版。
19 韩儒林:《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历史研究》1959年第7期。
20 王忠:《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地方的制度的发展》,《历史研究》1959年第5期。
21 王森:《关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油印本1965年版,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为《西藏佛教发展史略》。
22 东嘎·洛桑赤列:《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陈庆英译,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3 班钦·索南查巴(pan chen bsod nams grags pa):《新红史》(deb ther dmar po gsar ma),黄颢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4 陈得芝:《元代乌思藏宣慰司的设置年代》,《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4年第8期。
25 陈得芝:《元代入内地藏僧事辑》,《中华国学》创刊号,香港。
26 王辅仁、陈庆英:《蒙藏民族关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7 陈庆英:《元朝在西藏所封的白兰王》,《西藏研究》1983年第4期。
28 陈庆英、史为民:《蒙哥汗时期的蒙藏关系》,《蒙古史研究》第1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9 洛桑群觉、陈庆英:《元代在藏族地区设置的驿站》,见中央民族学院藏族研究所编:《藏族研究文集》第2集,1984年版;祝启源、陈庆英:《元代西藏地方驿站考释》,《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30 苏晋仁:《藏汉佛教学者团结合作的盛举—纪念佛经对勘七百周年》,《西藏研究》1985年第4期。
31 黄颢:《元初对西藏人口等的普查及其经济意义》,《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2 陈高华:《略论杨琏真加和杨暗普父子》,《元史研究论稿》,中华书局1991年版。
33 沈卫荣:《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行政体制研究》,《西藏研究》1988年第1—2期;《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考》,《历史地理》第7辑。
34 陈庆英:《元代帝师制度及其历任帝师》,《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2期;《元代宣政院对藏族地区的管理》,《西藏研究》1990年第4期;《元代乌思藏本钦纪略》,《元史论丛》第4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军政机构》,《西藏研究》1992年第3期等。
35 任乃强、泽旺夺吉:《“朵甘思”考略》,《中国藏学》1989年第1期。
36 仁庆扎西:《西平王府今地考》,《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37 邓锐龄:《元明两代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
38 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9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7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0 黄奋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41 藏族简史编写组编:《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2 搽里八·公哥朵儿只(tshal pa kun dgav rdo rje):《红史》(Deb ther dmar po),东嘎·洛桑赤列校注,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115页。恰白·次旦平措主持出版的藏文历史文献丛书等。
43 参见《佛教史大宝藏论》、《西藏王臣记》、《青史》(Deb ther sngon po)等;《新红史》、《贤者喜宴》、《青海史》等;《汉藏史集》、与人合译《红史》、《萨斯迦世系史》等。
44 苏晋仁、萧子校证:《〈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苏晋仁编:《通鉴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陈燮章、索文清、陈乃文编:《藏族史料》(1—2),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1983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