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行走两界的生命智慧
人在两界
《两界书》开篇讲到:
世有两界:天界地界,时界空界;阳界阴界,明界暗界;物界意界,实界虚界;生界死界,灵界肉界;喜界悲界,善界恶界;神界凡界,本界异界……
两界迭迭,依稀对应;有界无界,化异辅成。
芸芸众生,魑魅魍魉;往来游走,昼夜未停。
仔细想想,确是如此:
大千世界,无论是有形的物事,还是无形的意念——天与地、时与空,物与意、虚与实,阴与阳、明与暗,等等,无不两界对应、相辅相成;
芸芸众生,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朝起而作、日落而息,或昼夜不分、日夜兼程,无不行走在善与恶、喜与悲,灵与肉、生与死的两界之间,或因痛而苦、因快而乐,或亦痛亦快、亦苦亦乐。
世上人种不同,所居时代、环境不同,但始终身处两界的生存境地、游走于两界的变换之间,这一点并无不同。
人行两界,如何才能走得更踏实、更从容?如何才能让心神更安定、心气更通顺?这是一个一直困惑人心的大问题和难问题。
凡人问道
《两界书》专注“人在两界”之难,开启“凡人问道”之旅,力图在两界的行走中为人找寻精神食粮,构筑灵魂居所。
然而,何为“道”?“道”从何来?《两界书》塑造了六位先知的形象,试图从先知之口获取问道的答案。
这六位先知是:道先、约先、仁先、法先、空先、异先。六先分别代表了人类思想和文明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那些学说,包括儒、释、道、希伯来、希腊乃至怀疑主义等等内容,探讨的是人类生存中的基本问题——人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人在世界万物中的位置与使命是什么?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关系应该怎样?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生命的价值又何在?
六先论道——“六说不悖,各有其悟”,实际上是建构了一个综观的思想框架,以汇集各家学说,辨析各家短长,力避盲人摸象的偏误偏执。这正是《礼记·中庸》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中国智慧、人类情怀的体现。
《两界书》倡导“敬天帝”“孝父母”“善他人”“守自己”“淡得失”“行道义”六大要义,以中华文化精髓为核心,融会东西方文化的优质要素,展现出“天道立心,人道安身”的修为之道。这里的“六大要义”和“修为之道”,也是展示了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应含有的道德内涵和精神纽带。
两界的智慧
世界著名哲学家、第三代“新儒家”代表性人物之一成中英教授称《两界书》是“一本有关东西民族智慧的哲理书”,“开辟了人类心灵的化境”。《两界智慧书》在《两界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和体例,对《两界书》的经典内容进行“旁观式”的阐释,对《两界书》蕴涵的生命智慧、哲学内涵、文化逻辑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
《两界智慧书》依哲学文化的叙事逻辑,将《两界书》十二卷的内容划分为三个篇章,聚焦于人类生存中的三个根本问题——从哪里来?来干什么?到哪里去?描绘了人类从“本来”到“往来”乃至“未来”的历史文化图像,揭示了一种世界一体、万邦和合的文明前进模型。
《两界智慧书》设“导读”、“文选”、“解读”、“两界慧语”、“众说两界书”等部分。“导读”旨在就《两界书》各卷的内容、背景、立意等做出概要性的说明和引导;“文选”选取《两界书》相关章节的代表性片段,藉此反映《两界书》文本的原貌原蕴;“解读”就所选章节加以文本分析和具体阐释;附录一为“两界慧语”,摘取了《两界书》中的部分哲理警句;附录二为“众说两界书”,选取了部分学者和读者对《两界书》的读后感。
通过上述内容体例的设计,力图能够比较全面地诠释《两界书》的精髓要义,展示人类行走两界的生命智慧。
(《两界书》,士尔著,商务印书馆出版,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