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夺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开春

残冬,随着冰雪的融化,默默而去;暖春,伴着东风的低吟,缓缓而来。

楚州的三月,依稀还残留着几分严冬的料峭。但举目周遭,桃红柳绿,燕舞莺啼,到处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按照年前制定的计划,郡里向诸县拨发了谷种、农具。韩元和张鸿不敢耽误农时,忙将这些物资一部分发给城中百姓,一部分交给陵县官兵。

为了鼓励百姓开垦,张鸿下令,除官兵外,陵县所有人不分高低贵贱,田是谁种的,地就是他的。

官兵这边,韩元特地在城外划出一片区域供大家耕种。

所有官兵,以什为单位,十个人互相配合,共同劳作,凡所种良田皆归十人共有。将来如不当兵,这些良田则由这十人协商平分。

以身作则,韩元带着二毛和手下五个哨官,组成一个七人耕田队。他们每天同众官兵在田间地头开荒除草、牵牛犁地,引水插秧。

清明将至,陵县各地大多种上了稻谷。

不唯陵县,高阳诸县都是这般。这些种下的稻谷,最多到七月就能收割。若是天公作美,赐下一个丰收,充实一下郡城那空空如也的府库,也许王秉耘又要继续扩军。

北面近日有好消息传来,交战数年的昆夏两国终于订下了停战盟约。

夏国做了较大让步,不但将燕州的部分疆土割让给昆国,还答应每年向昆人进贡钱粮布匹。

盟约虽然可耻,但对眼下的夏国来说,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北患暂时得缓,朝廷终于能腾出手来收拾各地的反贼了。

为了解决西贼,朝廷特地给楚州拨下一笔巨款。对于楚州州牧来说,这笔巨款烫手得很,可他不敢不接。

朝廷的意思很明确,务必要剿清反贼。倘若剿贼不力的话,楚州州牧非但官职不保,恐怕人头也要落地。

另一方面,朝廷终于决定要重开科举了。

朝廷的科举,分郡试、府试,州试和国试。

郡试上榜的,都称秀才;府试上榜的,通称举人;州试上榜的,统称贡生;国试上榜的,则称进士。

韩咸知道消息后不禁心动。他自小便有考试当官的梦想,若不是后来命中有变,也许现在他还在为这个目标努力。

韩元自然是支持弟弟的。衙门胥吏毕竟是个不入流的职务,没有朝廷的官身,将来也没有晋升的余地。

韩咸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子,这样有才学的人不去参加科考,实在是浪费。

不过开试的日子还未到,韩咸只能先到郡城报名。

朝廷为了贫苦学子考虑,报名一律不收费用。不过罪犯、娼妓这些社会中的下九流及其家属是没有资格报名的。

韩元如今加入了军户,按律,将来他的子孙也无法参加夏国的文举,不过武举倒还可以。弟弟韩咸并非军户,自然可以应闱。

三百多年没有大事发生的夏国,文贵武贱几乎成了常态。也就是近世,朝廷四处用兵,武人的地位才有所提高,不过仍矮着文官一头。

这些按下不提。且说荆阳城,西贼似乎是打算在当地扎根了,直到现在都没有继续流窜的动作。

孙富今日将部下们召集到一堂,想同众人商议以荆阳郡为地盘,逐步向东宁府四周扩张的事。

“众位兄弟,四处流浪的日子过够了吧?本教寻思着,是该寻个地方给大伙安家了。依我看,这荆阳就是个好地方。”

孙富开口,声如洪钟。

“教主说得有理!俺没话说!”

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汉子大声附和道。

这汉子名叫韩威,生得一脸凶恶,身上穿着抢来的绫罗绸缎,显得不文不武。

“教主说的自是真言,但是小弟近来听到风声,夏廷在北边的战事已经结束。小弟担心,我等一旦以此为基,夏廷必会竭力来攻。”

说话的是个枣脸汉子,高有八尺,浓眉长须,仪表堂堂。此人姓秦名川,字长野。

秦川是升天教的老人,与孙富年纪相仿,二人几乎是同时加入升天教的。只是他运气比孙富略微差了些,没有得到老教主青眼。不过现今的地位却也是数一数二的。

苏赋听了片刻,向孙富道:“老夫赞成秦长老的看法。荆阳郡虽说良田无数,物产丰饶,但我教中兄弟大多是益州人,客居此地,没有基础。日久天长,恐怕会生出乱子。”

顿了顿,他接着道:“这是其一,其二便是秦长老方才所言。我等一旦在此久驻,就等于任官兵进攻的活靶子。先时朝廷重心在北,所以无暇南顾,现在却是不同了。试想,凭荆阳这一隅之地,如何能与夏廷那庞然大物搏斗?以老夫的愚见,我等不如转回益州,盘踞高山巨泽,暂做蛰伏,待时而动。”

韩威听罢,不屑道:“军师也忒胆小了。咱们兄弟一路打来,何时怕过那些官兵?要照我看,还是教主说得对,咱们就以荆阳做地盘,不出一年就能打回益州老家。”

孙富听了秦川和苏赋的话,本来有些动摇,此时韩威的话又让他坚决了起来。

他拍板道:“本教十万带甲天兵,何必怕他夏廷?本教决心已定,就从这荆阳开始,将这九州颠倒过来!”

众人见他主意已定,不敢再说反对的话。转而纷纷歌颂起教主英明神武来。

孙循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只是他心里已感到大事不妙。

其实孙富只要冷静下来好好地想想就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但他身为一教之主,言出必行,不能做朝令夕改的事,哪怕他现在反应过来也悔之晚矣。

出于长期考虑,西贼也发动裹协的百姓在荆阳郡各地开荒种田。不过这些种田人都是被迫的,故而积极性不高,效率也很低下。

孙循偶尔会出城观察民生,每当看到孙富的部下鱼肉百姓,他都会出面制止。父亲的所作所为,在他看来真是愚蠢透底。至少他觉得,换做是自己,一定能比父亲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