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货币
在金融中,货币(Currency)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如我们通过货币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公司用货币发放工资等。尽管今天我们已经很少使用纸质货币,但无论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支付等,其数字增减背后的基础仍然是货币,即货币可以在销售者和购买者之间进行直接转移。
1.2.1 货币的内涵与作用
货币有其深刻的内涵,它是商品的所有者和一个公平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或者说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市场向商品的所有者许诺(现在指的是平台)可以将财产转换成货币,而未来的所有者可以用货币在市场中获得相应的商品。
这种契约是通过公权力(政府)的信用保证的,并通过执法机关保障实施。市场必须承认法定货币的功能,而财产的所有者也必须兑现承诺,否则公权力或者执法机关有权对其进行干涉。
了解了货币的契约本质,就会明白这决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等。
货币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交易媒介、具有储藏价值、延期支付标准和记账单位等。交易媒介是典型的契约功能的扩展,而储藏手段则是银行产生的基础。我们需要“积累”和储藏财富,并在未来需要的时候使用,这实质上是在时间维度上的财富分配。
1.2.2 货币的分类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实物货币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它既包括流通货币,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中,货币只有很小一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在实际交易中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信用卡或电子货币。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先了解在新闻和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不同层次的货币,简要说明如下。
● M0(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简单来说,其在我国主要是指在银行体系之外流通中的现金,即大家正在使用的现钞的总量。在西方国家,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随时可以作为支付的手段,其扣除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剩余的部分计入货币供应的第一层次,即M0。
● M1(狭义货币供应量):银行体系以外的通货(通货净值)或现金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即“M1=M0+企业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由于增加的这些存款通常体现在个人账户中,可以随时提取,因此流动性仅次于流通中的现金。在我国,M1指流通中的货币量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的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
● M2(广义货币供应量):指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通货和商业银行体系中各种存款的总和,即“M2=M1+企业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在我国,M2是指在M1的基础上加上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货币供应量就是指M2,M2与M1的差额就是准货币(指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这些存款可以转换成M0或M1,但一般都有一定的时间周期。
我国在划分M1和M2时,是按照是否反映现实购买力来区分的。M1主要反映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而M2主要反映现实的购买力,同时因为M2变成M1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所以其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
1.2.3 货币制度
中央银行在纸币本位制体系下,通过调整发行货币的多少和节奏影响经济运行,这叫作实施货币政策。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紧缩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紧缩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例如,在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时,从经济学角度可以认为这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时候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来减少货币发行量,使物价上涨幅度减小,抑制需求,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2.宽松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与紧缩货币政策对应的市场情况相反,当市场产品销售不畅、企业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时,可以认为这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可能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的办法来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3.稳健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稳健货币政策体现在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之间,即按照节奏增加货币供应量,这里的节奏主要是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还要稳定利率和进行信贷控制。可以看到稳健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松紧适度的“度”上,即货币总量要合理、经济结构要优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金融货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