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著名治食人物
彭祖:食物养生的祖师
彭祖姓钱名铿,是颛顼帝三玄孙,轩辕黄帝的第八代传人。因“制羹献尧”而受封于大彭。传说800岁时而不知去向,故后人称“彭祖”。因首创“雉羹”治好尧帝厌食症而留传于世,被尊称为“厨行的祖师爷”。
有关烹饪的文字记载,最早是彭祖的“雉羹”了。《中国烹饪史略》说他是中国第一位厨师,是厨师的祖师爷,这绝不是夸张,但他在食物养生方面的传统经验,恐后人知之甚少。
“雉羹”是将野鸡煮烂,与稷米同熬而成的一种汤羹类食物,具有鲜香醇厚、易消化等特点。因源于上古,故又有“天下第一羹”之美称。《扈从赐游记》中云,清朝皇帝每年“秋狝”大典,都要在澹泊城殿特赐五公大臣“野鸡汤”一份,概因野鸡汤是古代圣君唐尧食用过的,王公大臣皆以能品尝到皇帝所赐的野鸡汤为荣。《本草纲目》中记载稷米有“益气、补不足之效;做饭食,安中利胃宜稗,凉血解毒”之功效,雉具有“补中、益气力、止泻痢、除蚁瘘”等功效。两者合二为一,对人体的作用可窥见一斑。
另一食疗养生菜“云母羹”也是彭祖发明的。选用中药云母作为原料,可谓别具一格,说明彭祖对食物的食性有一定的经验。除以上几种以外,还有“水晶饼”、“乌鸡炖薏”等食养菜品。这些食物对养生延年的疗效,同样也受到了后人的重视。彭祖的养生延年经验,后被历代名人重视,并沿袭其法。
伊尹:治大国若烹小鲜
伊尹(约前1630~前1550年),商初大臣。名伊,又名阿衡。今洛阳人,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嵩县莘乐沟),奴隶出身。因为其母亲在伊水居住,以伊为氏。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
阿衡的父亲是奴隶主的“御用厨师”,能屠宰又会烹调;阿衡的母亲是个善良的采桑妇,辛勤地劳作在伊水流域。有一天晚上,阿衡的母亲做了个梦,梦到神仙跟她说:“臼出水而东走,勿顾。”意思是说,明天你家捣米做饭、烹调美食的臼要往外边冒水,你一直往东走,别回头,别乱看,千万别管别人,千万别告诉别人。这老妇人是个善良的人,真要冒水了村里其他人怎么办呢?于是她就告诉了村里所有的人。大家一听,一口气全村人跑出了20多里地,回头一看,这时的村子已经是汪洋一片了。等大家缓过神来,一看,阿衡的母亲因违背了神的旨意已经化作一株桑树,这桑树中间的几片桑叶出奇的大,还收拢了起来,众人上前一看,桑叶中竟然包裹着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伊尹。
伊尹的父亲刚失去妻子,正在悲痛之中,看到这婴儿终于有了一丝安慰,但他也不能私自收养,于是众人就把这孩子带给了当时的奴隶主莘王,莘王一看,认为这是神意,便收养了他。
伊尹很聪明,加上有个大厨的父亲,自小就厨艺高超。做几道拿手好菜,把主人哄开心了,顺便借几本书来读读。就这样,伊尹学识渐渐渊博了起来,莘王看到伊尹的学识竟然比他家里的其他家庭教师都好,就让他教自己的孩子们学习。莘王的孩子们有伊尹烹调的美食吃着,又有丰富的知识熏陶,在奴隶主的孩子们中出类拔萃,这时候伊尹这个家庭教师、御用厨师就出名了。他受到了汤王的注意。汤王知道伊尹颇有才华,几次派人用丰厚的礼金去聘请伊尹为自己效力。可当时有法律规定,奴隶必须听从主人的差遣,但莘王不愿意让伊尹离开。汤王实在是爱才心切,就娶了莘王的女儿为妃,伊尹作为“嫁妆”陪嫁了过来。
汤王励精图治,最终灭掉了残暴不仁的夏桀,建立了汤朝。伊尹在政治、军事上的贡献,自然是有口皆碑,在厨艺上的贡献和造诣更是千古一人,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
易牙:鲁菜始祖
易牙,雍人,名巫,所以也叫雍巫或狄牙,春秋时期齐国人。
易牙与齐国彭城(今徐州)的渊源使他留名于今日的饮食文化中。齐国菜是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后来成为中国的四大菜系之一(鲁菜)。易牙对鲁菜的形成无疑是有功的。
易牙是第一个运用调和之事操作烹饪的庖厨,好调味,善于做菜。因为他是厨师出身,烹饪技艺很高,他又是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所以他被厨师们称作祖师。王充《论衡谴告》说:“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浇)之以水,淡则加之以成,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即易牙通过水、咸(盐)、火的调和使用,能做出酸咸合宜、美味适口的饭菜。
易牙是齐桓公的御用厨师。齐桓公国事劳神,患上了失眠症,夜里睡不着觉,想起烦心事就翻来覆去,唉声叹气。易牙就对齐桓公说:国君既然睡不着觉,不如我给您做点东西吃。俗话说,心情不好的时候胃口就会大开。齐桓公说:那你就炒两个菜下酒吧。易牙穿衣起床,抖擞起全部精神,煎、熬、炒、炙,调和五味,做了一桌子菜,色香味俱全。齐桓公立马来了精神,第一口下去,滋味鲜得差点连舌头都吞下肚去,结果连酒都忘了喝。吃饱之后,齐桓公一觉睡到天亮,失眠症不治而愈。
再高明的厨师也不能永远不重复菜肴的花式品种,况且易牙只是鲁菜大师,没有机会“出国深造”,所以吃来吃去,齐桓公终于还是吃腻了易牙的菜。有一天,齐桓公闲极无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听说人肉很好吃,我还没有吃过呢。”易牙回家就把大儿子蒸了,以此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想用他代替将死的管仲。管仲认为:“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爱于君!”所以反对由易牙接任,但齐桓公没有听管仲遗言,亲信易牙、竖刁。齐桓公得重病,易牙与竖刁作乱,填塞宫门,筑起高墙,内外不通,最后齐桓公饥饿而死。
虽然,易牙不是一个好臣子,但是作为一个厨师,易牙对于味道有惊人的鉴别力。传说当时某公问孔子:“把不同的水加到一起,味道如何?”孔子道:“即使将淄水、渑水两条河中的水混合起来,易牙也能够分辨出来。”可见当时易牙味觉特别敏感,厨技之高超,连孔子都倍加推崇。《临淄县志·人物志》也记载:“易牙善调五味,渑淄之水尝而知之。”
太和公:炙鱼名天下
吴国的王位继承是兄终传弟。姬僚的叔叔是季札,姬僚的父亲归天后本来王位要给季札,但是姬僚使了点小手段把他叔叔逼走,登上了吴国的王位。姬僚有个堂兄叫姬光,是姬僚大伯季札的儿子,姬僚破坏了王位沿袭规矩的行为就让姬光很不满,一直想找机会除掉姬僚,自己登上王位。
姬僚特别喜欢美食,对于会做美食的厨师宠爱有加,特别是烤鱼,是他的最爱。太和公,是当时有名的烤鱼大师,姬僚花费重金去聘请太和公做自己的御用厨师,太和公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又不能拒绝吴王的邀请,于是就做了一道美味的烤鱼献给吴王,吴王尝后君颜大悦,对太和公赞赏有加。这时候,太和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君王,我不习惯宫廷的束缚,我还是继续在太湖畔烤鱼,如果您想吃鱼了我就来帮您烤。”姬僚虽然不舍,但也尊重太和公的意见,当时就批准了,下了公文,宣扬天下。
姬僚争强好胜,亲自带兵举国伐楚,但伐楚之战久无进展,姬僚只好班师回朝。在听说姬僚班师回朝的时候,姬光找到了伍子胥,让他帮忙找个武功高强的刺客,伍子胥想来想去就推荐了专诸给姬光。专诸是与荆轲齐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专诸为姬光出了个主意:“公子,姬僚喜欢吃烤鱼,不如我去找太和公学习烤鱼,等他回来的时候在路上借着进献的名义把兵刃藏在鱼肚中,将其刺杀。”姬光连连拍手叫好,于是给了专诸很多钱财,让他去跟着太和公去学习烤鱼。
太和公是一位厨艺高超的大师级别的厨师,而且他很乐意教导别人学习厨艺,一看专诸来了,还带来了很多钱财,自然是高兴,当下就收专诸为徒。专诸也是颇有厨艺天赋,短短3个月就把烤鱼做得和太和公一样美味。在姬僚伐楚归来,路过姬光封地的时候,姬光和专诸主仆二人筹划了大半夜。第二天,姬光以进献烤鱼为由让专诸给姬僚烤鱼。姬僚一听,甚喜。姬僚坐在上座看着专诸在厅堂上表演烤鱼绝技。专诸烤了一条大鱼,将匕首藏在鱼肚里。当鱼盘端到姬僚跟前的时候,全场一片寂静。只见专诸把鱼盘放在姬僚跟前的那一刹那,手撕鱼,握刀,直刺姬僚咽喉,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专诸刺王僚”。此后,姬光继承王位,封太和公为“国厨”,世袭爵位。太和公的超凡手艺竟被用于宫廷之乱,这连他自己也是始料不及的。之后,太和公对于此事伤心欲绝,从此不再收徒,一代名厨的烤鱼手艺就此失传。
梵正:才情出众的女厨师
在历代饮食烹饪名厨中,女厨师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要算是1000多年前的女僧厨梵正了。
梵正为唐末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样”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辋川图”,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晚年隐居之地“辋川别墅”的画图,包括有辋水、华子岗等21所,与裴迪赋诗,以纪诸景。梵正拼“辋川图小样”,实非易举。她不仅要拼21个独自成景的小冷盘,且彼此都要有机地构成“辋川别墅”的迷人风光,加之要用的原料是腌鱼、干肉等物,没有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刀工,是做不到的。可见,梵正的确是个文化修养颇深,而有技艺超群的才女厨师。
膳祖:唐朝女名厨
膳祖为唐朝丞相段文昌的家厨。段文昌是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四朝皇帝的宰相。
段文昌爱好厨艺,不仅厨艺精湛,烹调出来的菜肴鲜美可口,更是一位很细心的人,他把自己对厨艺的领悟和心得写了一本50章的书,这本书叫《食经》。段文昌想为自己的厨艺找个传人,结果自己的儿子只喜欢吃不喜欢做,于是他开始在收来的家奴中物色能够继承他厨艺衣钵的人。这时候有个叫嫣红的姑娘崭露头角。品尝过几次嫣红做的菜肴,他觉得这个孩子在厨艺方面颇有天赋,于是打算把自己的厨艺传授给嫣红。嫣红欣然接受,跟随段文昌学习厨艺。
嫣红确实很有天赋,在每一道菜品的烹调上,她都可以得心应手,久而久之,嫣红已经完全掌握了段文昌的厨艺技巧,并在很多的地方发挥自己的思维,创造了很多新鲜的菜肴。段文昌自然是不胜欢喜,他觉得自己家的菜肴已经是人间难得的美味了,于是就把自己府上的厨房叫作“炼珍堂”,出差在外,段文昌又把驿馆里的厨房叫作“行珍馆”,当然跟随的大厨必然是自己的徒弟嫣红,这样嫣红的名气就大了起来。
又一次,段文昌命嫣红为皇帝烹制了一桌美食,皇帝尝了之后龙颜大悦,夸赞道:“此人的手艺可谓是膳食烹制者之最啊,膳食之祖!膳食之祖啊!”段文昌一听到膳食之祖,立马说:“陛下,不妨赐此人膳祖之名,可显吾皇招贤纳士,爱惜人才之意,四海之内皆心向吾皇,令我大唐更加兴盛,助吾皇创万世功绩。”皇帝自然是满心欢喜,当下赐予嫣红“膳祖”之名。就这样,“膳祖”的名号出现了。
后来,段文昌的儿子段成式写了《酉阳杂俎》。鲁迅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包罗万象、志怪小说、烹饪技巧,无所不有,是一部上承六朝、下启宋明乃至清初的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段成式爱好美食,自然是每天让膳祖做美食给自己品尝。膳祖也甚是乐意,膳祖在做菜的同时还向他讲解菜的做法和每道菜的起源和故事。段成式对这些很有兴趣,于是详细询问,将这些都编写进自己的《酉阳杂俎》。
董小宛:让美食饶有情致
董小宛,本名董白(1624~1651年),字小宛,一字青莲,今天江苏南京人士。明末“秦淮八艳”(亦称“金陵八绝”)之一,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又称“针神曲圣”,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曾“自西湖远游于黄山白岳之间”。
小宛天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再佐以一两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小宛制作的美食鲜香可口,花样繁多。她不仅在中间加上适量的食盐和酸梅调味,还采摘初放的有色有香的花蕊,将花汁渗入香露中。这样制出的花露入口喷鼻,世上少有。其中最鲜美的是秋海棠露,海棠本无香味,而小宛做的秋海棠露独独露凝香发。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醉。
小宛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经她手都有一种异香绝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麋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一匕一脔,妙不可言。
小宛经常研究食谱,看到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的发明,因此,走油肉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和“东坡肉”相映成趣。小宛还善于制作糖点,她在秦淮时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制成酥糖,切成长5分、宽3分、厚1分的方块,这种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楼牌董糖都是名扬海内的特产。
萧美人:糕点贵比金
萧美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女点心师,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
据清文学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仪真南门外萧美人喜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一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阳节,年过七旬的袁枚特地请人在仪真代购3000只共8种花色、由萧美人手制作的点心,运至南京分送亲友。不少文人盛赞她的手艺,其中吴煊赋诗:“妙手纤和粉匀,搓酥糁拌擅奇珍。自从香到江南日,市上名传萧美人。”还有人把萧美人制作的糕点与唐代名点红绫饼相媲美:“红绫捧出饶风味,可知真州独擅长。”有的甚至把她的糕点比成与黄金一样贵重:“改作贵比金。”
据传,萧美人年轻时是一位美女,在不少诗词中就有赞她“昔年丰姿,面如夹岸芙蓉,目似澄澈秋水。”说她少年时,美到了令人嫉妒的程度,即便是徐娘半老时,“芳名犹重”。她的手艺高超,“出自婵娟气巧楼,遂将食品擅千秋”。其点心之味美,使人“流舷馋煞老饕牙”。即使年过50岁,技艺精湛仍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