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原生家庭与内心的小孩
从意识层表面来看,我们的内心就像一团糨糊:混沌、黏稠、模糊不清。而内心的问题也总是纷乱、纠结、冲突不断,难以解决。与此同时,我们对别人的内心也不了解,不知道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以及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情绪反应,并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总之,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就如同雾里看花,不是很清楚。
实际上,人的内心结构并不是那么复杂,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不同的成分:儿童成分和成人成分,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
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内心的成分和结构,就能了解外在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有意识地生活,并解决以前看起来难以解决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呢?这正是本书要实现的目的。
内心的小孩,性格的印记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主要是由心理结构决定的,而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原生家庭。
“内心的小孩”是对原生家庭中童年印记的比喻,用来描述内心当中由潜意识控制的那一部分。内心的小孩决定了我们的感觉,例如害怕、痛苦、悲伤、愤怒、抑郁、焦虑,以及快乐、幸福和爱意等。内心的小孩可以是积极幸福的,也可以是消极忧伤的。我们将在这本书中进一步认识这两种小孩,并且学会与他们和谐相处。
在内心结构中,还有一个成年自我,可以称他为“内心的成人”,具有理性和理智,即思维。在成年自我的层面,我们承担责任、制订计划、预先行动、认清并理解关系、权衡风险并且调整内心的情绪。成年自我的行动是有意识、有计划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分析内心结构的人。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内心小孩,弗洛伊德把他称为“本我”,而成年自我被称为“自我”。另外他还创造了所谓的“超我”。超我是内心的道德,现代心理学称他为“父母自我”或“内心的批判家”。如果你处在内心的批判家模式,那么内心的对话就会是这样的:“别做这种傻事!你什么都不是!你什么都做不了!你一无是处!”
目前有些治疗方法,例如图式疗法将三个主要层次,即内心小孩、成年自我以及父母自我,又进行了细分,分为“受伤的内心小孩”“高兴的内心小孩”“生气的内心小孩”,以及“严厉的父母自我”和“仁慈的父母自我”等。著名的汉堡心理学家舒尔茨·图恩对人类一系列的子性格进行了定义,把他们称为“内心的团队”。
然而,如果人们同时处理如此多的内心层面,很快就会觉得麻烦和疲倦。为了尽可能简单实用,我在本书中仅仅分析快乐的内心小孩、受伤的内心小孩和内心的成人。根据我的经验,这三个层面完全可以解决问题。我用“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来替代“快乐的内心小孩”和“受伤的内心小孩”。这样听起来更形象、更生动。创造这两个词的人并不是我,是我的老朋友和同事朱莉娅·托穆沙特,她的那本《阳光小孩原则》非常值得一读。
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都是我们性格的印记,统称为“内心的小孩”,是潜意识层面的组成成分。借助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我开发了一套摆脱原生家庭阴影,重建自我的方法,使用的正是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的比喻。这套方法几乎可以帮助你解决所有的内心问题,比如所有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沮丧的心情、压力、对于未来的焦虑、生活缺少乐趣、恐慌发作、强迫症和抑郁症等,而这些问题绝大多数可归咎于自身,是我们原生家庭中的阴影小孩所带来的。换句话说,是内心经常处于阴影小孩的层面,又叫阴影小孩模式,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
阳光小孩,阴影小孩
我们如何感受,有哪些感受,哪些又是我们感受不到的,这些都和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密切相关。这些经历会形成一种信念,积淀在潜意识层面,深刻影响我们的感受、感知和行为,并固化成相应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在心理学上,信念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是对自身和他人认知的集合。很多信念萌芽于人生的早期阶段,是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和父母互动的产物。
内心的信念可以是“我很好”或者“我不好”。一般来说,在原生家庭或者其他人生阶段,我们既接受了积极的信念,也接受了消极的信念。积极的信念“我很好”来源于被生命中重要的人所接纳并喜爱,通过他们的爱,我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有多么好,这能激发出内心源源不断的力量。消极的信念“我不好”,源于我们曾经不被人接纳,或者被父母所忽视、拒绝、嘲弄和伤害,并由此觉得自己很差劲,这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苍白、无力和脆弱。
阴影小孩包括消极信念和由此衍生出来的负面感受,例如悲伤、害怕、无助或者愤怒。另外,这也会导致我们滋生所谓的自我保护策略。保护策略,简而言之,是一种应付这些感受,逃避痛苦的机制,但它在逃避痛苦时,也会降低我们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典型的保护策略有:回避、讨好别人、追求和睦、追求完美、攻击别人,或者追求权力和控制欲等。
关于信念、感受和自我保护策略,是本书最重要的概念,在后面的章节将进行详细的讲解。只有了解这些概念之后,我们才能弄清认知是如何粘连的,以及为什么会出现糨糊心理。不过,现在你只需要知道,阴影小孩代表我们自我价值受到伤害的那一部分,即感知脆弱的那一部分。
相反,阳光小孩代表我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和所有让孩子感到快乐的正面力量:自发性、冒险精神、好奇、忘我、活力、行动力和生活乐趣。也就是说阳光小孩代表我们自我价值感尚未受损的部分。每个人心中都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影的一面,即使是在原生家庭承受过剧烈伤痛的人也肯定拥有一部分健全的性格。对于生活的某些场景,他们也会给予恰当的反应,也拥有快乐、好奇和调皮的阳光小孩时刻。不过,对于这些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的人来说,阳光小孩出场的频率十分有限。
有一点需要明白,阴影小孩是我们内心产生问题的那部分心灵。一开始,他停留在潜意识层面,没有任何表现。我想再次借用麦克和萨宾娜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如果麦克从成人自我的层面来观察自己的行为,那么他就会意识到,他经常反应过激。于是他会告诉自己,应该有意识地控制住怒火。用成人自我强行控制愤怒,有时候他能做到,但大多数情况下却做不到。虽然他的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他内心的成人,也就是理智,并不了解那个受伤的阴影小孩,也没有办法影响他。影响需要深入的了解,如果你不去了解阴影小孩,发掘其中的力量,为我所用,就会反受其害,最终被阴影小孩左右。
想要成功调节自己的情绪,麦克就必须分清楚在原生家庭中母亲给他造成的伤害和萨宾娜行为之间的差异,清除认知粘连。他必须要了解,自己内心那个阴影小孩身上的伤痛一直没有得到治愈,如果阴影小孩认为,他的愿望没有受到足够尊重,那么他的伤疤就会再次被揭开。在明白了这些情况之后,他的内心成人可以这样来安慰阴影小孩:“亲爱的,萨宾娜忘了你的香肠,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爱你或者说不尊重你的愿望。萨宾娜不是妈妈,她和所有人一样,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所以,她完全可能也完全可以忘记一些东西,就算这个东西是你最喜欢的香肠!”
如果麦克能够有意识地将原生家庭中的阴影小孩和内心成人的部分分开,那么他就能逐步摆脱糨糊心理,尝试理解他人,而不会认为萨宾娜忘记他的香肠是因为对他缺少爱和尊重。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微小的变化,但麦克的怒火却不会再次燃起。如果他想完全控制住愤怒,还必须将意识深入进阴影小孩和他所受的伤害上。另外,他必须学会有意识地进入仁慈而谨慎的成人自我层面,又叫成人自我模式,因为这种自我可以对阴影小孩的冲动行为做出适当的判断,而不是听任阴影小孩对萨宾娜冲动地发火。
阳光或阴影,取决于原生家庭
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的性格基本上在我们人生的前6个年头就已经形成,即在原生家庭中形成,当然,并不排除例外情况发生。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早期经历非常重要,因为大脑的结构是在这段时间内形成的,包括所有的神经网络连接。因此,父母在这段时间对我们的影响尤其重要,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会从与父母的关系中学习,父母与我们相处的方式将成为我们所有人生关系的蓝图,以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处理与同学、同事、朋友和恋人的关系,自我价值感是高是低,对他人是否信任等,都是由这张蓝图建立起来的大楼。
然而,人们也要注意,不能把黑与白抠得太死。因为没有一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可以用“绝对好”与“绝对坏”来评价。即使童年过得还不错,但也会有一部分是受过伤害的。我们一无所有,弱小,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对于婴儿来说,生存意味着要找到一个联系人,他将无条件接受这个婴儿,否则婴儿很可能会面临死亡。在出生后,甚至是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处在十分脆弱并且依赖他人的状态。弱小的我们很容易在父母不知不觉的情况下遭受伤害,因此,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阴影小孩——他弱小无力,总是觉得自己不好。
另外,就算是最有爱心的父母也不可能满足孩子所有愿望。有些时候,父母必须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例如,当孩子刚学会走路时,父母必须用各种各样的规矩来约束孩子,避免他们遭受伤害。父母会警告孩子,不能碰刀具,不能摔坏花瓶,不能玩火,不能在下雨天往外面跑,要小心等等。这样的限制十分必要,但也有可能让孩子们觉得他们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进而觉得自己“不好”。
当然,除了这些负面的感受,很多人内心的感受也可以是“好的”,并且是有价值的。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不仅经历了坏事,也经历了好事:关注、安全、嬉戏、乐趣和快乐。因此我们把内心的这部分称为阳光小孩。
在原生家庭中,虽然有些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也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经常批评、教训、斥责、打骂孩子,忽视他们的感受,那么孩子的处境会变得困难。小孩没有能力判断父母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从小孩的角度看,父母是高大的,是不会犯错的。如果父母大喊大叫或者殴打孩子,孩子不会说:“爸爸一点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愤怒,他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反之,孩子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犯了错,所以爸爸才不喜欢他,才会打他。
在出生后的前两年内,孩子通过自己的感觉识别他们是否受到欢迎。对婴儿和幼童的照料主要体现在身体上:喂食、洗浴和包裹。另外有一点也非常重要:抚摸。孩子通过爸爸妈妈的抚摸、饱含爱意的注视,以及温柔的声音可以获悉,他是否受到世界的欢迎。由于孩子在人生的前两年完全依赖父母,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产生了所谓的原始信任(Urvertrauen)和原始不信任(Urmissvertrauen)。前缀“原始”(Ur)表示这是一种深度的存在经验。这种经验会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身体中。那些已经拥有原始信任的人会有意识地体会到来自内在的自信,这是信任他人的基础。而那些没有原始信任的人内心深处是不自信、不安全的,因而也很难去信任他人。如果一个人建立起原始信任,他会经常处于阳光小孩层面,又叫阳光小孩模式。反之,如果没有建立起原始信任,那么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处于阴影小孩模式中。
神经生物学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如果孩子早期在原生家庭中的压力过大,缺少关爱,那么他整个一生的压力都会很大。这可能导致,孩子成年以后非常容易陷入压力,与那些童年快乐的人相比,他们对压力的反应更加敏感、更加剧烈,心理抗压能力也比较差。原因在于这些人会承受双重压力,一重是本身所遭受的压力,另一重是内心阴影小孩推波助澜的压力。
另外,其他成长阶段也非常重要并且具有影响力。当然,我们身边除了父母之外,其他人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例如祖父母、同学和老师。但是我打算主要讨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因为他们是主要关系人,不然这本书的范围就太广了。如果同龄人、老师或者你的祖母对你的影响更大,那么你在做练习的时候也可以选择这些人。
当处于理智的意识状态,也就是成人自我时,我们很难去回忆婴幼儿的前两年,因为这两年的经历已经被作为一种性格特征积淀进潜意识。大多数人的回忆都是从幼儿园或者小学开始的,他们有意识地回忆父母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以及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如何,等等。这些回忆至关重要,不过,只有当回忆触及生命的源头,进入潜意识的深渊之后,我们才能深入了解自己性格形成的原因,治愈内心受伤的小孩,重建自我。
内省,是摆脱糨糊心理的捷径
内省是心理学家最喜欢的词语,原因很充分:一个喜欢内省的人由于能够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动机、感受和想法,所以很容易从源头入手,深度调整自己,摆脱糨糊心理。内省的人能觉察自身的阴影面,所以也能更有意识地处理这些感受。
例如,一天,利昂发现自己很讨厌同事埃里克。不过,由于能够内省,他并没有让这种情绪粘连上童年的创伤,并蔓延开来,而是很快觉察到自己不喜欢埃里克并不是因为他多么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嫉妒他的成就。在承认这个事实的过程中,利昂已经意识到,出于这样的动机去对待埃里克,甚至损害他,本身就不公平。于是利昂决定调整内心的嫉妒,与埃里克友好相处。利昂的内省使他感知到了自身的嫉妒和自卑感,他积极应对这种感受,不仅处理好了与同事的关系,自己在工作上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反之,如果利昂缺乏内省精神,不承认他讨厌埃里克是因为嫉妒,而是陷入糨糊心理,就会受到内心的诱惑去打击对方,或者在别人面前嘲弄贬低对方,让人际关系陷入僵局。
这个简单的例子表明,内省不仅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可以帮助自己融入社会,然后被社会接纳。所以,内省不仅有自我认识的价值,还有社会价值。缺乏内省,很可能陷入糨糊心理,处处碰壁。比如,一个人如果不反省他的无力感和自卑感,不清楚这些感受的来源,那么他就会过度地追求权力和虚荣心,以一种社会没有办法容忍的方式满足阴影小孩的需求。亨利·柏格森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是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同样,如果一个人不了解内心的阴影小孩,就会导致他产生严重的认知粘连和感知扭曲。因为人们从阴影小孩的角度观察对方,就会觉得对方总是比自己要高大,这种臆想出来的差距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非理性的憎恨。这一点可以从麦克和萨宾娜的例子中看出。由于麦克并没有认识到他童年所遭受的伤害和他的愤怒之间的关系,所以,当他进入阴影小孩模式后,他感觉萨宾娜很“高大”,很“傲慢”,很“无礼”,而他自己则是一个渺小的牺牲品。为了反抗自己卑微的命运,他对萨宾娜大肆咆哮,大发雷霆。这里所描述的仅仅是夫妻之间的争吵。如果是政治家因为自身缺少内省意识,陷入糨糊心理,那么他们就会不断追求权力,追求控制,彼此斗争激烈,让整个国家和民族遭受灾难。
因此,亲爱的读者们,我殷切期望你们能够学会内省,摆脱糨糊心理,这不仅能从原生家庭中突围,还会帮助我们成为更真实、更清醒、更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