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神经系统疾病病例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病例9 进行性四肢无力5个月——戊二酸血症Ⅱ型

【病例资料】
患儿,女,10岁3个月。进行性 四肢无力5个月。

病史

5个月前患儿无诱因出现活动后易疲劳,家长未予重视。4个月前病情加重出现四肢无力,行走不稳,能独行2~3米,竖头不稳,爱睡觉。43天前患儿出现说话语音减低,咀嚼无力,吞咽稍困难。20日前患儿不能独站、独坐。自病后无发热及抽搐,无排尿排便障碍,无感觉异常,无晨轻暮重特点。病前无感染、外伤史及疫苗接种史。
既往体健,无发作性肢体无力史。智力运动发育正常。无家族遗传病史。平素不爱运动,挑食(不喜食肉)。
重要提示(采集临床资料时需注意)
◆ 病史
(1)隐匿起病,病程呈进行性加重。
(2)肢体无力,近端重于远端,对称性。
(3)是否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语音减低?
(4)伴有尿便障碍、神经精神症状?
(5)诱因(感染、外伤)?家族史?易疲劳史?
◆ 体格检查
(1)肌无力为弛缓性麻痹,病理征阴性。
(2)咽喉肌、面肌及颈肩部肌肉?
(3)呼吸肌麻痹?
(4)自主神经体征:血压,心率及心律?
◆ 辅助检查
(1)血氨?乳酸?肌酶?血糖?肝功能?血脂?
(2)血气分析:酸中毒?低氧血症?
(3)血沉?自身抗体?
(4)肌电图?
(5)尿筛查?血串联质谱?
(6)肌肉病理检查?

体格检查

体温36.8℃,呼吸25次/分,脉搏90次/分,血压100/70mmHg。神志清晰,精神反应略弱,不能独走。声音低哑,咳嗽无力,双眼闭合有力,咽反射减弱,后滴状征阳性。深吸气时可见胸廓外展幅度减弱,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减低,肌力减弱,双上肢肌力近端Ⅲ级、远端Ⅳ级,双下肢肌力近端Ⅱ级、远端Ⅳ级。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未引出。颈无抵抗,布氏征及克氏征阴性,双巴宾斯基征阴性。深浅感觉检查正常,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及肛门反射正常。

辅助检查

(1)血气:pH 7.36,PO 2 100mmHg,PCO 2 36mmHg,BE -4.5mmol。
(2)血糖:2.81mmol/L,余电解质正常。
(3)肌酶:肌酸激酶(CK)3062I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06IU/L。
(4)肝功:谷丙转氨酶(GPT)232IU/L,谷草转氨酶(GOT)766IU/L。
(5)血氨、乳酸、同型半胱氨酸及肾功:均正常。
(6)血沉、抗核抗体(ANA)、dsDNA及ENA:均正常。
(7)血脂四项:甘油三酯(TG)3.19mmol/L,余值正常。
(8)腹部B超:脂肪肝(轻~中度),余腹部实质脏器未见异常。
(9)肌电图:可疑肌源性损害。
(10)体感诱发电位、头颅MRI未见异常。
(11)尿筛查:除发现酮体、乙基丙二酸、戊二酸、2羟基戊二酸、双羧酸、特别是己二酸和甘氨酸结合体尿中排泄有增高外,未发现其他异常代谢产物。提示:戊二酸血症Ⅱ型、中链或长链脂肪酸氧化异常、2羟基戊二酸尿症可疑。
(12)血串联质谱:C10,C10:1,C14:1,C16:1,C4/C3,C8/C3,C14:1/C16增高;Met,Met/Phe,C8/C10降低,需要除外长链或极长链脂肪酸代谢异常的可能。
(13)肌肉病理检查:符合脂质沉积性肌肉病病理改变(图1-1-28)。
图1-1-28 肌肉病理(电镜)
(14)基因学检查: ETFDH基因编码区发现两个突变位点:c.250G>A,p.A84T(错义突变,此突变位点来自其母亲),另一个突变点是:c.814G>C,p.G272R(错义突变,此突变位点来自其父亲)。
【诊断】

1.定位诊断

本例患儿以四肢无力为主要表现,查体:肌张力减低、肌力减低(近端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阴性,提示病变位于下运动神经元或肌肉;患儿肌酸肌酶增高,肌电图提示可疑肌源性损害,确诊定位于肌肉。语音减低,深吸气时胸廓外展幅度减弱,提示Ⅰ度呼吸肌麻痹。无尿便障碍及异常感觉平面,肛门反射正常可除外脊髓病变。无精神意识改变及锥体束征,可除外脑病变。

2.定性诊断

迟发型戊二酸血症Ⅱ型(glutaric aciduria type Ⅱ),呼吸肌麻痹Ⅰ度。

3.诊断要点[1~3]

(1)学龄期隐匿起病,症状进行性加重。
(2)四肢无力,呈对称性、弛缓性特征,近端重于远端。
(3)可伴有咽喉肌、咀嚼肌及呼吸肌麻痹等。
(4)可出现间歇发作性呕吐、低血糖和酸中毒等,或儿童期无任何症状。
(5)可有多囊肾或肾发育不良、脂肪肝、心包渗出、心肌肥大等。
(6)肌酸激酶轻~中度增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活检符合脂质沉积性肌肉病。
(7)尿液中大量戊二酸及其他有机酸的排出。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以及其他肌肉病等相鉴别。

1.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

是一种获得性免疫介导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急性起病,四肢麻痹呈现上行性、对称性及弛缓性特征,可伴有四肢远端的主观和(或)客观感觉障碍,可伴有颅神经麻痹及呼吸肌麻痹,脑脊液呈现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本病急性起病,多数患儿肢体无力,远端重于近端,肌电图呈现神经源性损害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2.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

本病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表现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及肢体无力,肌无力呈现迟缓性麻痹特征,具有晨轻暮重的特点,经休息或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电图低频重复电刺激提示波幅递减,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血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晨轻暮重特征有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3.其他肌肉病 (1)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是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肌病,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以肢体近端肌群无力为主要临床特点,常呈对称性,伴或不伴吞咽困难和呼吸肌无力,多伴肌痛、发热,绝大多数患者肌酶增高,血沉增快,自身抗体异常,肌电图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检查肌纤维间质、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伴发热、肌痛,炎症指标增高及肌肉病理检查有助疾病诊断。

(2)先天性肌病(congenital muscle disease,CMD):

是一组非进展或缓慢进展的遗传性肌肉病,发病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期,主要表现全身性或近端性肌肉无力,肌张力低下,骨骼畸形或关节挛缩,血清CK正常或轻度升高,肌电图常为肌源性损害,确诊依靠肌肉病理检查和基因学检查。骨骼畸形或关节挛缩及肌肉病理检查有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3)线粒体肌病(mitochondrial myopathy):

是一组由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四肢近端无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好转,明显不可耐受疲劳,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血乳酸、血乳酸/丙酮酸增高,肌电图多为肌源性损害,但也有少数呈神经源性受损,肌活检光镜下可见破碎红纤维(RRF),电镜下可见肌膜下或肌原纤维间大量异常线粒体堆积,可进一步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或DNA测定。血乳酸/丙酮酸增高、血/尿筛查及肌肉病理检查有助疾病诊断。
【治疗及转归】
入院后予低脂低蛋白高热量饮食,维生素B 2 10mg 3次/日口服,3日后加量至20mg 3次/日口服,左卡尼丁1g/d口服治疗,同时予护肝、营养肌肉等对症治疗。4天后病情开始好转,7天后能竖头、缓慢行走,20天后独立自如行走,无语音减低及咀嚼无力,复查肌酶、肝功均正常。
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所采用的治疗为在低蛋白、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基础上,给予核黄素(维生素B 2)、肉碱治疗有一定效果。维生素B 2为黄素腺苷二核苷酸的前体物质,是酰基CoA脱氢酶、电子转运黄素蛋白以及电子转运黄素蛋白脱氢酶的辅酶,可以刺激有缺陷的脱氢酶的残余活性,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同时予以对症及支持治疗如护肝、营养肌肉治疗,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肺炎及肺不张;如出现呼吸困难积极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以及辅助呼吸。咽喉肌麻痹者积极采取鼻饲喂养。
点评
戊二酸尿症Ⅱ型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非酮症性或低酮症性低血糖、脂质贮积性肌病、代谢性酸中毒及轻度的高氨血症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新生儿型和迟发型两大类。新生儿型病情危重,常于出生后数日出现呼吸困难、肌张力低下、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多于新生儿早期死亡。尿有机酸分析可见典型有机酸谱。迟发型患者个体差异很大,婴幼儿患者可表现为间歇性发病,在感染、饥饿、腹泻、药物等应激状态下出现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发作。年长儿多为隐匿起病,常于感染、腹泻后出现疲劳、肌肉无力,以心肌、骨骼肌、肝脏受累为主。一般检查多无低血糖、酸中毒及高氨血症,CK常明显增高,部分患者伴随肝功能异常、高乳酸血症与肉碱缺乏症,肌肉病理检查以脂肪沉积为主要特点。诊断需依赖尿有机酸、血脂肪酸、酯酰肉碱谱、肌肉病理等特殊检查,必要时需进行皮肤成纤维细胞酶学分析及基因诊断。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所采用的治疗为在低蛋白、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基础上,给予核黄素、肉碱治疗。

(王晓慧)

参考文献
[1]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98-500.
[2]杨艳玲,木村正彦,袁云,等.戊二酸尿症Ⅱ型所致脂肪沉积性肌肉病的诊断与治疗分析.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5):438-441.
[3]梁雁,刘丽,魏虹,等.维生素B 2治疗有效的晚发型戊二酸尿症Ⅱ型.中华儿科杂志,2003(12):91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