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抗真菌治疗常用中药及方剂
中医治疗皮肤黏膜真菌病历史悠久,中医认为此类疾病多因感受风、湿、暑、热、虫邪等外邪,或兼有脾虚血燥等内因,导致邪郁腠理,发为皮肤癣疮。治疗方面,常选用清热利湿、杀虫解毒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作为天然的药用植物,一些中药中含有很多活性强,副反应小的抗真菌活性成分,且其作用温和、价格低廉且来源广泛,临床实践证实,部分中药临床疗效显著。因此,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便开始从中药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真菌中药,至60年代已成功地筛选出许多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中药。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抗真菌中药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如开展了中药抗真菌作用的有效成分研究、中药联合应用的抗真菌作用研究、抗真菌作用的复方研究、中药抗真菌的作用机制研究等。目前,至少已报道有300多种中药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如土荆皮、乌梅、牡丹皮、黄柏、野菊花、苍耳子等,均有较强的抑制真菌作用。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有关中药抗真菌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从对真菌细胞壁、细胞膜的作用,对真菌细胞核酸、蛋白质的作用以及对细胞能量代谢及其他作用等方面开展。除此之外,一些中药除了自身具有抗菌作用外,在与某些抗真菌药合用时还可起到增效或者抗耐药作用。开发出既能较好抑制真菌,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内服制剂,或对其他抗真菌药具有增效解毒作用的中药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现就临床常用以及体外实验证实具有良好抗真菌效果的中药及复方介绍如下。
一、常用中药
土 荆 皮 【别名】
土槿皮,木槿皮,川槿皮,金针松。
【来源成分】
松树科植物金针松的干燥根皮或近根的树皮,或锦葵科植物木荆树干燥茎皮。主含土荆皮乙酸和黏液质。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有毒。归肺、脾经。
【功效】
杀虫解毒,利湿止痒。用于疥癣,可治疗手足癣、股癣、瘙痒症等。
【用法】
制成10%~15%酊剂、乳膏剂、汤剂、涂膜剂、散剂、擦剂、洗剂、颗粒剂等外用。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近年来发现土荆皮在临床上对手癣、脚癣、体癣等疗效显著,且土荆皮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真菌等活性。土荆皮含有多种抗真菌的有效成分,土荆皮单独制成制剂,或与中药和西药联合制成复方制剂使用,可以增强其抑菌作用。陈洁等 [1]参照CLSI推出的M38-A2方案,采用微量稀释法对土荆皮的体外抗真菌活性进行测试,发现土荆皮对新型隐球菌和红色酵母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mg/ml的土荆皮95%乙醇粗提物对白念珠菌、啤酒酵母和威克海姆原藻3种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土荆皮乙酸对白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Li等 [4]发现土荆皮乙酸对球拟酵母菌和白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显著,其疗效和两性霉素B相当,对发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也有抑制作用。Yang等 [5]对提取的19个二萜类化合物进行抗真菌实验研究,发现有5个化合物具有抑制白念珠菌的作用,其中土荆皮乙酸的抑菌作用最强,其最小抑菌浓度是3.12mg/L,土荆皮甲酸次之。文献报道体外抗菌实验证实土荆皮对新型隐球菌、镰刀、尖孢镰刀、白念珠菌、标准22019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疣状瓶霉、曲霉、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均有抑制作用。醇提土荆皮对白念珠菌有较强杀菌作用 [6~8]。
2.其他
土荆皮有抗过敏、抗肿瘤、抗血管生成作用。
黄 连 【别名】
川连,雅连,味连,运连,鸡爪连,支连。
【来源成分】
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含小檗碱,甲基黄连碱,表皮檗碱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心、肝、脾、胃、大肠经。
【功效】
泻火解毒。清热燥湿,长于清胃火,清心经之热,清中焦之热,并可杀虫。煎水浸泡治疗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用法】
内服2~5g。黄连粉外用有收敛止痒之效,可治疗多种皮肤病。制成粉剂、溶液、酊剂、软膏、乳膏、浴液等。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真菌方面,黄连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水提黄连MFC与醇提黄连MFC相近 [7,9]。对念珠菌属、隐球菌、酵母等真菌均有抗菌性。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mg/ml的黄连95%乙醇粗提物对白念珠菌和威克海姆原藻2种真菌,10mg/ml的黄连95%乙醇粗提物对啤酒酵母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李大宁 [10]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小檗碱对白念珠菌胞核的作用,FCM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白念珠菌的S-Gz-M比例呈降低趋势。提示白念珠菌受到小檗碱的抑制。水提黄连对白念珠菌有较强抑菌作用,水提和醇提黄连对糠秕马拉色菌有较强抑菌作用 [6]。
2.其他
黄连有抗菌、抗原虫、杀滴虫作用。黄连抗菌谱广泛,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及总型流感病毒、真菌类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可扩张血管,有胆碱酯酶的作用,大剂量时能抑制乙酰胆碱并对抗之,有利胆作用。用于小儿湿疹、脓疱疮、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痈、疖、丹毒、痤疮等。
黄 芩 【别名】
空心草,子芩。
【来源成分】
唇形科植物黄芩、滇南黄芩、丽江黄芩干燥的根。用现代工艺提取有效成分,制成黄芩溶液、浸膏、超细粉。含有黄芩素、黄芩苷、黄芩苷元、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糖类、氨基酸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肺、胆、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炭可止血,长于清肺热,泻上焦之火。用于湿热引起的皮肤病,如湿疹、皮炎、红斑类疾患。
【用法】
内服3~9g。配豆蔻、滑石、通草可泻火解毒,治皮肤湿烂、瘙痒。黄芩研末外用,可消炎抑制渗出。制成药油,用于烧伤、溃疡、天疱疮等。制成护肤、防晒膏霜,乳液,浴液,香波化妆品,用于护肤、润肤、防晒。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黄芩对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9],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黄芩95%乙醇粗提物对白念珠菌、啤酒酵母和威克海姆原藻3种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李大宁 [10]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黄芩苷对白念珠菌胞核的作用,FCM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白念珠菌的S-Gz-M比例呈降低趋势。提示白念珠菌受到黄芩苷的抑制。于军等 [8]进行的体外抗菌实验证实黄芩对新型隐球菌、镰刀、尖孢镰刀、白念珠菌、标准22019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疣状瓶霉、曲霉均有抑制作用。
2.其他
黄芩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过敏、防晒,促进上皮生长作用。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胺皮肤反应有抑制作用,主要是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活动系统,抑制了过敏介质的释放,并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过敏性的水肿及炎症,并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黄 柏 【别名】
关黄柏,川黄柏,檗木,黄檗,檗皮。
【来源成分】
芸香科植物黄檗、黄皮树、秃叶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含小檗碱、黄柏酮、黄柏内酯、苷类、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肾、膀胱经。
【功效】
清热泻火,燥湿解毒,长于清下焦实火,清肾火。用于脓疱疮、毛囊炎、冻疮、烧伤、足癣等。
【用法】
内服10~15g。配苍术、牛膝,可治足膝肿痛;配车前子、苦参、白果可治白带、阴痒、阴肿、下肢湿疹、阴茎生疮等;配栀子、黄连、大黄可清血分湿热,治皮肤发黄、瘙痒、湿疹、天疱疮等。常与黄连、黄芩、地榆合用,制成溶液,用于湿疹、皮炎;制成散剂、软膏剂、油剂、糊剂、配剂、气雾剂、浴液、花露水外用。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黄柏煎剂或浸剂对多种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如堇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菌、许兰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新型隐球菌、红色酵母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1,7,9]。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mg/ml的黄柏95%乙醇粗提物对白念珠菌、10mg/ml的黄柏95%乙醇粗提物对啤酒酵母和威克海姆原藻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郭志坚等 [11]的研究表明,黄柏叶的3种黄酮苷化合物对白毛霉菌和灰黄毛霉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刘春平等 [12]提取黄柏中盐酸小檗碱,观察其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石膏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并且呈一定量效反应关系。同时发现,不同提纯度的盐酸小檗碱对同一种皮肤癣菌的抑菌作用不完全相同。粗品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小孢子菌抑菌作用优于精制品。由此推断,黄柏抗真菌作用是其有效组分群的整体作用,而非单一成分的作用。除此之外,醇提黄柏对白念珠菌有较强抑菌作用 [6]。
2.其他
黄柏有抗菌、抗滴虫作用。
紫 草 【别名】
软紫草,硬紫草,滇紫草。
【来源成分】
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或内蒙紫草的干燥根。用现代工艺提取有效成分。含乙酰紫草醌、紫草醌、酰化紫草素、脂肪酸、鞣酸、树脂,多糖类、无机盐、紫草烷、异丁醌、紫草红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咸。归心、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除湿消肿,生肌敛疮,润肤止痒。用于药疹、皮肤溃疡、脓疱疮、烧伤、口疮等。
【用法】
内服5~9g。制成5%~10%紫草油、油膏、软膏外用。用于化妆品,制成唇膏、面乳、乳膏、浴油,发油等,具有抗脂溢、祛粉刺、防治黄褐斑、生发作用。紫草红作为天然色素,添加于外用药及化妆品。煎水浸泡治疗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文献报道,紫草中的萘醌具有很强的抗真菌作用,对念珠菌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13]。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紫草95%乙醇粗提物对啤酒酵母和威克海姆原藻两种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证明,醇提紫草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近平滑念珠菌、白念珠菌、光滑念珠局、热带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14]。
2.其他
紫草有抑菌、抗炎、促进愈合、收敛、抗病毒、抗肿瘤、润肤祛斑、祛痘作用。
防 风 【来源成分】
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含酚类物质、甘露醇、有机酸、多糖类。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甘。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痉。为风药中之润剂,可通治一切风邪,祛风之力强于荆芥,能入骨肉,善搜筋骨之风,故诸风之证皆可配用。有解热发汗作用,能促进汗腺分泌和皮肤血液循环。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皮肤科取其祛风胜湿之功,可达止痒止痛之效。
【用法】
内服3~10g。配蝉衣、猪牙皂、天麻,用荆芥酒送下,可治一切风、疥、癣、疮、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配羌活,可祛上半身风,用于头面部湿疹、皮炎等病;配独活可祛下半身风,用于下肢湿疹、皮炎;配当归、丹皮可祛血中之风,用于玫瑰糠疹、多形红斑;配黄芩、黄连、桑叶可祛热风,用于风热性荨麻疹。
【药理学作用】
镇痛、镇静、抗过敏、解热作用。
【注意事项】
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丁 香 【别名】
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
【来源成分】
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效】
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用法】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丁香95%乙醇粗提物对白念珠菌、啤酒酵母和威克海姆原藻3种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陈洁等 [1]参照CLSI推出的M38-A2方案,采用微量稀释法对丁香的体外抗真菌活性进行测试,发现丁香对新型隐球菌和红色酵母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叶其馨等 [15]采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对11种中药提取物进行体外抗真菌实验,发现丁香(50μg/ml)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有体外抑菌活性。李大宁 [10]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丁香酚对白念珠菌胞核的作用,FCM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白念珠菌的S-Gz-M比例呈降低趋势。提示白念珠菌受到丁香酚的抑制。乙醇浸剂1∶100、丁香油及丁香酚1∶8000~1∶16 000对星形奴卡菌、许兰黄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
2.其他
丁香有抗菌、驱虫、健胃、止痛等作用。
羌 活 【别名】
川羌。
【来源成分】
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含挥发油。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苦。归膀胱、肾经。
【功效】
祛风胜湿,疏散表寒,并可通畅血脉,托里排脓,发溃生肌。可治由风寒湿引起的皮肤瘙痒、疼痛、风水水肿及痈疽疮毒不溃等。
【用法】
内服3~10g。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作用
羌活对皮肤表浅真菌有抑制作用: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羌活95%乙醇粗提物对啤酒酵母和威克海姆原藻两种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羌活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另有解热、抗炎、镇痛、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牡 丹 皮 【别名】
丹皮
【来源成分】
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原苷及挥发油。
【性味归经】
性凉,味辛、苦。归心、肝、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消瘀,长于凉血热,行血滞。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痈肿疮毒,跌扑伤痛。
【用法】
内服10~15g。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牡丹皮浸液在试管内对铁锈色小芽孢菌等10余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体外实验对马拉色菌有抑菌作用 [16]。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mg/ml的牡丹皮95%乙醇粗提物对白念珠菌、啤酒酵母和威克海姆原藻3种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牡丹皮中含有没食子酸成分,没食子酸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其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发育有明显的干预作用,表现为对白念珠菌的早期黏附有明显的抑制功能。牡丹皮抗白念珠菌的作用可能与牡丹皮中含有没食子酸有关,但不排除牡丹皮中其他成分具有抗菌活性 [17]。
2.其他
丹皮在试管里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抗菌作用,并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消水肿。
菊 花 【别名】
杭菊花,白菊花,滁菊花,贡菊花,甘菊花等。
【来源成分】
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含17种氨基酸、微量元素、挥发油、黄酮类、维生素、腺嘌呤等。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明目解毒,并可疏肝益肾。分有白菊、黄菊、野菊三种。疏散风热多用黄菊,平肝益肝多用白菊,清热解毒多用野菊。
【用法】
内服10g。黄菊花配桑叶、防风、薄荷可治一身之风、皮肤瘙痒,如急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症;黄菊花配龙胆草、石膏可治目赤面肿,如头面部湿疹、过敏性皮炎等;野菊花配双花、蒲公英、赤芍治头面丹毒、疖肿;配熟地、山药、山茱萸等可治疗肝肾不足引起的眼、口溃烂生疮,如白塞病。制成溶液外用。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1∶4的水浸剂对皮肤表浅真菌有抑制作用。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野菊花95%乙醇粗提物对威克海姆原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菊花有抗菌、抗炎、活血、美容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有抑制作用。高浓度的水浸液有抗病毒作用,菊花并有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和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
苦 参 【别名】
野槐,苦骨,凤凰瓜,牛参。
【来源成分】
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异苦参碱等22种生物碱,苦参醇、苦参啶醇、新苦参醇、异苦参酮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心、脾、肾、大肠、膀胱经。
【功效】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用于痤疮、酒渣鼻、皮肤瘙痒症、银屑病、湿疹、皮炎、扁平疣、滴虫性阴道炎等。
【用法】
内服5~10g。因其以清利湿热为专长,又有除湿止痒杀虫的作用,故皮肤科临床上配白鲜皮、防风、刺蒺藜治疗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慢性荨麻疹等疾病;配车前子、防己可治湿热下注之腿足肿胀湿烂;配丹皮、赤芍可治玫瑰糠疹;配黄柏可治下焦湿热、外阴湿烂,如白塞病、阴囊湿疹等:苦参煎汤外洗或研末外用均有较好的止痒杀虫效果。制成散剂、溶液、配剂、软膏、油膏、乳膏、乳液外用。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8%煎剂、1∶3水浸剂时对皮肤表浅真菌有抑制作用。体外实验中,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镰刀、尖孢镰刀、白念珠菌、标准22019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疣状瓶霉、曲霉、红色酵母菌均有抑菌作用 [1,8,18]。
2.其他
苦参有抗菌、抗炎、抗麻风、抗过敏反应、杀虫、抗肿瘤作用。醇浸膏有抗滴虫的作用,其含的氧化苦参碱有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
地 肤 子 【别名】
扫帚子,地葵,地麦,益明,落帚子。
【来源成分】
藜科植物地肤的成熟果实。含三萜皂苷、脂肪油、生物碱、黄酮、维生素A。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苦。归肾、膀胱经。
【功效】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可治风疹、疮毒、疥癣等病。
【用法】
内服9~15g。配猪苓、泽泻、车前子可清利下焦湿热,利湿止痒,治疗湿疹、疱疹样皮炎、荨麻疹等;配白鲜皮、黄柏、苦参可治疗由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亚急性湿疹、急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配苦参、土荆皮、百部、明矾等煎水外洗,可治疗阴部瘙痒、湿疹、手足癣、皮肤瘙痒症等.制成溶液、乳膏,用于湿疹、皮炎。制成沐浴剂,用于洗浴、痱子。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地肤子对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体外实验中,水浸剂1∶3对许蓝黄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菌、羊毛状小芽孢菌、红色酵母菌等有抑制作用 [1]。
2.其他
地肤子有抗组胺、抑菌作用。
蛇 床 子 【来源成分】
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挥发油中含左旋蒎烯、并撷草酸、龙脑酯及蛇床子素等。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苦;有小毒。归肾经。
【功效】
温肾助阳,祛风燥湿杀虫。用于皮肤瘙痒症、癣、阴囊湿疹、外阴瘙痒、阴道炎等。
【用法】
用量5~10g。配菟丝子、五味子,可治阳痿不起、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部湿痒及恶疮;配苦参、百部、白矾煎水外洗治疗阴囊湿疹、女阴湿疹、表皮癣菌病等。蛇床子煎水湿敷可抑制渗出、消炎,治疗急性渗出性皮肤病。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体外实验提示,蛇床子对红色毛癣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新型隐球菌、红色酵母菌、镰刀、尖孢镰刀、白念珠菌、标准22019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疣状瓶霉、曲霉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 [1,2,8,9];醇提蛇床子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7]。
2.其他
蛇床子还有抗菌、抗滴虫、有雄性激素样、局部麻醉作用等药理作用。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或下焦有湿热者不宜内服。
白 鲜 皮 【别名】
北藓皮,白膻,白羊鲜,八股牛。
【来源成分】
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含白鲜碱、白鲜内酯、谷固醇、黄柏酮、胆碱、皂苷、挥发油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胃、脾、膀胱经。
【功效】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止痒消肿。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用于湿疹,手足癣,皮肤瘙痒症等。
【用法】
内服15~30g。外用制成溶液、粉剂、软膏、酊剂、浴液。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其1∶4的水浸剂对毛发真菌有抑制作用,为治疗皮肤瘙痒及真菌感染之要药,单用有效。体外实验提示,白鲜皮对红色酵母菌、威克海姆原藻等有一定抑制作用 [1,2]。
2.其他
白鲜皮有抗过敏、抗真菌作用,使心血搏出量增强,可收缩血管。
首 乌 藤 【别名】
夜交藤。
【来源成分】
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藤茎。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心、肝经。
【功效】
养血安神,祛风止痒,通络。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风湿痹痛;外治皮肤瘙痒。
【用法】
内服9~15g。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夜交藤95%乙醇粗提物对白念珠菌和啤酒酵母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夜交藤有抗慢性炎症、抗菌作用和镇静催眠等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卡他萘瑟氏球菌、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金 银 花 【别名】
银花,二花,双花,禹花等。
【来源成分】
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用现代工艺制成提取液、粉。含绿原酸、环己六醇、木榔草素、肌醇、皂昔、鞣质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归心、胃、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可治诸疮痈肿、疖毒,又可治外感发热、咳嗽,炒炭可清血分毒热,亦可止血。
【用法】
内服15g。鲜品捣烂,可外敷疮肿。制成溶液、乳膏剂外用。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于军等 [8]进行的体外抗菌实验证实金银花对新型隐球菌、镰刀、尖孢镰刀、白念珠菌、标准22019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疣状瓶霉、曲霉均有抑制作用。
2.其他
金银花有抗菌、消炎、解热、抗病毒作用。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沙门菌属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并可抑制铁锈色小芽孢菌等皮肤真菌。用于湿疹、皮炎、痈、疖、丹毒、痤疮等。
连 翘 【别名】
旱连子,大翘子。
【来源成分】
木樨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含连翘酚、黄酮醇苷、青连翘皂苷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善清心而散上焦之热,有散诸经血结气聚和排脓的作用,偏于治血分,又有透肌解表、清热逐风、托毒外出之功。连翘心可清心火、解毒,为疮家要药。
【用法】
内服6~15g。配金银花与其用途相仿,唯其配黄连、黄芩消炎作用更强;配蒲公英、贝母、夏枯草,可软坚散结治疗淋巴腺结核、皮肤结核、结节性红斑等病;配黄柏、生甘草可治口舌生疮。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连翘95%乙醇粗提物对啤酒酵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有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有强心利尿作用,并对流感病毒及结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治外感发热,咽喉肿痛,水肿,淋病,疮痈疖毒,瘰疬瘿瘤,斑疹,丹毒,痢疾,便血等。
紫 花 地 丁 【别名】
地丁,独行虎,地丁草,堇堇菜,剪刀花。
【来源成分】
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含苷类、黄酮类、蜡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辛。归心、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善治诸疮毒症、痈疽发背、丹毒等一切化脓感染性疾患。
【用法】
内服15~30g,鲜者可用60~90g。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紫花地丁95%乙醇粗提物对威克海姆原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水浸剂(1∶4)在试管中对紫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
2.其他
有抑菌、消肿、消炎、清热作用。
马 齿 苋 【别名】
马齿草,马齿菜,长寿菜等。
【来源成分】
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含大量的去甲基肾上腺素和多量钾盐,二羟基苯乙胺、二羟基苯丙氨酸及维生素A、B 1、B 2、C、P等,尚含生物碱和蒽醌苷。
【性味归经】
性寒,味酸。入大肠、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最善解痈肿毒热。可治疗痈肿热疮、丹毒、瘰疬等。
【用法】
内服15~30g。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马齿苋95%乙醇粗提物对威克海姆原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有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并有利尿、收缩血管及抗组胺作用。可抑制过度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及肿瘤细胞生长,对机体代谢、免疫系统有一定影响。
射 干 【来源成分】
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治喉痹咽痛,咳逆上气,痰涎壅盛,瘰疬结核,疟毒,妇女闭经,痈肿疮毒。
【用法】
内服3~9g,煎汤或入丸、散;鲜者捣汁。外用:研末吹喉或调敷。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对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9],于军等 [8]进行的体外抗菌实验证实射干对新型隐球菌、镰刀、尖孢镰刀、白念珠菌、标准22019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疣状瓶霉、曲霉均有抑制作用。
2.其他
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利尿、促进唾液分泌的作用。
赤 芍 【别名】
赤芍药。
【来源成分】
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的干燥根。含芍药苷。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归肝经。
【功效】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痈肿疮疡。
【用法】
内服6~12g。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对某些致病性表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2.其他
芍药主要有解痉作用,动物实验证实它可使狗后肢血流量增加,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体外实验芍药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志贺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其酊剂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其1∶40的煎剂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茜 草 【别名】
红茜根,血见愁。
【来源成分】
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含紫茜素。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肝经。
【功效】
凉血止血,活血祛疲,通经活络。
【用法】
内服10~15g。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茜草95%乙醇粗提物对威克海姆原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可缩短出凝血时间,有止血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止咳祛痰作用。
地 骨 皮 【别名】
地骨,枸杞根。
【来源成分】
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含桂皮酸及多量酚类物质。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归肺、肝、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善清肺热,并能清骨中之热,泄火下行。有解热及扩张血管的作用。
【用法】
内服10~15g。地骨皮煎水外洗可治阴痒。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mg/ml的地骨皮95%乙醇粗提物对威克海姆原藻、10mg/ml的地骨皮95%乙醇粗提物对啤酒酵母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念珠菌均有抑菌作用 [18]。
2.其他
解热、镇痛、降血压、免疫调节作用。
知 母 【别名】
羊胡子草,地参等。
【来源成分】
百合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苦。入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可清热除烦、泻肺、止渴,长于清肺胃气分之热,并可滋肾。
【用法】
内服3~10g(鲜品30~60g),煎汤或捣汁。外用:捣敷。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体外实验显示,对新型隐球菌、红色酵母菌和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9]。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mg/ml的知母95%乙醇粗提物对白念珠菌和啤酒酵母、10mg/ml的知母95%乙醇粗提取物对威克海姆原藻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有解热作用。
石 菖 蒲 【别名】
菖蒲。
【来源成分】
天南星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细辛脑。
【性味归经】
性温,味苦、辛。归心、胃经。
【功效】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杀虫止痒。有抗真菌、止痒作用,用于湿疹、皮肤瘙痒症等。
【用法】
内服3~9g。外用制成溶液。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mg/ml的菖蒲95%乙醇粗提物对威克海姆原藻、10mg/ml的菖蒲95%乙醇粗提物对啤酒酵母和白念珠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有镇静、扩张冠状血管、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并有缓解肠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含的α-细辛醚有平喘作用,能对抗组胺引起的支气管收缩,并有镇咳作用。
龙 胆 草 【别名】
龙胆。
【来源成分】
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肝、胆经。
【功效】
泻肝胆实火,清热燥湿,长于除下焦湿热。
【用法】
内服5~10g。配黄芩、苦参、黄柏、栀子等可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湿疹、阴囊湿疹等多种湿热所致皮肤病。龙胆单味水煎可作湿敷,治疗急性渗出性皮肤病。煎水浸泡治疗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在试管内该药对石膏样毛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并有健胃利胆作用。
2.其他
利胆和保肝作用、利尿、抗菌作用。试管法证明龙胆煎剂对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夏 枯 草 【别名】
铁色草。
【来源成分】
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夏枯草苷、生物碱及维生素B、C、K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辛。归肝、胆经。
【功效】
清肝,散结,补养血脉。皮肤科临床取其散结的作用,配活血药可达软坚之效。
【用法】
内服10~15g。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2.其他
有抗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白 术 【别名】
山姜,冬白术。
【来源成分】
菊科植物的干燥根茎。含挥发油1.4%,苍术醇、苍术酮等,并含有维生素A。
【性味归经】
性温,味苦、甘。入脾、胃经。
【功效】
健脾益胃,燥湿和中,亦有固表止汗、安胎的作用。主要用于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可去诸经中湿而理脾胃。
【用法】
内服5~10g。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有抑制作用。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白术95%乙醇粗提物对威克海姆原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有利尿、降血糖、抗凝血和强壮作用,久服可使小白鼠体重增加。
苍 术 【别名】
茅术,山刺叶,赤术,仙术。
【来源成分】
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含维生素A、D及挥发油,油中含苍术醉、苍术酮。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苦。归脾、胃、肝经。
【功效】
健脾燥湿,祛风除湿,并可发汗,因其气辛烈,故强胃健脾,善治上中下之湿,宣化痰饮,芳香辟秽,但不宜用于内有热象的症候并可驻颜润肤,乌发黑发。
【用法】
内服5~10g。配白术、茯苓、泽泻,可健脾燥湿,治疗一切蕴湿不化,下肢肿胀、脘腹胀满的病,如天疱疮湿盛型、慢性湿疹、带状疱疹脾湿型、银屑病寒湿型;配厚朴、陈皮、车前子可治脾为湿困的皮肤病伴有食欲不振、胸闷恶心、腹胀泄泻、舌苔白腻等,如湿疹、疱疹样皮炎;配黄柏可清热燥湿,治疗湿热下注之女阴溃疡,下肢皮肤湿痒。制成溶液、酊剂、软膏。用于湿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扁平苔藓等。可作为化妆品的香料、防腐剂。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苍术95%乙醇粗提物对威克海姆原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动物试验有显著的排盐(钾、钠、氯)作用。
藿 香 【别名】
土藿香。
【来源成分】
唇形科植物广藿香、藿香的全草。含挥发油,主要为甲基胡椒酚。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辛。入脾、胃、肺经。
【功效】
芳香化湿,祛暑辟秽,和中止呕,又有健胃作用,可助脾胃正气。皮肤科临床常用于暑湿引起的皮肤病。煎水浸泡治疗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用法】
内服3~10g,鲜者加倍。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广藿香对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广藿香对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申克氏孢子丝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黑根霉菌、许兰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多种真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8,19],广藿香酮是抗真菌的主要成分之一。另外,广藿香所含的桂皮醇亦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万分之一浓度即可抑制霉菌生长。杨得坡等研究发现广藿香油能完全抑制浅部皮肤真菌如红色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等癣菌的生长繁殖,而且还具有抗皮肤细菌活性 [20]。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藿香95%乙醇粗提物对白念珠菌、啤酒酵母和威克海姆原藻3种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抑制胃肠道的过激蠕动,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甘 草 【别名】
国老,甜草,美草,蜜甘,粉草,棒草。
【来源成分】
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用现代工艺提取有效成分,制成溶液、浸膏、单体。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酸二钾、甘草次酸、甘草酸苷,甘草多糖,甘草黄酮,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入心、肺、脾、胃经。
【功效】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抗过敏、抗菌、抗病毒、润肤。甘草甜素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效用。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胀便溏,劳倦发热,肺痨咳嗽,心悸,惊痫,脉结代。生用,治咽喉肿痛,胃痛反酸,肺燥,痈肿疮毒,小儿胎毒,药物及食物中毒,调和诸药。
【用法】
内服1.5~9g,大量可用至20g,煎汤或入丸散。制成溶液、酊剂,用于皮炎、湿疹、皲裂、皮肤溃疡等。可用于防晒、增白、调理、抗过敏、止痒、护肤、生发。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甘草95%乙醇粗提物对啤酒酵母和威克海姆原藻2种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提取物广泛用于膏霜,乳液、水、露、浴液各类化妆品中,有广泛的药用功能,还有中和、解除或降低化妆品的有毒物质,防止其他添加剂的毒性和过敏反应。
当 归 【来源成分】
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用现代工艺制成提取液、浸膏、粉。含挥发性成分、糖类、维生素、棕搁酸、亚油酸、17种氨基酸、20多种微量元素等。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
【功效】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祛斑增白,润泽皮肤,美发固发。可破恶血养新血,补五脏生肌肉,为常用之补血药。当归头补血,当归身养血,当归尾活血。用于皮肤瘙痒症、皲裂、鱼鳞病、面部黑变病等。
【用法】
内服5~10g。制成溶液、软膏、油剂、乳膏剂。广泛用于化妆品,做添加剂,可制成面膜、乳液、浴液,用于美白、护肤、美发。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当归95%乙醇粗提物对威克海姆原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有抗菌、抗炎,促进伤口愈合、扩张头皮及皮肤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滋润毛发、美白祛斑作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形成,祛斑作用明显。
肉 桂 【别名】
官桂,桂皮,牡桂,紫桂,玉桂,肉桂皮。
【来源成分】
樟科植物肉桂和大叶清化桂的干燥树皮。含挥发油,主要是桂皮醛、乙酸桂皮酯、苯甲醛、香豆素及鞣质等多种成分。
【性味归经】
性大热,味甘、辛,有小毒。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
温中补阳,散寒止痛,可暖脾胃,除积冷,入血分通血脉,守而不走,并可引火归原,可治阳虚火衰,阴疮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用于冻疮、硬皮病、皮肤瘙痒症、斑秃等。
【用法】
内服1~4.5g。制成散剂、配剂、溶液、油膏、硬膏外用。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mg/ml的肉桂95%乙醇粗提物对白念珠菌和威克海姆原藻、10mg/ml的肉桂95%乙醇粗提物对啤酒酵母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有抑菌、扩血管、生发、中枢性及末梢性的扩张血管作用,能增强血液循环。
明 矾 【别名】
白矾,矾石,石涅,羽涅,理石。
【来源成分】
天然明矾石加工制成的结晶体。含水硫酸铝钾,煅后则失去结晶水,称枯矾。
【性味归经】
性寒,味酸、极涩,有毒。归脾、肺、肝、大肠经。
【功效】
外用燥湿止痒,解毒杀虫;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外治用于湿疮,疥癣;内服用于久泻不止,便血,崩漏,癫痫发狂。枯矾收湿敛疮,止血化腐。有收敛、止汗、杀菌、止血、防腐作用,用于湿疹、皮炎、手足癣、臭汗症等,预防稻田皮炎。
【用法】
内服0.6~1.5g。制成粉剂、溶液、醋剂、粉剂、软膏等。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明矾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念珠菌均有抑菌作用,其中对石膏样毛癣菌、白念珠菌抑菌作用最好。 [18]枯矾煎水浸泡治疗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对表皮癣菌、毛霉菌及白念珠菌等真菌高度敏感。
2.其他
主要为抗菌作用,明矾对多种革兰氏阴性、阳性球菌和杆菌都有抑制作用。另明矾还具有收敛、固脱、凝固蛋白及利胆作用等。
五 倍 子 【别名】
五棓子,文蛤,分角倍,肚倍,独角倍。
【来源成分】
漆树科植物盐肤木或青麸杨叶上干燥虫瘿,即五倍子蚜虫寄生所形成的囊状赘生物。含五倍子鞣酸、没食子酸,树脂,淀粉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酸、涩。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收敛止痛。用于湿疹、手足癣、痈疖、神经性皮炎、瘢痕疙瘩等。
【用法】
内服3~6g。制成溶液、粉剂、软膏、黑布膏药,外用适量。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mg/ml的五倍子95%乙醇粗提物对白念珠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有抗菌、收敛、软化瘢痕作用。
茯 苓 【别名】
茯菟,云苓。
【来源成分】
多孔植物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含茯苓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等。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肺经。
【功效】
健脾和胃,渗湿利水,为除湿之圣药;茯苓中心之木为茯神,可宁心安神、止痒;茯苓之皮名茯苓皮,利水消肿作用更强。
【用法】
内服10~15g。
【药理学作用】
有利尿、抗菌作用,能降低胃酸及血糖。
茵 陈 【别名】
茵陈蒿,绵茵陈。
【来源成分】
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及滨蒿的去根幼苗。含香豆精、茵陈酮、茵陈素挥发油等。
【性味归经】
性凉,味苦、辛。归肝、脾、膀胱经。
【功效】
清热利湿,利水止痒。
【用法】
内服10~15g。煎水外洗,烟熏驱虫。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茵陈蒿95%乙醇粗提物对威克海姆原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有抑菌、抗病毒、利胆、降脂、降压、利尿、保肝、镇痛、解热作用,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挥发油在试管内对皮肤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防 己 【别名】
解离,石解。
【来源成分】
防己科植物的干燥根,分木防己及汉防己两种。含生物碱,汉防己尚含黄酮苷、酚类、有机酸、挥发油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肺、膀胱经。
【功效】
利水消肿,祛风止痛。汉防己功能清热除湿行水,专长于泻下焦湿热,治下肢水肿、湿热脚气、疥癣疮肿。
【用法】
内服10~15g。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mg/ml的防己95%乙醇粗提物对威克海姆原藻、10mg/ml的防己95%乙醇粗提物对啤酒酵母和白念珠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有镇痛、抗炎及抗过敏作用。
黄 精 【别名】
萎薤,土灵芝,太阳草,兔竹,垂珠,鹿竹,黄芝,玉竹黄精,鸡头参等。
【来源成分】
百合科植物黄精、滇黄精或多花黄精的干燥根茎。含黏液质、淀粉及糖类、多种氨基酸、烟酸等。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
【功效】
滋肾润肺,补脾益气,驻颜乌发,固齿牢牙。
【用法】
内服10~30g。黄精捣碎,用95%酒精浸1~2天,蒸馏去大部酒精浓缩外用,可治疗表皮癣菌病:制成醋剂、溶液、配剂、乳膏、浴液,用于足癣、脓疱疮等。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黄精醇水提溶液2%以上的浓度,便开始对紫色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柯氏表皮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
2.其他
有抗衰老、乌发、抗菌、抗真菌作用。试管内对抗酸杆菌有抑制作用,有报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桂 枝 【来源成分】
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是桂皮醛及桂皮油。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
温经通脉,发汗解肌,并可调和营卫,祛皮肤风湿,通心阳,专行上部肩臂,能引药至痛处,除关节间痰凝血滞。
【用法】
内服5~10g。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mg/ml的桂枝95%乙醇粗提物对白念珠菌、10mg/ml的桂枝95%乙醇粗提物对啤酒酵母和威克海姆原藻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属、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另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有利尿作用,桂皮醛可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桂皮油有健胃、镇痛及强心作用。
花 椒 【别名】
川椒,蜀椒,秦椒,汉椒,点椒。
【来源成分】
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果实。紫红色花椒果皮称椒红,去皮种子称椒目,叶称椒叶。挥发油中含柠檬烯、植物固醇、月桂烯、辣薄荷酮、芳樟醇、爱草脑等。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脾、胃、肾经。
【功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皮肤科用于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疥疮、癣、脂溢性脱发等。
【用法】
内服3~6g。制成散剂、配剂、溶液外用。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川椒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念珠菌均有抑菌作用。 [18]
2.其他
有抗菌、杀疥螨、扩血管、表面麻醉作用。
菟 丝 子 【别名】
菟丝实,黄藤子。
【来源成分】
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含树脂苷、糖类及维生素A类物质。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归肝、肾、脾经。
【功效】
补肝肾,益精髓,明目,既可补肾阳又可养肌,强阴,坚筋骨。
【用法】
内服10~15g。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对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9]。
2.其他
有壮阳作用、对内分泌的调节作用。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表明,100%菟丝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百 部 【别名】
百部根,大百部,百部草。
【来源成分】
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含百部碱、原百部碱等。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苦。归肺经。
【功效】
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止痒。治各种咳嗽,痰稀,肺痨,痢疾,钩虫,蛔虫,蛲虫,阴虱,疥癣,皮肤瘙痒。
【用法】
内服3~9g,煎汤,浸酒或入丸、散。制成10%溶液、50%配剂外用。
【药理学作用】
有抗菌、抗病毒、杀寄生虫、灭昆虫作用。用于虱病、疥疮、湿疹、足癣、皮肤瘙痒症、滴虫性阴道炎等。
大 风 子 【别名】
大风子仁。
【来源成分】
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成熟种子。大风子油含大风子酸及副风子酸。
【性味归经】
性热,味辛,有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用法】
内服1.5~3g,入丸、散。外用:捣敷,煅存性研末敷。大风子油用于麻风溃疡及酒渣鼻。烟熏剂,用于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大风子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念珠菌均有抑菌作用,其中对红色毛癣菌抑菌作用最好 [18]。
2.其他
有抗菌、杀虫、止痒作用。
木 鳖 子 【别名】
木别子,土木鳖等。
【来源成分】
葫芦科植物木鳖的干燥成熟种子,含木鳖子素。
【性味归经】
性温,味苦、微甘,有毒。归肝、脾、胃、大肠经。
【功效】
消肿,解毒,生肌。用于疮疡肿毒、瘰疬、干癣、秃疮、皮肤癌等。
【用法】
内服0.9~1.2g。散剂醋调敷或制成软膏外用。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木鳖子95%乙醇粗提物对威克海姆原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有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
苦 楝 子 【来源成分】
楝科植物川楝或楝,干燥果实为苦楝子,含苦楝子酮、苦楝子醇、苦楝子内酯,儿茶精、多种脂肪酸;其树皮及根皮为苦楝皮,含川楝素、苦楝酮、苦楝萜内酯、苦楝三醇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
止痒,杀虫,收湿。外用主治癣、外阴瘙痒症、滴虫性阴道炎、疥疮等。
【用法】
内服4.5~9g。制成溶液、乳膏、软膏、配剂外用。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苦楝醇浸剂(1∶4)在试管中对黄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红色皮肤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2.其他
有抗真菌、杀滴虫作用,内服用于蛲虫。
乌 梅 【别名】
酸梅,乌梅肉。
【来源成分】
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的果实。入外治药均去核取肉,生用,或炙为炭用。含枸橼酸、苹果酸。
【性味归经】
性温,平,味酸、涩。归肝、肺、脾、大肠经。
【功效】
软坚消肿,敛疮蚀肉,止血杀虫。
【用法】
内服6~12g。外用治疗胼胝、鸡眼、扁平疣、寻常疣、亦用于痈疽、溃疡等。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乌梅95%乙醇粗提物对啤酒酵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有抗菌、抗过敏、腐蚀作用。
红 花 【别名】
草红花,红蓝。
【来源成分】
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含红花黄色素及红花苷。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心、肝经。
【功效】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散肿消斑,能通男子血脉,通妇人经水。皮肤科临床常用红花治疗气滞血瘀,经络阻隔,凝聚肌肤血脉引起的皮肤病。
【用法】
内服3~9g。1%红花酒外擦可促进皮肤血液循环,预防褥疮。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红花95%乙醇粗提物对威克海姆原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对血管、肠管、气管平滑肌有不同程度的兴奋作用,对子宫有收缩作用,对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
虎 杖 【别名】
苦杖,酸杖,苦杖根,酸汤秆,杜牛膝,阴阳莲等。
【来源成分】
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和茎。含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素甲醚、黄酮苷、虎杖苷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酸。归肝、胆、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燥湿消肿。用于烧伤、天疱疮、皮肤溃疡、各种阴道炎、银屑病等。
【用法】
内服9~15g。制成溶液、油剂、酊剂、乳膏外用。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于军等 [9]进行的体外抗菌实验证实虎杖对新型隐球菌、镰刀、尖孢镰刀、白念珠菌、标准22019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疣状瓶霉、曲霉均有抑制作用。
2.其他
有抗菌、止血、抗炎作用。虎杖提取物蒽醌对银屑病有比较显著疗效。
血 竭 【别名】
麒麟竭,骐竭,血结,血力花。
【来源成分】
棕榈科植物麒麟血树果实及树干提取的树脂。含血竭红素、血竭素、安息香酸、肉桂酸等。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咸。归心、肝经。
【功效】
活血散癖,敛疮生肌,止血定痛。用于跌扑折损,内伤瘀痛,外伤出血不止。用于痈、皮肤溃疡、褥疮、尖锐湿疣等。
【用法】
内服研末1~2g,或入丸剂。制成散剂、膏药、药捻外用。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抗真菌作用:血竭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2]。
2.其他
有止血作用。
皂 角 【别名】
皂荚,大皂角。猪牙皂荚习称小皂角,简称牙皂。
【来源成分】
豆科植物皂角树成熟果实。含多种皂苷。粗煤焦油加皂角,乳化,制成药用煤焦油。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咸,有小毒。归肝、胃经。
【功效】
祛风止痒,拔毒消肿,杀虫除垢。有乳化作用,古时用于制造外用药物的乳化剂,传承至今。用于疥疮、痈疽肿毒、面部黑变病、痤疮等。
【用法】
制成散剂、溶液、软膏、配剂。皂角提取物用于化妆品中。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皂角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念珠菌均有抑菌作用,其中对石膏样毛癣菌抑菌作用最好 [18]。
2.其他
皂角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抗凝血和抗癌等作用。
姜 黄 【别名】
宝鼎黄,黄姜,片姜黄。
【来源成分】
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含姜黄素和4.5%~6%挥发油,挥发油中含姜黄酮、姜黄烯及少量水芹烯。
【性味归经】
性温,味苦、辛。入脾、肝经。
【功效】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其苦能泻热,辛能散结,可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古人用之治风寒湿气手臂痛,可兼理血中之气。皮肤科临床常用之为治疗上肢皮肤病的引经药。用于痤疮、足癣、痱子等。
【用法】
内服3~9g。制成配剂、乳膏、乳液、浴液外用。姜黄提取的色素可作为着色剂。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其水浸剂对紫色毛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12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宫毓静 [2]使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10mg/ml的姜黄95%乙醇粗提物对啤酒酵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其他
姜黄有抗菌、利胆和镇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
丹 参 【别名】
赤参,紫丹参,红根,活血根,靠山红,血参根。
【来源成分】
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现代工艺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粉剂、浸膏、溶液。含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丹参新酮,丹参醇,丹参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丹参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
【功效】
祛瘀止痛,活血调经,养心除烦,凉血消痈。
【用法】
内服10~20g。制成酊剂、乳膏、软膏、头油、发乳、香波、护肤、祛粉刺、祛斑化妆品外用,用于痤疮、黄褐斑、斑秃、脂溢性脱发等。
【药理学作用】 1.抗真菌
张金茹 [23]体外抑菌实验表明丹参水煎剂(1∶3)的总丹参酮对某些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其他
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稠性,抗炎润肤,生发乌发。对革兰氏阳性菌,痤疮棒状杆菌有抑制作用。改善微循环,促进黑色素生成,补充微量元素,止痒祛屑,促进头发生长,防止白发、黄发、头发干燥。
土 茯 苓 【别名】
土萆薢。
【来源成分】
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茎。含生物碱、挥发油、鞣酸等。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效】
解毒、除湿、利关节,又可解汞毒,能治疗梅毒、疔疮、痈肿、瘰疬等。并能解汞中毒。
【用法】
内服15~60g。
【药理学作用】
抗炎、抗心肌缺血、β-受体阻滞作用、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利尿、镇痛、抗菌。
白 蔹 【别名】
白根。
【来源成分】
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根。含黏液质、淀粉、苷类、固醇类等。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心、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润肤泽面。用于疔疮痈疽发背,疔疮,瘰疬,水火烫伤。
【用法】
内服4.5~9g。制成面膜粉、油膏、软膏。
【药理学作用】
对真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有抑制作用,刺激皮脂腺分泌。用于冻疮、手足皲裂、痤疮、下肢溃疡、老年皮肤瘙痒症、黑变病等。
二、抗真菌治疗常用复方
(一)内服方 1.清热泻脾散
【组成】山栀(炒)、石膏(煅)、黄连(姜炒)、生地、黄芩、赤苓。
【用法】灯心为引,水煎服。
【功效】清脾泄热。
【主治】鹅口疮属心脾积热者。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2.导赤散
【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竹叶。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鹅口疮属心脾积热者。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3.知柏地黄丸
【组成】知母、熟地黄、黄柏、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鹅口疮属虚火上炎者。
【来源】《医方考》。
4.消风散
【组成】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除湿,消风止痒。
【主治】随证加减治疗手足癣之风湿蕴肤证、马拉色菌毛囊炎。
【来源】《外科正宗》。
5.当归饮子
【组成】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血润燥。
【主治】随证加减治疗手足癣属脾虚血燥者;体股癣属血虚风燥,兼染虫邪者。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6.止带方
【组成】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止带。
【主治】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属湿热下注型。
【来源】《世补斋·不谢方》。
7.五味消毒饮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属湿毒内蕴型。
【来源】《医宗金鉴》。
8.萆薢渗湿汤
【组成】萆薢、薏苡仁、赤茯苓、黄柏、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属脾虚湿盛型。
【来源】《疡科心得集》。
9.三仁汤
【组成】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祛虫。
【主治】体股癣属湿热内蕴,复染虫邪之湿重于热者。
【来源】《温病条辨》。
10.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祛虫。
【主治】体股癣属湿热内蕴,复染虫邪之热重于湿者。
【来源】《医方集解》。
11.补肝汤
【组成】当归、白芍、麦冬、熟地、川芎、补骨脂、何首乌、枣皮、桑葚、枸杞子、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养肝血。
【主治】甲真菌病属肝血亏虚者。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12.玉屏风散
【组成】黄芪、白术、防风。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甲真菌病气虚证。
【来源】《医方类聚》。
13.苦参汤
【组成】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野菊花、黄柏、地肤子、大菖蒲。
【用法】水煎服。亦可外洗。
【功效】清热除湿。
【主治】头癣属风湿毒聚者。
【来源】《疡科心得集·补遗》。
14.驱毒汤
【组成】金银花、地丁、黄芩、牛蒡子、赤芍、甘草各10g,连翘、蒲公英各15g,蛇舌草、茵陈、薏仁、茯苓各15g。
【用法】水煎服200ml,每日1剂,分2次口服。
【功效】清热化湿,解毒散结。
【主治】头癣属湿热化毒者。
【来源】经验方。
15.利湿清热汤
【组成】土茯苓20g、金银花15g、生地黄15g、薏苡仁20g、茵陈15g、白鲜皮12g、泽泻12g、川萆薢15g、侧柏叶12g、丹皮12g、淡竹叶10g、生甘草5g。
【用法】水煎服200ml,每日1剂,分2次口服。
【功效】利湿清热。
【主治】马拉色菌毛囊炎属湿热内蕴者。
【来源】经验方。
16.枇杷清肺饮
【组成】枇杷叶、黄柏、黄连、人参、甘草、桑白皮、连翘、白芷、当归。
【用法】水煎服。
【功效】凉血清热。
【主治】随证加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属肺热血热者。
【来源】《外科大成》。
17.参苓白术散
【组成】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化痰,利湿清热。
【主治】随证加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属脾虚痰湿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8.三妙丸
【组成】炒黄柏、苍术、川牛膝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治疗癣菌疹属湿热蕴结者。
【来源】《医学正传》卷五。
19.解毒消肿汤
【组成】赤小豆、马鞭草、败酱草、车前草各15g,生地、炒丹皮、当归尾、川牛膝各10g,赤芍、赤茯苓、生甘草各6g,金银花15g。
【用法】水煎服200ml,每日1剂,分2次口服。
【功效】清热解毒,化湿消肿。
【主治】癣菌疹属湿热化毒者。
【来源】经验方。
(二)外用方 1.黄丁水洗剂
【组成】黄精30g、丁香15g。
【用法】煎水外洗、浸泡或湿敷,每日1~2次。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通脉。
【主治】手足癣。
【来源】经验方。
2.苍肤子洗剂
【组成】苍耳子、地肤子、威灵仙、艾叶、吴茱蓃各15g。
【用法】煎水外洗、浸泡或湿敷,每日1~2次。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
【主治】手足癣。
【来源】经验方。
3.克癣汤
【组成】黄柏15g、苦参2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百部10g、土荆皮10g、花椒6g。
【用法】水煎20分钟后,待水温时将手或足放入浸泡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
【主治】湿热型手足癣。
【来源】经验方 [24]。
4.舒郁清腑液
【组成】蛇床子20g、苦参15~20g、木槿皮10g、土荆皮10g、白花蛇舌草15、白矾15~20g。
【用法】水煎15分钟,去渣倒出药液,先熏后洗,每日2次。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止痒。
【主治】手足癣。
【来源】经验方 [25]。
5.复方苦参酊
【组成】苦参15g、芫花15g、水杨酸3g、苯甲酸6g、95%酒精100ml。
【用法】先将苦参、芫花加入95%酒精中浸泡1周,去渣取汁,然后放入水杨酸、苯甲酸备用,用时外涂患处,每日1至2次,1周为一个疗程。
【功效】解毒燥湿。
【主治】手足癣。
【来源】经验方 [26]。
6.苦黄汤
【组成】苦参20g、黄柏15g、明矾15g、王不留行30g、白鲜皮10g。
【用法】水煎15分钟,去渣倒出药液,先熏后洗,每日2次。。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手足癣。
【来源】经验方 [27]。
7.愈冰散
【组成】血竭、冰片、松香、乳香、没药。
【用法】上药分别研极细末,过120~140目铜筛。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主治】浸渍糜烂型足癣。
【来源】经验方 [28]。
8.赤小豆膏
【组成】赤小豆、枯矾。
【用法】以赤小豆和枯矾各等份研成细末,过80目筛后黑醋调和如糊状,用瓷罐或广口玻璃瓶密闭收藏备用。每日以赤小豆膏敷脚部患处,范围尽量大些。干后再敷,次数不限。用纱布包裹以免药物脱落。
【功效】利湿解毒,生肌止痒。
【主治】足癣。
【来源】经验方 [29]。
9.狼冰散
【组成】狼毒、冰片、硫黄各10g。
【用法】研末,取凡士林软膏适量器皿内加热溶化,将以上药末加入搅拌文火煮匀,凉后待用。每晚外涂,用塑料袋套扎患手,次日早上擦去药膏。
【功效】杀虫解毒、散结止痛。
【主治】鳞屑角化型手癣。
【来源】经验方 [30]。
10.癣泡方
【组成】土荆皮30g、蛇床子15g、地肤子15g、皂角15g、花椒12g、大风子30g、白矾15g。
【用法】上药全部粉碎,制成散剂,封闭浸泡于1500ml白醋中,72小时后使用。治疗时将患足全部浸没于药液中,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一剂药可连续使用3~5天,三剂药物为一个疗程。
【功效】清热祛湿、杀虫止痒。
【主治】丘疹鳞屑型足癣。
【来源】经验方 [31]。
11.苦参煎剂
【组成】苦参、黄柏、蛇床子、土荆皮、土茯苓、白鲜皮、百部、枯矾各15g。
【用法】水煎15分钟,去渣倒出药液,先熏后洗,每日2次。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主治】手足癣。
【来源】经验方 [32]。
12.苦参洗剂
【组成】苦参、土茯苓各30g,白矾、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各20g,艾叶、白芷各15g,花椒10g。
【用法】日1剂,加水3000ml文火煎30分钟去渣滤液,温热浸泡足部30分钟。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祛风杀虫止痒。
【主治】角化过度型足癣。
【来源】经验方 [33]。
13.疡愈液
【组成】千里光15g、葫芦茶15g、地榆15g、冰片3g等。
【用法】加水1000ml,煮沸后再慢火煮20~30分钟,静置过滤备用,分成每瓶100ml。治疗时先用0.9%生理盐水清洗患处,待干,将浸有疡愈液的棉球或纱条覆盖于患处20~30分钟,每日2~3次,10日为一个疗程。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糜烂型足癣。
【来源】经验方 [34]。
14.二黄汤
【组成】黄花草30g、土黄连30g、苦参30g、地肤子30g、百部30g、明矾15g。
【用法】皮疹以水疱为主者加王不留行30g、葛根25g;以鳞屑角化为主者加丹参30g、当归20g、桃仁15g、红花15g;以浸渍为主者加葛根25g、石榴皮30g。分型不清者以基本方加王不留行30g、葛根25g、丹参30g、石榴皮30g;伴瘙痒者加冰片10g。每日1剂,水煎取药汁约800ml,温水浸泡患处,每天2次,每次20分钟,7天为一个疗程,较重者隔1星期可再治疗1个疗程。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止痒。
【主治】足癣。
【来源】经验方 [35]。
15.苦槿煎剂
【组成】苦参30g、苦槿皮30g、白鲜皮30g、蛇床子30g、地肤子30g、枯矾20g、海桐皮30g、鹤虱子30g、狼毒15g、大风子15g、甘草10g。
【用法】用2000ml水浸泡中药1小时,煎沸30分钟待温后泡患足30分钟左右,每日1~2次,每剂可连用2~3天,每次加热煮沸待温浸洗。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连用1~3个疗程。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软化皮肤。
【主治】足癣。
【来源】经验方 [36]。
16.手足癣洗剂
【组成】蛇床子30g、苦楝皮20g、土荆皮20g、地肤皮15g、白鲜皮15g、苦参15g。
【用法】水煎15分钟,去渣倒出药液,先熏后洗,每日2次。
【功效】解毒、杀菌、敛湿。
【主治】手足癣。
【来源】经验方 [37]。
17.藿黄汤
【组成】藿香20g、黄精20g、天冬20g、麦冬20g、苦参20g、当归15g、伸筋草20g、透骨草20g、生山药20g、红花6g、白及15g、白蔹15g、艾叶15g、苦楝皮15g、土荆皮15g。
【用法】每天1剂,早晚各加水1500ml,文火煎20分钟,去渣后取汁1000ml,按1∶2比例加开水配成浸泡液,待降温后浸泡患处20分钟。
【功效】生肌敛疮、滋阴生津、杀虫止痒、祛风通络。
【主治】手足癣。
【来源】经验方 [38]。
18.复方黄松洗液
【组成】地肤子、千里光、黄柏、岗松油、大叶桉油、满山香油、蛇床子油。
【用法】温开水泡浸。原液每20ml加温水1000ml,2次/天。
【功效】清热、解毒、止痒。
【主治】手足癣。
【来源】经验方 [39]。
19.乌梅汤
【组成】乌梅15g,苦参、白鲜皮、蒲公英各30g,黄柏12g,雄黄6g。
【用法】加冷水500ml,浸泡20分钟,然后用武火煎煮25分钟后将药液倒出,浸泡患足,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周。
【功效】杀虫止痒,清热燥湿。
【主治】足癣。
【来源】经验方 [40]。
20.复方地骨皮洗剂
【组成】地骨皮30g、苦参30g、川楝子30g、地肤子30g、蛇床子30g、白鲜皮30g、透骨草30g、贯众30g、藿香10g、黄精10g、枯矾10g,加1500ml白醋,150g葱白。
【用法】浸泡72小时后泡洗患处,1次/天,30分钟/次。
【功效】活血润肤软皮,清热燥湿,解毒杀虫,祛风通络。
【主治】角化过度型足癣。
【来源】经验方 [41]。
21.足癣外洗Ⅰ号方
【组成】由苦参、黄柏、百部、苍术、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土荆皮、茵陈、土萆薢、明矾。
【用法】水煎15分钟,去渣倒出药液,先熏后洗,每日2次。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祛风杀虫止痒。
【主治】足癣。
【来源】经验方 [42]。
22.消癣合剂
【组成】苦参、土荆皮、大风子仁、黄柏、白鲜皮各30g,川椒、蛇床子、明矾、藿香各20g,斑蝥0.5g(若轻度角化,斑蝥用量为0.5g;若中度干燥角化,皲裂不深,痒痛不甚者,斑蝥用量为1g;若干燥角化程度重,皲裂纵横,出血疼痛者,斑蝥用量为1.5g-2g)。
【用法】将上药先加5ml食醋浸泡15min,再加水1000~1500ml,浸泡1小时后煮沸,再用文火煮15分钟,过滤药液进行第2次煮沸,将两次药液混合后待温度不烫为度,浸泡皮损处至药液冷却,下次浸泡时再进行加热至所需温度,每日浸泡2次,每剂药浸泡1天,2周为一个疗程。
【功效】解毒软坚,杀虫止痒。
【主治】角化过度型足癣。
【来源】经验方 [43]。
23.醋泡方1
【组成】苦参30g、黄柏30g、大风子20g、百部30g、地肤子30g、蛇床子30g、土荆皮30g、藿香20g,取米醋4000ml。
【用法】放入玻璃容器中浸泡20天,去渣备用。每天取泡好的药汁500ml,加入开水1000ml配成浸泡洗剂。在适当温度下泡洗双足30分钟,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
【功效】清热除湿,祛风杀虫止痒。
【主治】足癣。
【来源】经验方 [44]。
24.醋泡方2
【组成】黄柏30g、水杨酸30g、樟脑20g,米醋1L。
【用法】放盆中泡5天后,每天晚上将手浸泡0.5小时,每剂药可连泡2周。
【功效】润肤软坚,杀虫止痒。
【主治】角化型手癣。
【来源】经验方 [45]。
25.治癣1号方
【组成】广藿香15g、川椒10g、白矾20g、大黄15g、黄芩15g、黄柏15g、白鲜皮15g、甘草10g。
【用法】水煎外洗。
【功效】清热解毒,杀菌止痒。
【主治】股癣。
【来源】经验方 [46]。
26.癣药水1号
【组成】土荆皮10两、大风子肉10两、地肤子10两、蛇床子10两、硫黄5两、白鲜皮10两、枯矾2斤半、苦参10两、樟脑5两。
【用法】将土荆皮打成粗末,大风子肉捣碎,硫黄研细,枯矾打松,用50%酒精温浸。第1次加8升,浸2天后,倾取清液;第2次再加6升,再浸2天,倾取清液;第3次加6升,去滓取液。将3次浸出之药液混和。再以樟脑用50%酒精溶解后,加入药液中,待药液澄清,倾取上层清液备用。每天2~3次,直至新甲长出为止。
【功效】利湿杀虫。
【主治】甲真菌病。
【来源】经验方。
27.癣药水2号
【组成】米醋1kg、百部240g、蛇床子240g、硫黄240g、土荆皮300g、白砒6g、斑蝥60g、白国樟36g、轻粉36g、或加水杨酸330g,冰醋酸100ml,醋酸铝60g。
【用法】先将白砒、硫黄、轻粉各研细末,再同其余药物和米醋浸在瓶中或缸中,1周后使用。每天2~3次,直至新甲长出为止。
【功效】利湿解毒,杀虫软坚。
【主治】甲真菌病。
【来源】经验方。
28.雄百散
【组成】雄黄8g、苦参15g、蛇床子20g、白鲜皮15g、薄荷5g、百部5g。
【用法】上药研细末过筛,用凡士林和匀,装入干净玻璃瓶中备用。将患部用0.9%生理盐水洗净,然后用药膏涂抹患处,1天1次,6天为一个疗程。
【功效】祛风止痒,解毒杀虫。
【主治】头癣。
【来源】经验方 [47]。
29.复方土荆皮洗剂
【组成】土荆皮60g,苦参、生百部、蛇床子、川楝子各30g,苍术、白矾各20g
【用法】每剂加水2000ml,浸泡30分钟后煮沸10分钟,滤渣取液待温外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功效】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主治】头癣。
【来源】经验方。
30.汗斑散
【组成】密陀僧、乌贼骨各30g,硫黄、川椒各15g。
【用法】共研细末,用生姜片沾药粉外搽患处,早晚各1次。
【功效】杀虫。
【主治】花斑癣。
【来源】《青囊秘传》。
31.冰硼散
【组成】硼砂15g、冰片1.2g、硫黄2g、枯矾1g。
【用法】共研末,用棉花沾药粉,轻轻摩擦患处,擦至微热为止。1日2次,5日为一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花斑癣。
【来源】经验方。
32.三黄酊
【组成】黄连30g、黄芩30g、黄柏30g。
【用法】加入75%酒精200ml中浸泡1周,取药液涂于患处,每日2次。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主治】花斑癣。
【来源】经验方。
33.复方谷精草水煎剂
【组成】谷精草、茵陈、石决明、桑枝、白菊花各36g,木瓜、桑叶、青皮各45g。
【用法】共为粗渣,盛于布袋内,熬水配成50%的水煎剂备用。每日外涂1~2次,每周洗浴1~2次,14天为一个疗程。连续使用1~3个疗程。
【功效】祛湿止痒,收湿敛干,解毒杀虫,润肤祛癣。
【主治】花斑癣。
【来源】经验方。
34.祛风除湿杀虫煎剂
【组成】苦参、百部、土荆皮、大风子、白鲜皮、蛇床子、黄柏、地肤子各30g。
【用法】上方加水1000ml,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放置微温时使用,外洗患处,每日1次。
【功效】祛风除湿杀虫。
【主治】花斑癣。
【来源】经验方。
35.新肤愈散
【组成】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百部、苦参、土荆皮、蛇床子、防风、白鲜皮。
【用法】散剂用茶包袋装好后,放入1000毫升沸水中浸泡直至水温冷却至皮肤接触无刺激,外洗皮损处10分钟,每日2次,连用2周。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消斑。
【主治】花斑癣。
【来源】经验方。
36.祛癣方
【组成】硫黄6g、蛇床子6g,随证加减土荆皮20g,百部20g,苦参20g,枯矾3g。
【用法】浸入75%酒精200ml中浸泡1周,外涂皮肤,2次/天,连用4周。
【功效】利湿杀虫。
【主治】花斑癣。
【来源】经验方。
参考文献
1.陈洁,符纯美,晏继红,等.传统中药的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西北药学杂志,2013,28(5):495-497.
2.宫毓静,安汝国,虞慧,等.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中草药,2002,33(1):42-47.
3.宫毓静,刘红,冯淑怡,等.牡丹皮等10种中药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3):129-132.
4.Li E,Clark AM,Hufford CD.Antifungal evaluation of pseudolaric acid B,a major constituent of Psedolarix kaempferi.J Nat Prod,1995,58(1):57-67.
5.Yang SP,Dong L,Wang Y,et al.Antifungal diterpenoids of pseudolarix kaempferi,and their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Bio 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2003,11(21):4577-4584.
6.王玲,吕雪莲,孙令,等.中药提取物对酵母菌抗真菌活性研究.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4(1):16-19.
7.王玲,吕雪莲,孙令,等.黄连等6味中药提取物对皮肤癣菌的抗真菌活性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8):498-500.
8.于军,苏学今,王丽.射干、金银花等八种中药抗真菌实验研究.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7,28(4):299-300.
9.周汛,李桂明.23种中药对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11):1390-1393.
10.李大宁,吴建华,陈德利,等.流式细胞术测定3种中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胞核的影响.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5):287-289.
11.郭志坚,郭书好,何康明,等.黄柏叶中黄酮醇甙含量测定及其抑菌实验.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5):10.
12.刘春平.盐酸小檗碱抗5种皮肤癣菌实验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1):29.
13.佐佐木健郎.紫草成分的抗真菌活性及其对念珠菌性口腔疾患的改善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26(5):310.
14.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李治建.紫草提取物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4):315-316.
15.叶其馨,林吉,桂蜀华,等.防风等11种中药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海南医学,2005,16(9):161,184.
16.郑晓晖,高进,郑义.9种中药对马拉色菌分离株的抑菌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1):16-18.
17.汪长中,程惠娟,官妍,等.没食子酸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9,34(9):1137-1139.
18.邱莹,于腾.20种中药及其复方抗真菌实验研究.济宁医学院学报,2007,30(3):237-238.
19.苏镜娱,张广文,李核,等.广藿香精油化学成分分析与抗菌活性研究.中草药,2001,32(3):204-205.
20.杨得坡.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对皮肤癣菌和条件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10-11.
21.杨吉安,马玉花,苏印泉,等.苦楝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1):115-118,122.
22.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927.
23.张金茹.丹参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中国医学杂志,2006,4(8):443-444.
24.秦丽.自拟克癣汤治疗湿热型手足癣30例疗效观察.工企医刊,2008,21(5):50-51.
25.李子阳.舒郁清腑液治疗足癣30例报告.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4):35.
26.邱桂仙.复方苦参酊治疗手足癣50例.四川中医,2008,26(3):94.
27.赵航.苦黄汤浸泡治疗手足癣.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8,10(11):55-56.
28.白彩萍.愈冰散治疗浸渍糜烂型足癣31例.中医外治杂志,2007,16(6):64.
29.黄有彬.自拟赤小豆膏治疗脚气136例.中医外治杂志,2006,15(2):9.
30.李军.狼冰散治疗手癣.新中医,2007,39(8):27.
31.兰建平.癣泡方治疗丘疹鳞屑型足癣228例.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9.
32.舒慧敏.自拟苦参煎剂浸泡治疗手足癣的疗效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2):95.
33.黄晓.中药外洗联合复方土荆皮凝胶外用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56例疗效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5):91.
34.石喜榕.疡愈液外用治疗糜烂型足癣158例.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5(1):24-25.
35.陈红路.自拟二黄汤洗剂加味治疗足癣63例.广西中医药,2012,35(3):51.
36.朱红军.苦槿煎剂浸洗治疗足癣临床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1):47.
37.弭坚.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癣109例.山东中医杂志,2008,27(2):114-115.
38.高宇,钱桂萍.中西药结合治疗角化过度型手足癣45例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6(4):247.
39.谢友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癣.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891.
40.武天兰.中药浸泡加派瑞松霜治疗足癣150例.山西中医,2006,22(2):19.
41.张艳丽,梁爱芳,杨小静.中西医结合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医疗,2012(28):121.
42.赛锡彬,李克明,张红参.足癣外洗Ⅰ号方结合西药治疗足癣临床观察.广西中医药,2013(1):14-15.
43.靳海荣.消癣合剂联合尿素软膏治疗角化过度型足癣58例.中医外治杂志,2014(1):31-32.
44.祝华.醋泡方联合特比萘芬治疗足癣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4(5):251.
45.刘启民.中西医结合治疗角化型手癣65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2):146,42.
46.仲学龙,王春艳.中西医结合治疗股癣435例临床观察.中国全科医学,2005,8(14):1194.
47.杨衍增.自拟雄百散治疗头癣10例.中医外治杂志,2007,16(1):46.
(谢婷 贾淑琳 范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