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新生儿护理学手册
- 张玉侠
- 2961字
- 2021-04-01 16:22:50
第七章 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
第一节 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apnea)是指一段时间内无呼吸运动。如20秒内有3个≥3秒的规则间歇的呼吸停顿,但不伴有心动过缓及皮肤颜色改变,称为周期性呼吸(periodic respiration)。如呼吸停顿超过20秒或不足20秒而伴有发绀或突发明显的苍白及肌张力减退,或心动过缓(心率小于100次/min)的异常呼吸,称为继发性呼吸暂停。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是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的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也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致脑缺氧损伤,甚至猝死,故需密切观察及时发现迅速纠正。
【病因及病理生理】 1.原发性呼吸暂停
原发性呼吸暂停多发生在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1 800g的早产儿,国外文献显示34~35周的新生儿仅有7%发生呼吸暂停,而<29周的早产儿呼吸暂停(Apnea of prematurity,AOP)的发生概率接近100%。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呼吸中枢不成熟;②早产儿脑干神经元功能不完善;③呼吸模式多样化;④早产儿快眼动相睡眠占优势;⑤早产儿膈肌氧化纤维少易疲劳;⑥早产儿咽部肌肉弱,软骨柔软,颏舌肌张力低,吸气时难以维持咽部完全开放,易引起呼吸暂停的发生;⑦β-内啡肽:研究发现早产儿体内β-内啡肽(β-EP)增多,降低脑干神经元对CO 2的敏感性产生抑制呼吸的作用。
原发性呼吸暂停可分为中枢性、阻塞性和混合性呼吸暂停。
(1)中枢性呼吸暂停:
早产儿呼吸中枢的组织结构及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不完善,神经冲动传出较弱,任何细微的干扰均可发生呼吸调节障碍。
(2)阻塞性呼吸暂停:
早产儿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发育未完善,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较小,肺牵张反射较弱,当呼吸负荷增加时不能有效延长吸气时间。
(3)混合性呼吸暂停:
兼有以上两种因素及特点。
2.继发性呼吸暂停
各种不同基础疾病及其他附加因素也可导致呼吸暂停,称为继发性呼吸暂停。可发生在早产儿,多见于足月儿。常见的因素主要有: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②心肺疾病;③代谢疾病;④其他:遗传、剧烈疼痛、败血症、环境温度不当、新生儿硬肿症、重度贫血、母亲应用麻醉镇静药、神经递质异常等。这些疾病引起低氧血症和/或酸中毒,可抑制发育不完善的呼吸中枢兴奋性,产生呼吸暂停。
【临床表现】 1.原发性呼吸暂停
常在生后2~7天开始出现,在生后数周内可反复发作。中枢性呼吸暂停因呼吸中枢受抑制,其特征为呼吸暂停期间呼吸运动停止、气道内气流停止,持续时间短,较少发生心动过缓;阻塞性呼吸暂停系因上呼吸道阻塞所致,其特征为呼吸暂停期间气道内气流停止,但仍有呼吸动作,持续时间长且较早发生心动过缓。
2.继发性呼吸暂停
病情变化与原发病密切相关。发作时出现青紫、肌张力低下、心率变慢、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降低,如不及时发现可致脑缺氧损伤,甚至死亡。心肺监护仪或呼吸心动描记可协助诊断。一小时内呼吸暂停发作超过2~3次,为呼吸暂停反复发作。生后3天至1周内出现呼吸暂停的早产儿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考虑为原发性;出生1周后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应寻找病因,排除继发性。
【诊断】
由于阻抗呼吸监护仪难以分辨出气道梗阻时的呼吸动作和正常的呼吸动作,故需监测心率或用监测心率代替监测呼吸。同时,还需要监测SaO 2以了解低氧血症的发生。胎龄<35周的早产儿具有呼吸暂停高危因素,出生后至少需监护1周。如有呼吸暂停监护需要持续到连续5天无明显呼吸暂停发生。对于胎龄大于34周的新生儿发生呼吸暂停应该警惕并尽可能寻找病因,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气分析及持续的血氧饱和度监护、全血计数、血糖、血钙及离子水平。早产儿呼吸暂停,特别是出生1周后的早产儿,也需要排除引起继发性呼吸暂停的多种病因后,方能诊断原发性呼吸暂停。
【治疗原则】 1.心肺监护
及时发现及预防呼吸暂停的发生。
2.去除诱因
在给早产儿喂奶时必须密切观察,即使未有呕吐现象,少量奶液反流也可引起呼吸暂停。早产儿若颈部向前弯或气管受压时也易发生呼吸暂停,在护理早产儿时切忌枕头太高。用面罩吸氧时,面罩应放在颏部并覆盖口鼻,但不应覆盖眼睛,应能紧密与面部接触。
3.促使呼吸恢复
呼吸暂停发生时可先用物理刺激,促使呼吸恢复,如面罩加压呼吸、托背、拍打足底等。具体方法包括:轻拍足底、摩擦背部等。
4.药物治疗
反复或长期的呼吸暂停,可用药物兴奋呼吸中枢。
(1)枸橼酸咖啡因(caffeine citrate):
首次负荷量20mg/kg,20分钟内静滴,12小时后用维持量,每次5mg/kg,每日1次。国内制剂为苯甲酸钠咖啡因,可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黄疸程度较重的早产儿应该慎用。
(2)氨茶碱(aminophylline):
可增加呼吸中枢对CO 2的敏感性和膈肌收缩力。通过对呼吸系统的刺激作用,提高通气量,提高对CO 2的反应,改善血气及降低呼吸暂停的发生率。首次负荷量5mg/kg,20分钟内静滴,12小时后用维持量,每次2~2.5mg/kg,8~12小时1次。氨茶碱缺点是副反应较多,有烦躁、心动过缓、惊厥、尿量过多、脱水和高血糖等。因此,应用氨茶碱治疗呼吸暂停应及时监测患儿血药浓度,预防其常见副作用的发生。
5.无创呼吸支持及机械通气
鼻塞持续加压呼吸可增加功能残气量和肺容量,对频发的阻塞性或混合性呼吸暂停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压力一般用5~8cmH 2O,吸入氧浓度0.21~0.4。有时,高流量(6L/min)鼻导管给氧也可达到CPAP相似的疗效。无创呼吸支持方法可用于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若对CPAP和药物治疗均无效的患儿,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然后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参数,维持血氧分压在50~80mmHg。
【患儿的护理和管理】 1.一般护理
(1)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有呼吸暂停的高危新生儿尤其是小于34周胎龄的患儿都应给予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2)安置患儿于暖箱中,根据胎龄、体重调节暖箱温度,保持患儿体温在36.5℃~37.5℃,环境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可致呼吸暂停。
(3)仰卧位有利于患儿开放气道,肩下垫毛巾卷使颈部轻微拉伸,使颈部处于鼻吸气位,避免颈部过度屈曲或伸展,保持呼吸道通畅。也可采用俯卧位。俯卧位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水平俯卧位:水平俯卧位指把患儿俯卧,两臂自然弯曲垫于面部下,膝盖向胸部弯曲,头转向一侧。
2)头部抬高15°俯卧位:将床头抬高15°从而将头部略微抬高。由于水平俯卧位时早产儿膈肌受腹内容物影响活动度小,不利于呼吸,1997年学者Jenni提出头部抬高15°俯卧位(图7-1-1)。
图7-1-1 头部抬高15°俯卧位
3)三阶梯俯卧位(three-stair-position,TSP):指将暖箱内垫子布置三阶梯状,头部、胸部、腹部、下肢在不同阶梯水平(图7-1-2)。
图7-1-2 三阶梯俯卧位
4)半俯卧位又称3/4俯卧位:是指早产儿俯卧,躯干与床面的夹角呈120°~135°之间,胸部未完全紧贴床面,头部下方放置支持物以使颈部与躯干呈一直线,下面手臂屈曲内收,上面手臂自然屈曲,下肢向腹部屈曲,分为左右半俯卧位。
(4)避免诱发异常反射,插鼻氧管或胃管动作应轻柔,鼻饲需缓慢重力滴注,避免过强刺激咽喉引起反射性呼吸暂停。
(5)严格消毒隔离,积极控制感染,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2.刺激呼吸
一旦发现患儿发生呼吸暂停,应立即进行弹足底、托背等刺激呼吸(图7-1-3)。如未能奏效,出现青紫等,应立即气囊加压给氧。也可让患儿睡在水床垫上,通过水床的波动刺激内耳前庭的位觉,兴奋呼吸中枢。
图7-1-3 刺激呼吸的方法
3.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新生儿呼吸暂停的重要措施之一。
4.药物护理
甲基黄嘌呤(包括氨茶碱、茶碱和咖啡因)是目前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主要药物。它们对三种类型的呼吸暂停均有效。在新生儿早期预防性使用可减轻或防止呼吸暂停的发展。在良好的监测条件下使用甲基黄嘌呤相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