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翻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概念隐喻与翻译

3.1 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系统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其经典名著《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定义了隐喻,系统阐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以及其修辞功能。他认为隐喻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但同时不改变意义的一种语言表达手段,其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亚氏对于隐喻修辞特性的界定影响了随后两千多年的隐喻研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视角为隐喻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1980年,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将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认为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并非一种语言的修饰形式,它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

翻译与隐喻具有高度相似性,翻译实际上就是一种隐喻化的过程。本章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探讨隐喻与翻译的相关问题。首先,我们将对中外隐喻与翻译的研究历史做一个简短的回顾,其中将重点介绍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其次,我们将提出翻译的认知隐喻观,并详细阐述翻译与认知隐喻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翻译过程的隐喻特性;最后,我们将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总结概括一些具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本章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熟悉隐喻和翻译的相关重要理论原则,通过具体的例证说明概念隐喻理论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促进作用。我们相信,正确认识隐喻与翻译的辩证关系,能为日常的文本理解及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