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十五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讲
真知之路:庄子的哲学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平事迹可知者甚少。《庄子》一书中所载庄子的故事,寓言的成分居多。

今本《庄子》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内篇》众家并同,自余或有《外》而无《杂》。”[1]也就是说,各种传本的《庄子》内七篇都是一致的,外、杂篇则因注释者的倾向而有种种不同。传世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过了郭象的整理和编校的。内篇和外、杂篇何者为庄子本人所作,历来颇有争议。刘笑敢先生《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一书,以令人信服的详密考证,得出了内篇早于外、杂篇的结论。由此可以确定,《庄子》内七篇是庄子本人所作。[2]至于外、杂篇,应该也不是“庄子后学”的作品,而是“后世学庄者”所为。以外篇最为著名的《秋水》为例。《秋水》完全是对《逍遥游》的效仿:《逍遥游》全篇为七章,《秋水》亦为七章;《逍遥游》首章讨论小大之辨,《秋水》首章谈的也是同样的问题;《逍遥游》结尾两章是庄子与惠施的对话,《秋水》亦是如此。如果是庄子后学所作,应该不会做这样的模仿。

我们这里对庄子哲学的阐发,完全以内七篇为依据。

[1] 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5页。

[2]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