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论科学与艺术》及其他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本薄书,是18世纪中叶法国著名的作家卢梭写的,题目叫《论科学与艺术》。这其实是一篇文章。我想,这个讲座的目的是使大家不仅要了解卢梭和他的这本书,同时还要了解他的时代的精神面貌。这本书其实在这里也只是作为一个引子。
现在我先讲讲卢梭所处的时代。
卢梭生于1712年,到1778年去世。他所生活的18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世纪。重要性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谈一些我自己的理解。
人类在地球表面上出现至少有几百万年了,但是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人类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仅仅只有5000年左右。这5000年的文明史我想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可以叫做传统的文明史,就是从5000年以前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到500年前,也就是公元1500年左右。这段历史的特点是,它是一个农业文明。我们知道,有了农业才可以定居,有了定居才可能有文明。农业社会是简单的再生产,所以可以设想古代的农民生活大概几百年也不会有显著的变化,即使是天下太平的话。
最近500年的历史从根本上有了不同,最显著的不同表现在物质上。这500年的文明可以说是一个近代化的过程。近代化过程也是现代化的过程。近代化和现代化,在英文里都是一个词modenization。
它跟古代传统文明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物质上它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所以我们的生活年年不同,甚至于天天不同。这种变化速度是以前的文明无法比拟的,因为它的生产是扩大再生产。随着物质生活方面的扩大再生产,人类的思想、文化、精神面貌,相应地也要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用古代几千年的那一套文化、思想、社会生活或者风俗习惯来适应今天的社会。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个上层建筑总要适合于经济基础,我们的物质基础已经改变了,当然我们的社会生活、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文化也在不断随之改变。
人类史上有很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的文明,但不是所有文明的发展都是同步的。我们可以说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是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的时候才开始的,可是一旦开始以后,众多文明的进步却不相同,其中第一个迈入近代化的是西方社会。至于这个原因是什么就不谈了,因为谈起来很复杂。
有几件大事可以作为近代化开始的标志。第一件大事,就是地理大发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8年达·伽马发现了印度洋航路;1519—1521年,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从此形成了真正的全球历史。过去各民族的历史基本上都是独立的,每个民族都在发展它自己的文明。比如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不能说绝对没有接触,但是这个接触非常少,相互间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影响。可是我们知道,今天世界上无论某一个地点发生个什么事,都会马上影响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今天的世界越来越一体化。这个应该是说从地理大发现开始的。
第二件事情,就是1517年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它标志着人类的精神从中世纪走入了近代。传统社会是一个守旧的社会,它的生活基本上是年年重复的,所以它的思想必然倾向于守旧,也是年年重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信仰主义者。但是近代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的,近代的思想也是不断地翻新,不断地创新。近代化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在思想上要突破传统主义。西方旧的传统是什么?就是基督教的信仰。马丁·路德的改革虽然不可能彻底——他并不否定上帝的存在,并不否定耶稣基督的存在,但是他否定了罗马天主教,罗马天主教是耶稣基督在地上的代表,他否定宗教的权威,否定信仰的权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思想上的大解放。
第三件大事,是1500年左右出现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开始时本来是学术思想的运动,但是后来它就变成了不仅仅是个学术思想的运动,还是一个文化思想上的运动。用梁启超老先生的话来说,是以复古求解放。复古运动是指恢复希腊古代的文明。古希腊文明和中世纪基督教的文明有显著的不同。第一,古希腊文明重视自然世界,而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鄙薄自然世界;第二,古希腊文明是非常重视现实生活的,而宗教社会鄙薄现实生活,认为现实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第三,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近代科学的出现。每一个民族都有它传统的科学,但是那个科学和我们严格意义上的近代科学是不同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近代科学和古代科学不同,古代的科学是猜测的,是偶发的,是天才的直觉。而近代科学则是有系统、有步骤、有方法、有目的地去追求真理。古代的科学结果和近代的科学结果也不一样,近代的科学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可是古代的科学偶尔有了发现以后,又中断了。举一个最鲜明的例子,比如说古代希腊有一个哲学家也是科学家——我们知道,古代哲学就是科学,科学就是哲学——叫做阿瑞斯塔科斯,就提出来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是的,那是很早很早的时候。后来中世纪的时候,人们知道的是地心说,认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就把那个学说给否定了。一直到了哥白尼,才又重新提出来日心说。近代的科学开始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不过当时并没有很严谨的科学的证明。一直到后来,又过了一个世纪,比哥白尼晚了100年出现了两位科学家。第一位就是开普勒,他发现了行星运动的定律;第二个稍微晚一点就是伽利略,伽利略毕生从事科学实验,为近代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个基础上,一直到牛顿,到17世纪,最后总结了一套被称之为经典或古典的科学体系。17世纪以后,在牛顿学说的基础上,出现了近代的工业。近代工业,最简单地说,就是牛顿原理的应用。18世纪开始了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整个面貌。
工业革命跟传统农业最大的不同是扩大再生产,它是日新月异的。工业社会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人类的思想、社会秩序、风俗习惯都随之而改变。近代社会的转型到19世纪完成了。19世纪以后,也就是近代化的过程完成后,西方就开始了现代化。今天又有人说现代化的过程已经完成了,于是又出现了后现代主义。
我们大体上可以说,西方的近代化始于15世纪,完成于19世纪。这时,所有其余的文明的近代化都还没有开始,包括中国。中国知道牛顿原理是什么时候?是19世纪的60年代,离我们现在不过一百多年。那个时候,在北京有个同文馆,同文馆有个算学课,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数学系。算学课的总教习是浙江人李善兰,当时中国最杰出的数学家。李善兰第一个把牛顿体系介绍给中国。所以就科学的角度来说,中国真正迈入近代化的第一步是在19世纪的60年代,这时西方近代化已经完成。这是我介绍的一般的历史背景。
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我特别要介绍一下西方的历史背景。在古代,西方有希腊文明和随后的罗马文明,辉煌了大约有一千年左右。但是到了公元5世纪的时候,罗马帝国灭亡了。当时的日耳曼人——也是今天很多欧洲民族的祖先,那时他们还是野蛮人,侵入了罗马帝国。他们入侵以后,历史就进入了中世纪。到了15世纪以后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西方社会的眼界大大地扩大了。从文化领域来说,它首先表现在意大利,随后传播到北欧、德国、法国。随着地理大发现,同时也由于地中海被土耳其人截断了,经济和商业的中心就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上,因此意大利的一些城邦就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西欧的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荷兰。这几个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发展工商业、海外殖民,其中英国、法国是最先进的。用中国话说,这就叫“地气”转移了。17、18世纪以后,有两个因素使得西欧的国家变得特别重要了。一个因素是我们说的经济因素。因为地理发现以后,开辟了一个世界市场,谁占据这个最优越的地理位置谁的经济就发达,英国和法国恰好就掌握了大西洋的航线,所以它们的经济就最发达。随着经济的发达,必然地出现文化的发达。这是经济上的原因。另外还有一个政治上的原因。马克思讲过,一切神权的斗争归根到底都不外是世俗利益的斗争。自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后,欧洲出现了各宗各派的宗教改革。这些宗教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代表不同的利益。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他们有什么样的利益,反映在思想上,就有个什么样的教派。过去,西欧各国信仰天主教,即服从罗马教皇,其中心在罗马,在梵蒂冈。宗教改革以后,各国的国王成为宗教领袖,实际上教权被王权控制了。这种宗教的独立或半独立有利于它的王权的统一。本来这些国家都是封建的落后国家,有点像我国的春秋战国,有好几十个国家,形成了很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有传统的贵族,但是另外一方面,有新型的、在法国叫做第三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宗教贵族,第二个等级是世俗贵族)的工商业者的市民阶层,因为生产的需要,他们掌握了知识和财富。这些不同的等级在政治上是不平等的,其中以第三等级的实力和人数最大,他们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权利。这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1789年法国大革命推翻了王权,建立了共和制度。这是欧洲大陆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它开辟了人类近代文明史的新面貌。过去的王权专制的政治形态不适合近代化的需要,所以制度一定要改,改成符合近代化需要的政治形态,或者说政治机器,而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就完成了这个任务。我上面说的就是近代化进程主要的一个线索。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卢梭的生平、活动和思想。
卢梭全名是让·雅克·卢梭,瑞士日内瓦人,是法国后裔,父亲是钟表匠,属市民阶层。后来他生活在法国,所以他又是法国人,有双重国籍。卢梭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一生写了好几本书。晚年他写了一本《忏悔录》。这本书有几方面的价值。首先,它的文学价值很高,因为卢梭是文学家。第二,它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因为卢梭接触了很多当时的文化界名人,书中对这些文化名人有很多的记载。第三,这本书还记录了他自己内心深处的生活,这是别人不肯写的。忏悔录与自传是不同的,自传主要是讲你经历的事,而忏悔录要探讨自己的内心深处。顺便提到的是,卢梭没有什么正当职业,实际上他是一个流浪汉,有的时候做家庭教师;有时候给人做管家,实际上是仆人;有时给人抄乐谱;他是音乐家,他写过几个歌剧。有一次,他偷了女主人的丝袋子,而且嫁祸于另一个女仆。类似这些,一般人就不提了,但他写了,还做了深刻的忏悔。这样的一些隐私的写作,使他出名。这本书不仅写了他个人,还写了当时的法国。卢梭流浪了几十年,到了中年,仍然默默无闻,属于社会下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代表的是民间下层文化。
在他不到40岁时的一天,在从巴黎近郊到市区的途中休息的时候,他发现一张旧报纸,上面刊有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题目是:“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不是有助于人类风俗的纯洁化?”科学与艺术的复兴就是指文艺复兴。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科学和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是大放异彩。这个征文的题目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物质文明的进步是否有助于精神文明的进步?卢梭看到这个题目后,思如泉涌,下定决心要写篇文章来答复这个问题。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卢梭曾就这个问题去请教他的好朋友、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狄德罗。狄德罗就问他准备怎么写,卢梭回答准备从肯定的角度去写。狄德罗就告诉他,不能做正面文章,大家都会去做正面文章,你一定要做反面文章。后来,卢梭就采纳了狄德罗的意见,做了一篇反面文章,即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没有好处。我以为,他这个著作的思想与他的其他著作的思想是一致的。我们说考据,有两种证据,一种叫外证,一种叫内证。我们可以从内证上说,这篇文章是他自己的思想。他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的道德并没有好处,并不是说科学技术进步了,人类的道德就更高尚、更纯洁了。
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重要性。第一,从卢梭本人来说,这篇文章使他一炮走红,是他发迹的开始。第二,这篇文章从正面提出了一个自古以来就有的问题,对近代化、现代化国家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确实,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社会生活的很大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类的精神就更美好、更纯洁了呢?这个问题是非常难回答的。我们可以说今天的人确实比过去的人在精神上更高尚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至少也可以说并不见得就比过去更高尚、更伟大。比如说;今天小偷很多,外出要锁门,而在20世纪50年代是不用锁门的,是不是我们进步了几十年,我们的道德风尚也随之进步了?第三,也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物质享受呢,还是某种精神状态的满足?假如你追求的是物质享受,那么我们说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有助于人类的进步;但是如果我们说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的满足,那么我们就很难说他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或者是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我们很难得出一个肯定的答复来。而这个问题困扰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那就是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追求什么样的状态。我引两位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大师的话。孔夫子赞美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尽管物质生活贫困,但他精神是幸福的,他始终享受追求精神、追求道、追求理想的生活快乐。我再举一个庄子最有名的故事。别人用机器来吸水,他反对,他还是自己去打水。为什么呢?操机械者必有“机心”。老子也主张归真返璞,回复到自然状态,不要那些虚假文明。卢梭的这篇文章主要就谈这一点,他说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科学与技术的进步,都是出于一种要不得的动机,即怎样能够满足自己的物欲或利益,而这种东西并不是人类所应该追求的东西。所以他最后否定了一切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我想,否定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大概是不可能的事情。近代化这个东西是很奇怪的一个东西,在近代化以前,大概世界上的人都没有想到有近代化的一幕,中国人,包括孔孟老庄也没有想到过社会要近代化。但近代化的特点是,一旦有一个国家或民族近代化了,那么别的民族就必然也要近代化,只能走这条道路。香格里拉也好,桃花源也好,那都是诗人的幻想,都是不可能的。一个国家进入了近代化,别的国家也会进入近代化,就像一个国家有了飞机,别的国家也要有飞机一样。
近代化趋势是不可抗拒的,这是从物质层面来说。就精神层面上来讲,是不是这样?我想就会比较复杂。就精神层面来说,我想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来说,大体上也要近代化。例如戊戌变法,它的目的就是要立宪,不能再搞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不符合近代化的要求。走近代化道路,不仅仅是要有近代科学技术,还要有配套的近代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因此首先要废除君主专制,第一步要立宪,用宪法约束皇权,立宪就要设议院,开国会,选出人民代表来。政治民主化,大概这个方向也是人类共同的方向。还有精神、思想、道德、哲学层次。比如说,各个民族有各自的宗教,这些宗教大概不必统一为一个宗教。但宗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变化。例如,中世纪时伽利略是被判了刑的,但前几年罗马天主教会给他平反了。所以上层建筑如宗教、思想、理论体系都要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科学或宗教是完全不变的,总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
我想他这篇文章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涉及近代化一个根本的问题。他的结论大概是不对的,但是他提出的一些问题却非常有价值,就是近代科学的进步怎么样才能够配合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说,我们现在面临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像这样继续发展的话,子孙后代都无法生活。你把整个地球的自然平衡都破坏了,连你自己都活不下去了。那么怎样能够做到不仅考虑到自己的生活,而且考虑到子孙后代也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成长,那么这个环保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近代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太厉害了。卢梭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过去几千年所不曾面临的问题。因为传统社会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套与传统社会生活相配套的思想、理论、社会风俗、习惯。现代生活日新月异,传统的那一套就不可能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了,我们就需要有一套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是什么?卢梭没有给出答案,但是提出了问题。我觉得提出问题的贡献不亚于给出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讲,卢梭的这篇文章很有价值。
过了几年以后,第戎学院又提出了第二篇征文的题目:“什么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又去应征,但没有得奖。不过这次应征是他的第二篇论文,题目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篇论文里也有一些创见。最大的创见是,他认为自从有了私有财产后,就有了人类的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总是非常赞美卢梭,说他充满辩证法。在这两篇论文后,卢梭就开始设计一个理想的社会。每一个思想家、哲学家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国。卢梭考虑了很久以后写了一本书,这就是经典的《社会契约论》。这部书在中国最早叫《民约论》。
国家是什么?卢梭认为国家是人民之间订立的契约。中世纪认为君权神授,中国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西方认为王权神授;到了近代社会,则发展出主权在民的学说,或者说是人民主权论。这个思想在近代最早是英国霍布斯提出的。他比卢梭早一个半世纪,是个哲学家,还是一个机械唯物论者。他提出的理论就是契约论。这个契约论简单地说,就是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处于一种动物世界的自然状态。但这种状态是不能长久的,于是大家同意,找一个人做领袖,把权力交给他,由他来支配、统治,这样大家可以过一个平安日子。这个是霍布斯最早的社会契约论。霍布斯之后,过了半个多世纪,英国出了一个有名的哲学家洛克,他写了两部《政府论》。洛克和霍布斯的看法有些不同。他也认为在没有国家之前是处于一个自然状态,但这个自然状态是非常美好的。可惜美好的自然状态不能老维持下去,因为总有些不太美好的因素冒出来,比如总有人想损人利己,想侵害别人利益。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便同意订立一种契约,建立一个国家。洛克的契约论和霍布斯的有所不同,用中国话来说,一个是性恶论,一个是性善论。卢梭的思想又与前两者有所不同。研究近代政治思想史,主要就是看这三个人的著作。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1761—1762年写成的,这时候距法国大革命只有不到30年的时间。这部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法国大革命的“圣经”,也可以说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圣经”。法国大革命是近代民主革命的样板,就好像十月革命是现代社会主义革命的样板那样。在这个意义上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是给近代的民主奠定了一个理论的基础。卢梭也同意过去的说法:人类在建立国家之前是处于自然状态,但是后来人们觉得这种自然状态不能够存在了。这一点他没有交代明白,只是说人类不能够维持下去了,于是就立一个契约。他的主要思想是:人类本来是自由的,是平等的,人类订立契约的前提也是要保障人民作为主人的自由和平等。假如一个政权违反了这一点的话,人民有权废黜这个政权,推翻政府。这一点奠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基础。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现在联合国的《人权宣言》基本精神是继承了这两个宣言的),就是建立在卢梭的人民主权的理论基础上的。
这个理论到19世纪,受到实证主义的批判。实证主义的根据是什么?是历史。你说有契约,你把契约拿出来,大家什么时候订立过这个契约?当然并没有这个契约,这只是个理论的假设(即自然法)。所以这个实证派,即历史法学派,非常振振有词地说这些都是空想,根本没那么回事,人类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契约。
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两方面同时存在,而并不一定一个排斥另一个。我们说18世纪是理性主义时代,是从法理上推论,按照理性来说,应该是这样。至于事实上有没有这个契约,那是另外一回事。卢梭好像预见有人会反驳他,他在书里一开始就说,他论证的是法理,而不是事实。这就有点像婚姻法与婚姻事实之间的不同那样。
卢梭不仅是近代的启蒙大师,同时他还开辟了近代思想的另外一个主要潮流,这就是浪漫主义。18世纪是理性主义的时代,但忽略了理性以外的东西,比如说感情。卢梭第一个开辟了近代浪漫主义。本来他的第一篇论文里面就透露了这种思想:野蛮人也可以是高贵的,并不一定文明人才是高贵的;自然状态是美好的,并不一定只有文明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文明社会也充满了许多虚伪和狡诈,但是野蛮人的生活里没有这个东西,它是自然的,是淳朴的。所以卢梭提出一个口号,“返于自然”。一直到今天,这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潮。
卢梭写了本小说,名字叫做《裘利亚》,又叫《新爱洛绮思》。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卢梭在这里强调的是真诚的感情,这也是对当时上流社会虚伪的抗议。因为当时法国的上流社会里面,恋爱是非常流行的游戏,而其中有许多虚伪的成分,都是不真诚的。卢梭提出人性应该回到自然去,所以他反对这种虚伪的恋爱。这本书里面歌颂的是真挚的感情,这种真诚的感情后来就变成了浪漫主义的先锋。我们知道,18世纪末,欧洲文艺界掀起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潮流,当时很多了不起的作家都是浪漫主义者,比如说德国的歌德和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最后,谈一下卢梭对中国的影响。在清朝末年民主革命高潮的时候,中国人从日本人那里“贩运”了卢梭。当时的邹容和陈天华的著作,都把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和卢梭的《民约论》作为楷模,视为至高无上的东西来歌颂,虽然那个时候还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卢梭。我所见到的真正第一个从正面介绍卢梭的是梁启超老先生,他的《近代民约论巨子卢梭》是中国第一篇介绍卢梭思想的文章。
近代的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进近代化和现代化,这是不可逆转的。可是究竟具体怎么走法,则要看具体情况。中世纪的中国文明领先于世界,但是近代化的步子迈得晚了。在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时候,中国人认为自己不如人家,不如人家船坚炮利,那么夷人之长技不过是船坚炮利。所以我们就得学西方的长技,就是魏源的话,“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我们认识到,光是船坚炮利不行。你得有科学知识,没有科学知识,你没法造这坚船利炮,所以我们就建立了江南制造局,还有同文馆,以发展工业和培养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第三步,我们又认识到,你光是有了这些科学知识不行,因为你一个国家近代化,你的社会政治体制要配套,所以我们要“变法”,要“维新”,要“改良”,甚至要“革命”,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后来又发现,我们前面做的这些,就像王国维先生在清末提出来的,我们所学西方都是学它的皮毛,没有学习它的真正内涵。所以后来到“五四”时,又进了一步,认为根本还是在文化,所以提出“德先生”“赛先生”。我们要科学要民主,大概这个东西是近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那时候,卢梭也流行过一阵。今后,我想主要方向还是要走科学和民主的道路。这里也引用毛泽东的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本文原为2000年3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收入《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5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