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陈新华.节能工作需要明确理论基础,避免战略误区[J],中国能源,2006(7).
[3]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orking Groups.Final Report-Energy Use[M].AGPS, Canberra, 1991: 168.
[4] Bill Lawson.Building Materials Energy &the Environment: Towards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Royal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Sydney, 1996: 12.
[5] 龙惟定,白玮,梁浩,等.低碳城市的能源系统[J],暖通空调,2009, 39(8): 79-84, 127.
[6] 洪雯,等.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对亚洲未来发展的重要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3.
[7] [澳]彼得·格雷汉姆.建筑生态学[M].王幼松,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44-145.
[8] 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第2卷):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 王庆一,涂逢祥,朱成章,等.能源效率和节能[J].经济研究参考,2004(8): 6-11.
[10] Cho S H, et al.Effect of length of measurement period on accuracy of predicted annual heating energy consumption of buildings[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04, 45: 2867-2878.
[11] Chou S K, Chua K J, Ho J C, et al.On the study of an energy-efficient greenhouse for heating, cooling and dehumidification applications[J].Applied Energy, 2004, 77(4): 355-373.
[12] 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工程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75-76.
[13] 李伯聪.略谈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杜澄,李伯聪主编,工程研究(第一卷,2004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8.
[1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61.
[15] 邓波,贺凯,罗丽.工程行动的结构与工程.工程研究(第3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9.
[16] 田铂箐,高博.浅析钱学森的建筑科学思想[J].华中建筑,2009, 27(1): 9-10.
[17] 顾孟潮.解读建筑理论---建筑哲学理论篇[A].鲍世行,顾孟潮.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82.
[18]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1.
[19] 邓波.朝向工程事实本身---再论工程的划界、本质与特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3):62-66.
[20] 郑玉歆,范金,谭伟,等.应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1] 付祥钊,等.重庆市建筑节能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报告[R].重庆大学,2011.
[22] 吴硕贤.重视发展现代建筑技术科学[J].建筑学报,2009(3): 1-3.
[23] 江亿,彭深,燕达.中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路线图[J].建设科技,2012(17): 12-19.
[24] 赵慧宁.建筑环境与人文意识[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8-19.
[25] 邹德侬.理论万象的现瞻性整合[C].中国现代建筑论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84-390.
[26] 龙惟定.建筑能耗比例与建筑节能目标[J].中国能源,2005, 27(10): 23-27.
[27] 秦书生.复杂技术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