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转水转:一个经济学家的山河纪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报国寺中谈报国

不知道汽车绕过多少道弯,来到山脚下的报国寺。

报国寺的山门独树一帜,在巨大的岩石上大书“峨眉山”三个大字。四周草木茂盛,郁郁葱葱。绕过巨石,穿林过溪,方才见到报国寺的正门。

报国寺原名会宗堂。开山祖师自号明光道人。和尚和道士,宗教不同,他却两种身份兼而有之。这位老兄主张三教会宗,儒释道合一。在明朝万历年间(1615年)当四川巡抚和县令来峨眉山时,明光道人躺在路上,强行募捐。他振振有词:峨眉山是普贤道场,佛教圣地。太上老君的化身广成子曾在峨眉山修炼,道教祖庭。在1500多年前儒家名士陆通,号称楚狂,在峨眉山隐居。峨眉山包容三教,理应有寺,兼供普贤、广成子和陆通的牌位。果然官员们被他说服,筹款兴建了会宗堂。

报国寺的山门上大书“报国寺”三个大字,据说是康熙皇帝的亲笔,字写得很有气势。他是否来过峨眉山?好像没来过。如果康熙来过峨眉山,清史上一定有记载,不妨查一查。按照惯例,所到之处他往往题字,并且修一个御碑亭。在报国寺前后好像没有看见这类碑亭。

图3 报国寺前

其实,三教合一的思路有些道理。在中国,儒释道之间的冲突并不十分激烈,反过来,提倡三教合一的人也不多。三教合一是否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势?如果有这个趋势的话,报国寺的宗教地位没准还会更上一层楼。如今,报国寺中只有和尚,没有道人。在和尚当中读书人不少,但是通晓儒家的却不知有几?

报国寺依山傍水,林木葱茏,四重殿宇,规模宏大。最值得赞叹的是庭院式建筑不拘一格,超脱了一般佛教寺庙的框架,显得格外灵活多样。

报国寺的主轴线上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藏经楼。依山就势,层次分明。各殿之间穿插着亭阁花园,丹桂竹林,在对称中富有变化。在宁静中孕育着动感。一群建筑庄严肃穆,却又生动活泼,和峨眉山的山水交融一体,难怪人们会称赞峨眉天下秀。如今修了不少庙宇,好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似乎稍有变动就不正规了。仔细一看就让人心烦,无论如何贴金描红,依然透露出来一股媚俗的铜臭气。摹仿抄袭是最简单的,而创新却要动脑筋,要有智慧和魄力。据说,报国寺的建筑师就是庙里的和尚,真不简单。

出报国寺大门仅数百米就是灵秀温泉宾馆。建筑典雅,其中有很少见的高品位氡水温泉。洗罢温泉之后,遥望峨眉,一阵风从金顶吹来,竹叶裟裟,仿佛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