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程朱合刊《周易传义》
一、《程朱二先生周易传义》十卷,宋程颐、朱熹撰。元后至元二年(1336)碧湾书堂刻本。国图藏。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每半叶12行,行21字。《中华再造善本·金元编》据以影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6册1函)。藏印:东莞莫伯骥号天一藏书之印、天一、东莞莫氏五十万卷楼、今在南园扫叶庄他日不知落何处。
全书卷六后增刊东莱吕祖谦《音训》的条文,而前五卷则无,殊不可解。且署名亦微异,六卷后题署“程颐”“朱熹”后增刊“正殊”“元晦”等字。《系辞》后再增刊吕祖谦所编的《周易系辞精义》,其前有案语云:
按:程先生无《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全解,东莱吕先生《精义》载先生解并及遗书。今并编入,续六十四卦之后,题之曰《后传》,庶程朱二先生皆有全《易》云。
此书经莫伯骥所藏,莫氏《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有此书提要:
《程朱周易传义》十卷。元碧湾书堂刻本。
卷一首叶题“伊川先生程颐传晦庵先生朱熹本义”。卷一、卷二、卷三、卷四首尾题“程朱二先生周易上经传义”。卷五首尾题“程朱二先生周易下经传义”。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首叶题“伊川程颐正叔传、晦庵朱熹元晦本义、东莱吕祖谦伯恭音训”,首尾题“周易下经程朱传义”。卷九、十首尾题“周易系辞程朱传义”。卷九首叶有按语云:“程先生无《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全解,东莱吕先生《精义》载先生解并及遗书。今并编入,续六十四卦之后,题之曰《后传》,庶程朱二先生皆有全《易》云。”前有元符间程颐《序》、次《易序》、次《上下篇义》、次《周易五赞》、次易图九,题“朱子集录”,图后有牌子云“至元丙子孟夏碧湾书堂新刊”,半叶十二行,行廿一字,小注双行,亦廿一字。有“今在南园扫叶庄,他日不知落何处”朱文长方形章,藏家图记多用子孙永宝语意,其稍达者则曰“曾为某某所藏”,如此云云,颇罕见也。[8]
二、《周易传义》十卷,《上下篇义》一卷,《易图集》一卷,《易五赞》一卷,《筮仪》一卷。宋程颐、朱熹撰。明刻本,12册,上图藏。索书号461834-35。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每半叶8行,行13字至18字不等。各卷前有墨笔题记“张海珊先生纪念赠书”。笔者按:今详审此书的版式及编次,与以下明司礼监刻本全同,当为明司礼监刻本也。
三、《周易传义》十卷,《上下篇义》一卷,《易图集》一卷,《易五赞》一卷,《筮仪》一卷。宋程颐、朱熹撰。宋程颐撰《上下篇义》,宋朱子撰《图集》,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刻本,11册,上图藏。无藏印。索书号:T14315-25。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每半叶8行,行13字至18字不等。《筮仪》一卷内有佚名朱笔圈点及校注。
全书编次为:程子《易传序》,每半叶8行,行13字。朱子集录诸《易图》,每半页8行,行18字。程朱《易说纲领》,行17字。《易说纲领》后用朱笔补录《六十四卦卦序歌》,其后才是正文。
卷一内有朱笔句读及小字批注。细审其朱笔引文,乃出自元吴澄《易纂言》,元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以及《朱子语类》中有关《易》的内容。其引文不举出处,朱笔句读及批注仅至卷前数页,至《乾》卦《彖》传末则止。全书正文卷末另附有《易五赞》及《筮仪》一卷。
南京图书馆也藏有明正统司礼监刊本,乃丁丙藏书。藏印:四库著录、八千卷楼、嘉惠堂丁氏藏书印。索书号:0110006。
卷前附丁丙的跋文云:
《周易》十卷。明正统司礼监刊本,程颐《传》,朱子《本义》。
前有宋元符二年己卯正月庚申河南程颐正叔《序》,次《易图》,次《易说》,次《纲领》,次《程子易传序》,次《传义》十卷。末为《上下篇义》,次《筮仪》,次《五赞》。经文大字,每节提行,大字顶格。《传》及《本义》夹行低一格,每半叶八行,每行经文十四字,注十七字。明正统间英宗谕旨,以五经四书经注,书坊刊本讹误者多,命司礼监誊写重刊,以取便于观览。其版行宽字大,橅印颇精,嘉惠艺林,亦盛典也。此即其一。
四、《周易》二十四卷,《上下篇义》一卷,朱子《图说》一卷,《周易五赞》一卷,《筮仪》一卷。明嘉靖吉澄刻本,6册,南图藏。索书号:0110008。白口,单白鱼尾,左右双边,每半叶9行,行17字。眉栏上附刻音训。版心下刻刻工姓名。每册卷末有牌记:“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吉澄校刊”。藏印:强圉涒滩、强圉柔兆、稼轩。
卷前有丁丙跋文:
《周易程朱传义》二十四卷,明刊本。
首刊有宋元符二年河南程颐正叔《序》,次《朱子易序》《上下篇义》《易本义》《图》《五赞》《筮仪》,经则正文大字,《传》与《本义》皆于格夹注,末页有木记“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吉澄校刊”。(与丁氏《善本书室藏书记》所载,字句微异)
五、《周易经传》二十四卷,《上下篇义》一卷,朱子《图说》一卷,《周易五赞》一卷,《筮仪》一卷。12册,明刻本,南图藏,索书号:0110007。细黑口,双黑鱼尾,四周单边。每半叶9行,行17字。藏印:嘉惠堂藏阅书。
卷前有丁丙跋文:
《周易经传》二十四卷,明刊本,程朱传义。
前有《易序》《上下篇义》,次朱子《图说》,次《五赞》,次《筮仪》。《传》则圆规黑质白文,《本义》则长方黑质白文,每半叶九行,每行经文字十七,《传》《义》夹行字数同。
此条与今《善本书室藏书记》所载相比,《善本书室藏书记》此条则题作:
此书卷帙次序悉同明吉澄刊本。惟经文《传》及《本义》均接刻不提行。《传》则圆规标白文“传”字。《本义》则椭图规标白文“本义”字。每半叶九行,《传》《本义》夹行,每行均十七字。(卷一)
六、《周易传义》十卷,宋程颐、朱熹撰。明嘉靖三十五年广东崇正书局刻本。10册,上图藏,索书号:821868-77。藏印:东里欧阳子彬珍藏书籍、李氏凝叔、屏山楼周珍藏、蒲村氏珍藏书籍之印。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每半叶8行,行大字14字,小字17字。卷末牌记云“嘉靖丙辰岁孟秋,广东崇正堂重刊”。全书先刊《易》经传全文,次低一格以双行小字刊《程传》及《本义》注文。分别以“传”及“本义”墨框区别之。因《程传》只解上下经,上下经后皆为《本义》的注文。全书无序跋,也不载《本义》前所附的诸易图。
七、《周易传义》二十四卷,《上下篇》一卷,《图说》一卷,《五赞》一卷,《筮仪》一卷。宋程颐、朱熹撰。明崇祯四年汪应魁贻经堂刻本,5册,上图藏,索书号:T289171-75。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每半叶9行,行18字。藏印:朴学斋藏书印。
卷首有牌记:“沈去疑先生鉴定《周易传义》,贻经堂藏版”,卷首有沈几《周易传义序》言:
浅者反谓伊川以三百八十四事,尽全经之用。先去《传》而存《义》,复谓考亭以阴阳比应影响疑似之说,不切民生之常。弁髦其说而广为新奇附会通变。嗟乎!象之与占犹镜之鉴形,形来无穷,照唯一镜,镜定则眉毫毕现。今不务定镜以照形,而广索形以移镜,手中执持全无凭准,何由分别好丑乎?玄杓汪兄独有反始之思,取《传》《义》而精求之,以动人之居安乐玩。庶乎以一象例万象,以一变例万变。崇祯庚午长至日,吴郡友弟大谷居士沈几题于维扬舟次。
其后又有汪氏《合镌周易传义自引》,亦言:“试取程朱《传》《义》,潜心绎种种通变宜民,大有益于世教,岂说玄说妙者可同日而语?故合并《传》《义》,不止为制科,直以治统、道统全系于斯耳。”末署:“崇祯四年岁次辛未五月既望海阳汪应魁玄杓父识。”
八、《周易传义》十六卷,《上下篇义》《朱子图说》《卦变图》《易五赞》《筮仪》各一卷。宋程颐、朱熹撰;宋程颐撰《篇义》;宋朱子撰《图集》等。明嘉靖应槚刻本。8册,上图藏。索书号:831432-39。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每半叶9行,行18字。藏印:吴江凌氏藏书,凌淦字丽生一字砺生,徐乃昌读。版心下记刻工。
卷前有《周易传义总目》,下刊“提督直隶学政监察御史余姚闻人诠校正,直隶常州府知府遂昌应槚刊行”。其后则是《凡例》,包括程子《易传序》《易序》《上下篇义》,朱子《易图说》《卦变图》《五赞》《筮仪》《本义卦象》。其后才是十六卷的经传正文及程朱注文。
九、《周易传义》十四卷,《上下篇义》《易图说》《杂卦》《序卦》《朱子说》各一卷。宋董楷辑;宋程颐撰《篇义》,宋朱子撰《图说》等,宋董楷撰《杂卦》《序卦》。元刊本,4册。索书号:824521-24。细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每半叶11行,行21字。清路慎庄跋,清朱善旗跋。藏印:当湖朱善旗建卿文珍藏,慎庄之印,子端。附注:存十卷:1,4-8,《上下篇义》《易图说》《杂卦朱子说》《序卦程朱氏说》。
路氏跋文以浮签方式贴于扉页,其跋文云:
右《周易程朱氏说上下经》并《系辞》等合十七卷,《易图纲领》一卷,宋天台董正叔纂集。正叔得朱子再传之学,故是书一以朱子为宗,而朱子《本义》又实以补《程传》之所不足。《程传》言理,朱子兼言象数,理数兼该,易道乃备,董氏合二家为一,职此之由。宋元椠木近世罕见,所见者惟通志堂十四卷之本。顷于同年友朱建卿助教处得覩是帙,分卷十八,刊印精致,确为元椠无疑。惜前后失去序跋,无由考校剞劂年月。以昭文《张氏藏书志》考之,知为元至正刊本,与通志堂本竟大相径庭。《四库》著录朱氏《经义考》所列,均用十四卷之本,则未见此本可知,建卿兄其什袭藏之。道光戊申八月上浣关中路慎庄识。
其后则是朱善旗的跋文:
此书予于道光丙申获于厂肆,同年友路小洲给练慎庄,性好书而深于书,至戊申始属为跋,颇得是书原委真谛。因以其亲笔装之卷首,并钞入路氏《蒲编堂书目》内,可以征信后人。
册首《朱氏论程传》者凡四页,甚有意味,诚读《程传》之津逮也。其中用朱墨笔者虽不知何人,当是前代硕学巨儒,即如上经卷一第十九页第二行“三居正之上”,改“正”为“贞”,亦可略见一斑,其它不可枚举。元板已甚精致,偶误仍不免,全赖校之精耳。
咸丰三年二月十七日与家申甫、寿石两兄饮后书此。朱善旗。
[1]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2011级博士研究生。
[2] 文中著录各书标题及卷数,大体依各图书馆馆藏目录著录,偶有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所录不甚一致之处。著录版本时,提取最重要的版本信息,著录次第为:书名、卷数、撰者、刻本名称和年代、册数、今藏所、版式行款、藏印、存缺补配、各篇编次。如有未备,付之阙如。文中著录各书标题及卷数,大体依各图书馆馆藏目录著录,偶有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所录不甚一致之处。所录各书,以刻本的时代先后为序。如只能确定朝代而无具体年号的刻本,则以类相从,置于各朝刻本之末。以下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北京大学图书馆简称“北大图”,上海图书馆简称“上图”,南京图书馆简称“南图”。
[3] 傅增湘撰《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页。
[4] 李盛铎著,张玉范整理《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6页。
[5] 莫伯骥著《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第27册影印1948年铅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300页。另见莫伯骥《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中国书店编《海王村古籍书目题跋丛刊》第七册影印1936年东莞莫培元等铅印本,北京:中国书店,2008年,第18页。
[6] 王欣夫撰《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页。
[7] (清)丁丙著《善本书室藏书志》,《续修四库全书》927册影印清光绪二十七年钱塘丁氏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60页。
[8] 莫伯骥撰《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