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近年来,“遗产”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热点。伴随着一波波的“遗产”申报行动,“世界遗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陌生又拗口的名词开始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政府直接推动的遗产保护工程,更为学界的遗产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地。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也从20世纪乏人问津的“冷点”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从中国知网的检索可以清楚地看到,2000年以前,与“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不过300余篇,而2001—2011年这十年间相关主题论文增长了20倍。
反观遗产保护的实务领域,这十年也可谓是硕果纷呈。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入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次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随后颁布了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古琴艺术入选。2004年,我国文化部、财政部正式推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同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正式生效,同年,中国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国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以及第一、第二批传承人名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五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南音等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至2011年,我国已有29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