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之道: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证研究(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要让历史变为非历史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将是明天的历史,为了不使历史变成非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地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停地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此乃历史使命感的真谛所在。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在围绕本书中心命题所展开的三个方面的努力,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同时又相互作用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各国之间的比赛早已开始,而且还在继续。在这类似马拉松式的从昨天跑到今天再跑向明天的赛跑中,中国曾跑在世界各国的最前头,只是近代开始落伍了,现在正在奋起直追……宛如拓扑数学所能展示的图景,对各国来说这场赛事还在无限地展开,直到永远。一路上请记住:“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顺便提一下,拓扑数学的英语单词是“topology”,词源是希腊文 τóπο?(位置、形势)和 λóγο?(学问)。拓扑学研究几何图像在连续变形下不变的性质。这里所谓连续变形,形象地说就是允许伸缩和扭曲等变形,但不允许断裂和黏合。哈佛大学博士、已故北京大学数学教授江泽涵是把拓扑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将“topology”译为拓扑,音义兼顾,形神俱备。“拓”者,对土地之开发也,“扑”者,既可指全面覆盖,亦可暗含前途扑朔。

的确,历史告诉我们,对于所有国家来说,眼前的繁荣并不等于永恒的增长,眼前的困难也并不意味着永远的挣扎。顺境要有目标,逆境更要有方向。远景、使命和价值观必须坚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铁加入灵魂就变成钢。”邓小平三起三落,支撑他的是对祖国的爱,对中国前途的思考,对改革成功的信心。还记得英国前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名言吗?“永远、永远、永远不放弃。”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1913—2004)在其《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中有这样的忠告:“我们现在既不能做自欺欺人的乌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的悲观预言,现在该是对现存的惯例和制度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行之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时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去做的事。”

我们所处的21世纪的特点是什么?《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说:“世界是平的。”弗里德曼还以此为题写了一本畅销全球的书:《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也许,他的用词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今天我们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世界确实已经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扁平化了。正如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所说:“国内和国际再也无法分开,我们每一天都要面临新的风险、新的竞争、新的挑战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恐慌。”面对这种形势,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各国要想不落伍,必须更努力地超越自我;相对于他人,竞争对手其实是自己。印度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有一句名言:“如果要改变世界,先要改变我自己。”他同时提醒人们:“如果你的方向错了,那么速度就无关紧要了。”

2002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的报告中指出:“我认为,从政治上看,从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看,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虽然我们这方面的能力还不强,但要奋力地去游,并且要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我们搏风击浪的本领。这对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有利。”

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教授是当今世界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的顶级学者,曾担任过美国前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他在《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中写道,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有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看来只有进入后两个阶段,国家才能达到真正富裕。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亚洲的四小龙等一批国家和地区先后实现了现代化。从全球范围看,目前大约有10亿人口生活在富裕的国家,享受现代化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有先有后,也一定还会增加,这是全球各国之间互动的必然。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化既是一种国际竞争,又是一个国际合作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诞生新的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型时期,我们正在继续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下一步怎么走?更为重要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今天站在哪里?面临的风险是什么?进一步前进的方向是什么?美国著名政治家艾德莱·史蒂文森(Adlai E. Stevenson Ⅱ)有一句名言:“只有知道通往今天的路,才能清楚、明智地规划未来。”

无疑,立足本国,展望世界,探讨世界各国兴衰更替的内在规律、贫穷富裕的深层逻辑,不但会给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还会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带来有益的借鉴和启迪,从而有助于人们看准前进的方向并制定符合国情的战略路线,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为了中国,也是为了世界;为了今天,也为了明天、明天的明天,希望这种探索会引发更多、更深、更远的战略思考。这是成为大国公民必须具备的视界、胸怀、风范。这种战略思考,正如马克斯·韦伯当年所呼唤的,必须是“超越我们自己这一代的墓地的思考”。

这是荣誉,更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