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际小母牛参与灾后重建
国际小母牛在紧急救援的同时也在准备灾后重建。安县秀水镇高山村服务站一直工作到8月,成为国际小母牛灾后重建试验点。这些工作主要包括联系合作伙伴,推动社区互助组的建立,识别灾后重建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项目规划。2008年9月3日,四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建议书正式获得国际小母牛总部批准,11月初国际小母牛中国办事处成立了灾后重建项目办。
国际小母牛灾后重建项目计划在未来5年内在5至10个县(市)开展以“价值”为基础的社区综合发展项目。在项目实施期内,预计将有4 000个受援家庭将会获得适合当地饲养的牲畜或家禽,包括牛、山羊、猪、鸡等,另外9 000户受灾农户在项目期间将通过“礼品传递”的方式受益。同时,项目还将在社区开展能力建设和技术培训,包括养殖技术、个人领导力、12条基石、互助组和互助金管理、灾害管理等培训。项目希望通过社区畜牧养殖和能力建设,帮助受灾农户家庭重拾信心、重建家园。
一、申请程序
图4-1 国际小母牛灾后重建项目申请程序
整个项目的基本目标是帮助灾区社区改善生计、增加收入。而互助组的建立旨在增强社区凝聚力,使得到国家重新安置的灾区人民在生产和文化活动中重拾信心、收获希望。而在整个过程中,国际小母牛也将同其他机构合作,整合资源,关注社区的综合发展。
二、培训
为了提高项目效果,国际小母牛十分重视资源整合,努力调动国际小母牛中国办事处、政府各级畜牧局、地方扶贫办和其他政府机构、农学院和研究所的资源并综合利用。小母牛十二条基石的第一条“礼品传递”已经成为扶贫领域知名的工作模式。通过开始一个礼品传递链,使成千上万的人受益。但要让农民和潜在合作伙伴接受并理解这样的观念并不容易,培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小母牛认为,人是发展基础,以人为本,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提高能力,就有可能解决社区存在的生产和生存问题。整个过程可以这样表示:畜牧发展—能力提升—社区综合发展。所以培训非常重要。而当能力提升后,国际小母牛就不用再投钱了,农民可以自己解决问题,或到其他部门去自主申请项目。这就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价值的含义就是“农户内心最看重的东西”,以此出发来识别需求,也以此体现他们的拥有感并树立自信心。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项目是自己的,不是外部来的,才是可持续的发展。面对灾区重建的特殊情境和挑战,国际小母牛力争在这方面做得深入些,再深入些。
在正式开展项目之前,国际小母牛要对潜在项目伙伴进行三次培训:一次是为了筹建互助组和识别需求,需要对村民进行培训;第二次培训是针对政府里的潜在合作伙伴,如畜牧局,培训后帮助这些合作伙伴在村子里实施小母牛的理念和运作模式;第三次培训是在申请项目之前对项目伙伴进行的技能培训,主要内容是项目建议书怎么写,如何在村庄里进行调查,形成项目建议书等等。
三、三角模式
国际小母牛采用“三角模式”来实施项目,如下图所示:
图4-2 国际小母牛实施灾后项目的“三角模式”
“三角模式”显示了在国际小母牛项目办、项目伙伴和互助组之间知识和资源的持续流动。其目标是在小母牛项目办的指导下,当地可信赖的项目伙伴成功实施小母牛项目。首先,小母牛项目办与当地项目伙伴(非政府机构或政府部门)建立联系,让项目伙伴全面认识小母牛,包括发展历史、12条基石、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社区综合发展等;然后,由项目伙伴将这些信息和理念传递给互助组;同样,项目伙伴也将小母牛的资源、知识技能以及其他渠道的资源传递到互助组。而小母牛项目办和互助组之间的关系是则是相互支持、共同学习、培训和有效保障。小母牛项目办、项目伙伴与互助组这三者间的关系通过共同学习、共同监测和共同评估来加强。
在传递期满前半年,互助组要协助建立新的互助组(即接受礼品组),并辅导其成长,最后实现组对组的礼品传递。
当重建项目走上正轨之后,国际小母牛将进一步贯彻自己一贯的项目准则:落实和完善互助组之间的互助作用,强调参与式和社区选择,最后就是启动退出机制。国际小母牛退出,之后的事情由项目伙伴来协助完成,这样才能长期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