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历史周期率”的破解之道
“历史周期率”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往往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是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到延安考察向毛泽东提出的问题。
黄炎培问道:“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事后黄炎培写下了自己对毛泽东答话的感想,“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黄炎培先生和毛泽东同志的这一问一答,构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窑洞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一个初步思考和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五四宪法”的制定,毛泽东同志所描绘的“民主新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政治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把维护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政治目标,民主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新时代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牢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主体地位,对民主政治进行了崭新探索。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中国共产党已在认识和实践上科学回答了如何应对“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问题,为破解“历史周期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1]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对共产党人来说,党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正能量。每次重温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历史,每次看到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伟大祖国,心中就会不由自主地默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会无形中增加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豪迈信心和无穷力量。学习党的历史,是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要精神支撑。不忘历史,就是不忘初心,就是不忘理想信仰。一个共产党员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忘了党的历史和初心使命,“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2]。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千秋伟业,必须要有一代又一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赓续血脉,必须要有一批又一批信念坚定、志存高远的党员干部来干事创业,必须时刻头脑清醒、政治坚定,组织坚强、行动有力,否则,就会陷入无穷反复的“历史周期率”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
2012年12月24—25日,党的十八大刚闭幕不久,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专门登门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领导机构成员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率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以党的总书记身份谈及“历史周期率”。[3]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时再次强调指出,我们党执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演变的教训,都揭示了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只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就出不了大问题,我们就能够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4]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历史周期率的历史表现和现实危险,为广大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和破解历史周期率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实践方法。
2018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专门指出,我们总结分析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是要加强和改进干部管理工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借鉴。[5]
历史周期率问题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摆脱不了的宿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搜刮民财、征用民力,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把火,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一片焦土。后人感叹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汉朝经历“文景之治”、汉武帝称雄后由盛转衰,最终陷入烽火四起、三国纷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开元盛世”时期的唐明皇在统治后期也转为昏庸、喜好女色、怠于政事,朝中奸臣当道、贿赂成风,可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史称“侈心一萌,邪道并进”。乾隆后期,官无不贪、吏无不恶,统治阶层过着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的生活,“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那个时期的生动写照。清代末期,国家羸弱衰败,当初那么能征善战的八旗军,合计近200万的清兵,却任由不到2万的八国联军长驱直入。在回顾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史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些封建王朝开始时顺乎潮流、民心归附,尚能励精图治、以图中兴,遂致功业大成、天下太平,但都未能摆脱盛极而衰的历史悲剧。导致悲剧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共同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集团贪图享乐、穷奢极欲,昏庸无道、荒淫无耻,吏治腐败、权以贿成,又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搞得民不聊生、祸乱并生,终致改朝换代。[6]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党对历史兴亡、王朝兴替一直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警醒。之所以反复强调“历史周期率”问题,就是为了告诫全党,任何一个政权,建立不容易,保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也不容易。如果不自省、不警惕、不努力,再强大的政权都可能走到人亡政息的穷途末路。这个道理就是著名的“四个不容易”: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这“四个不容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历史忧患,又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政治清醒,更是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责任担当,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打破“历史周期率”、破解“四个不容易”既是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直苦苦思索的历史难题,同时也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想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难题面前,更是凸显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在新时代面前,我们党要想真正打破“历史周期率”、破解“四个不容易”,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自觉做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毫不动摇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最终实现我们党长期执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根本目标。
注释:
[1]彭飞:《靠监督跳出历史周期率》,《人民日报》2018年1月23日5版。
[2]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16年第9期。
[3]杨凯:《历史周期律警示什么》,《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2月29日1版。
[4]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求是》2019年第19期。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严把标准公正用人拓宽视野激励干部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7日1版。
[6]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求是》201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