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非遗”贫困县再发现:上篇(2012-2015)(《21世纪经济报道》深度观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昆米勒的故事:没有流水的地方不长柳蒿芽

采柳蒿芽是达斡尔人最浪漫的春天故事。

我在9月中旬,也就是秋天的时候到莫力达瓦,没有机会目睹人们成群结队到河岸边的盛景,但是听当地人描述起来,好像他们昨天刚采过柳蒿芽,依然是那样兴奋,那样幸福地讲述。

柳蒿芽,达斡尔语叫“昆米勒”,其嫩茎叶可供食用,且清爽宜人,味美可口,遍布大兴安岭南北、呼伦贝尔草原、嫩江平原的河边、江沿的红柳丛中,为生活在农村、山区、牧区、城镇的达斡尔人的饮食增色,成为达斡尔民族的饮食内容。达斡尔人常说:“没有江河的地方,达斡尔人不安家;没有流水的地方,不长柳嵩芽”。

人们说柳蒿芽是达斡尔人的象征。每年的阳历5月中旬,就是达斡尔族的昆米勒节,“采柳蒿芽”达斡尔语称“昆米勒玛日拜”。节日期间,人们邀友结伴,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辽阔的草原上,一边对唱山歌,一边采集柳蒿芽。

采柳蒿芽时,达斡尔族男女老少相约结伴,尤以妇女为多,头扎长绸或包毛巾,腰系绣花围裙,装上麻袋、大小柳条筐,三五结伙赶着大轱辘车,走向绿草如茵的草原,走向春意盎然的山野,走向春水欢腾的河岸。由于达斡尔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荣誉感是较强的,不同“莫昆”(部落)的人碰到一块采集要互相谦让。如果不遵守规矩,会受众人责怪。因此人们共同遵守本族规矩,以团结为重。

鲜嫩的柳蒿芽带回家后,可拌凉菜,也可做汤、菜馅等美味佳肴,亦可晒干贮存,待吃时再用清水泡开,或炖肉,或炒菜,都味道鲜美,食后口有余香。柳蒿芽还有健脾开胃、解毒消暑等功能。所以,当地人给我讲,过去远离家乡出征的士兵,母亲常把晒干的柳篙芽搓碎装进布口袋,让儿子随身携带。他在想念家乡或酷热难当时,冲水喝下,缓解了思乡的感情,心中和身上的燥热也消除了。

达斡尔人尊崇柳蒿芽,姑娘们还把它装在自己精心绣制的荷包里送给情人,做订婚信物;达斡尔族儿童们从学会用筷子,就开始吃柳蒿芽;老人给孩子们讲述柳蒿芽的故事,教唱采柳蒿芽的民歌;孩子们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去野外采柳蒿芽。柳蒿芽在达斡尔人心目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位置,人们对它的感情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日益加深,可谓,柳蒿芽养育了达斡尔人,在达斡尔人心里扎下了根。

【延伸阅读丨延伸莫力达瓦:非遗之乡】

尽管按照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民族人口只有不到14万,但达斡尔族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优秀创造力却早已名扬中外。中国达斡尔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区级名录的有17项,包括本期我们走访的达斡尔族民居营造技术、民间剪纸工艺哈尼卡、昆米勒采食习俗等。而其中,更是有4项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民间舞蹈类的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曲艺类的达斡尔族乌钦(乌春)、杂技与竞技类的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传统音乐类的达斡尔族民歌即扎恩达勒。

也正是基于这些丰富而独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为莫旗赢得了中国“曲棍球之乡”、“舞蹈之乡”的美誉,使得作为中国唯一一个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莫旗,尽管在交通地理概念上距离我们似乎有些偏远,但在历史、文化乃至农业资源方面的影响力方面,既不偏,也不远。说莫旗是中国的“非遗之乡”,可谓名副其实。

【延伸阅读丨莫旗社会扶贫和公益项目信息】

莫旗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0万亩,草场面积为420亩。土壤主要由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构成。低山丘陵、河谷山川连绵起伏,草场、农田交杂,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年产大豆15亿斤以上,是中国大豆产量第一大县。

依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农业资源等,莫旗已经提出了连片开发的扶贫新思路。连片开发项区覆盖阿尔拉镇,涉及9个民族村。建设内容有产业发展项目、农技推广项目建设、民俗旅游开发建设,建设生猪养殖、肉羊养殖、肉牛养殖、民俗旅游开发,农技推广等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计划分三年实施,2012年―2014年。当地政府欢迎有这方面的资助、扶持、投资与合作。

以上4篇报道原发于2012年11月19日,特约记者陈统奎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走访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