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都不懂的说话技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提问

有一句英国谚语是这样说的:“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走就知道了。”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想要真正了解别人,就要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自己一个人想当然地揣测。只有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索,我们才能投其所好,明白对方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然后以这种情感需求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展,进行提问,直到能够以感情打动对方,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动之以情”。

周末,老张一个人出门逛街,想着自己用了两年多的手机电池越来越存不住电,于是就来到一家手机卖场,想看看有什么实惠好用的手机。

一进卖场,一个销售小伙子就迎了上来,热情地给老张介绍各种款式的新产品。老张听着各种各样的参数感觉有点懵,他其实只关心价格和看上去是否顺眼罢了,而且也并非一定要今天就买。于是他晃了一下自己的手机,表示自己的手机其实还能用,就是电池不行了,今天过来就是随便看看。

没想到销售小伙子执着地“开辟”了另一个话题:“您这款手机是三年前的产品了吧?现在早就落伍了,您看这屏幕分辨率,还有样式,现在的很多热门应用您都用不了了吧?您真该换一个新手机了!”

小伙子略显夸张的反应引起了旁边几位买手机的客户的注意,好几个人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盯着老张手里的手机看。老张顿时浑身都不自在了,觉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又不好意思发作,爱理不理地回应了小伙子几句,就准备离开。

这时,旁边的女销售主管示意销售小伙子离开,她自己走过来对老张道歉说:“大叔您别介意,您这个手机其实质量非常好,我爸爸用的也是这款,两年多了质量还好得很,我想给他换新手机都没有机会呢!”

老张觉得这姑娘说话中听多了,于是停下了脚步。这位销售主管接着跟老张聊了起来。

“您这款手机平时使用起来都有哪些问题呢?”

“接打电话倒是没啥问题,就是电池不行,看一会儿新闻,就提示电量不足,一天得充好多回电。”老张回答。

“哦,那确实有些不方便。”销售主管说道,“而且电量不足的话,是不是在使用一些应用时经常被打断?”

“可不是嘛,有时候正看着新闻呢,突然就没电了,烦人得很!”老张忙不迭地附和。

“那您倒不如不给旧手机换电池了,干脆直接加点钱买一部中端配置的新手机,这样各方面的体验都会好很多。您每天不用为手机突然没电生气了,这对身体也是一件好事呢!您觉得我这个建议怎么样?”

老张觉得这姑娘说话很实在,也确实为自己着想了,加上推荐的手机也并不是很贵,于是当即就买了下来。

据科学家研究,百分之八十的人在思维、行动等方面与我们截然不同。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提问时,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人很有可能在诸多方面与我们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有理解他们,提出“动之以情”的问题,才能达到较好的提问效果。

一开始那个销售小伙子,正是因为没有明白这个道理,而错误地把自己放在了老张的对立面,无论是分析手机需求,还是推荐手机型号,都一直站在老张的对立面说话,不惜通过贬低老张手里的手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提问,不会得到任何有助于销售的信息,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而反观女销售主管的询问过程,可以说从一开始的“我爸爸用的也是这款手机”,就成功拉近了与老张的距离,为进一步的沟通打下了基础。接下来的几次提问,也都是站在老张的角度去分析旧手机带来的不便,以及更换新手机的客观与主观需求,最后通过这几次简单的询问,获取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也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的,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动之以情”式的销售对话。

很多时候,在我们向对方提问时,一定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这样既可以避免提问时让对方感到不适和尴尬,又有助于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可以让谈话的气氛变得更加融洽和谐,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