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数字商业进化之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阶段:可读写的互联网

雅虎的成功,最终证明了互联网公司可以具备盈利能力,这向全世界的人指明了一条新经济的发展路径,谁都不想错过这一轮淘金热潮,全世界的人才、全世界的目光、全世界的资本都涌向了互联网这个领域。最终,在资本的推拥下,演化出了1995~2001年互联网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

当时的投资机构和互联网公司都看到了新技术存在的“网络效应”也称“麦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是由以太网的联合发明人兼3Com公司创始人罗伯特·麦特卡夫(Robert Metcalfe)提出的,指网络的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只有先实现用户数的规模增长,才能收割因规模带来的网络红利,这被称作“变大优先”(Increase First)策略。但是,为了实现前期的规模增长,互联网公司必须要忍受亏损,所以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在前期依赖风险投资,而不去关注自身的盈利能力。本来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技术和资本联姻之后,股价开始迅速与商业模式脱离,变成了资本市场上的博弈,泡沫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市场的盲目乐观让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本身没有什么商业模式创新,拿着千篇一律的商业计划书,就能融到大笔资金,希望可以在短时间内“堆肥”,这无异于揠苗助长。更加重要的一点是,网络效应的存在虽然说明了规模的重要性,但也会带来一个自然的结果,那就是,在不同的垂直领域只会留下一家形成自然垄断的格局,甚至有些垂直领域本身的市场潜力连一家公司都支撑不了。

2000年3月,以技术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在达到5048点的最高点之后开始回落。网络经济的泡沫从3月10日开始破裂,当天纳斯达克指数跌了4个百分点,市场恐慌情绪开始蔓延,指数加速下跌,大量科技公司破产倒闭。2000年3月~2002年10月,网络经济泡沫让科技公司蒸发了5万亿美元的财富。数字经济的第一个大周期以一段“非理性繁荣”结束。

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并没有宣告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经济的退场,反而成了互联网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厚厚的积雪之下,更具创新力的种子已经开始萌芽。

维基百科的诞生

2001年1月15日,吉米·威尔士(Jimmy Donal Wales)和拉里·桑格(Larry Sanger)推出了网络百科全书项目——维基百科(Wikipedia),目标是向全人类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服务。维基百科刚上线的时候,没几个人会相信这个项目真的可以达成他们所宣称的目标,因为维基百科从哪儿看都不像是真正的百科全书。

在维基百科之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百科全书是《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或称《不列颠百科全书》,始创于苏格兰爱丁堡,后来版权和商标被美国西尔斯百货公司(Sears)购得。1941年,西尔斯百货将《大英百科全书》的版权赠送给了美国芝加哥大学,1996年1月,版权又被瑞士富豪雅各布·萨弗瑞(Jacob Safra)买下,现在仍然由总部位于芝加哥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运营出版。

近代以来的《大英百科全书》是人类知识无可争议的权威象征,只有那些极其专业的人士才有资格成为《大英百科全书》的词条编辑。这家出版公司拥有数千名各个领域的知识权威,包括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不乏像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赫胥黎这样的灯塔式学术权威。每当要出版一个新版本的时候,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都要雇用上千名专业编辑和数千名外部专业人士,这几千人要连续工作整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让某个版本的《大英百科全书》面世,这还不算那些负责排版和印刷以及销售的人员。拥有一套百科全书被认为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当然,一套百科全书的价格也是相当不菲,购买的家庭经常需要办理分期付款。在英国,《大英百科全书》的权威性“仅次于上帝”。

反观维基百科,从哪个角度看都难以体现出所谓的“权威性”。首先,维基百科只有很小(个位数)的运营团队,且大多数员工没有运营百科全书的经验。其次,维基百科是非营利平台,依托社会捐款生存,也就是说,网站本身没有盈利可能。此外,维基百科制定的编辑规则看起来相当滑稽,它允许任何人创建词条,只要这个词条在平台上不存在。最后,维基百科还允许任何人修改任何人创建的任何词条,这从观感上就比较荒谬了:一个顶尖专家好不容易创建好了一个词条,结果被二傻子给修改了,而这个专家还不能反对,唯一能做的就是再把它给改回来。呜呼,这哪儿还有什么权威可言!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没有任何权威的平台,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但在词条的数量上超过了《大英百科全书》,而且在词条的质量上也做到了不分伯仲。以至于到了2012年,《大英百科全书》不得不宣布停止印刷,改为只提供在线版本。时任总裁乔治·科兹(Jorge Cauz)跟记者说:“《大英百科全书》与维基百科的体量相比,简直微不足道。”目前,维基百科已经成为人类最大的单一知识平台,也是最大的社会化协作平台。人们忽然明白过来,原来不断进化的知识才是真正权威的知识。对于《大英百科全书》而言,词条在被编好的那一刻,就已经过时了。因为从词条编好到正式出版,中间隔着很长的时间(两年左右),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显然是跟不上发展的做法。

维基百科的成功揭示了互联网带给人类的另一种全新的技术红利。通过维基百科,人们忽然发现,原来互联网不但允许我们“读”,还允许我们“写”。过去的雅虎和谷歌虽然都很成功,但它们只是利用了互联网“可读”这一特性,所以仅仅是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而一旦互联网允许我们写的时候,那么所有草根用户的创作热情就被瞬间激发出来了。一夜之间,全体网民都有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分享到网络空间,如果你愿意,那么借助互联网,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瞬间看到你的想法和创意,这对人类分享天性的激励是空前的。

数字化风暴

维基百科之后,方便用户分享文字的博客开始出现,引发了一轮博客狂潮。再之后又有了微博,直到现在仍风行不衰。除了分享文字,用户还想分享图片,所以各类图片分享网站开始提供服务并迅猛发展。除了分享图片,还要分享音频,各类播客平台遍地开花。除了分享音频,还想分享视频,视频分享网站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总之,所有的内容产业都被数字化了!

过去,我们认为报纸是新闻的化身,提到报纸就会想到新闻。现在,我们已经很少买报纸或看报纸了,但却消费了更多的新闻。以至于有些报纸在报道新闻的时候都是这么开头的——“据网友爆料……”。过去,我们认为广播是音频的化身。现在,我们很少收听广播了,但却消费了更多的音频。过去,我们只有通过电视才能观看电视连续剧。现在,我们很少看电视,但却消费了更多的“电视连续剧”。只有不看电视的时候,电视连续剧才真正“连续”了。网络时代的人们观看电视,简直是被“双规”——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看电视。所以,以后就没有“电视连续剧”这个词了,只有“连续剧”,并且真正能够做到“连续”。每个元旦都会传来大量报刊宣布停刊的消息,昔日的传媒巨擘纷纷跌落数字化洪流。

早在2005年,著名导演陈凯歌曾经拍摄过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大片——《无极》,结果上映之后被网友们评价为“无聊至极”,很多网友吐槽《无极》的情节设计存在很多问题。有个不知名的自由职业者胡戈重新剪辑了电影《无极》的片段,再配上各种搞笑的对白,然后在网络上发布了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部只有20分钟的恶搞短片掀起了一场网络海啸,下载量远远高过了电影《无极》本身。甚至有人说,《无极》的很大一部分票房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贡献的,因为网友们看完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不免就会疑问:这《无极》到底“烂”成什么样?不如买张票看看得了。这样的恶搞做法当然是不值得提倡的,并且是需要抵制的,但这个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互联网发展到可读写阶段之后,内容产业的变化之巨。过去我们认为只有精英才能做出精品,只有大导演才能拍出大片,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每每都在感叹:高手在民间!

数字孪生

内容数字化并非互联网的终点,甚至只能算是个小小的开端。因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VR/AR)技术已经走来,再结合3D打印技术,数字化风暴很快就会跃出内容产业的边界,深入到被认为是铜墙铁壁的传统制造业。我曾先后三次参观欧特克公司(Autodesk)在旧金山的展厅。这家成立于1982年的软件公司推出了风靡全球150多个国家的工业设计软件——AutoCAD,服务超过400万家从事工业设计的客户。近年来,欧特克积极引领自己的软件能力与数字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结合,为客户提供卓越的数字设计体验。

在参观欧特克展厅的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电影《阿凡达》的拍摄和增强现实沙盒,这意味着数字技术正在混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电影《阿凡达》在拍摄过程中,布景和演员表演与传统的电影拍摄没有区别。不同之处在于,现实世界中的表演会通过演员身上佩戴的各种传感器同步到虚拟场景当中,相当于在虚拟场景中塑造了与现实世界同步动作的替身,这种替身也暗合了阿凡达(Avatar)本来的含义,就是“虚拟化身”。

增强现实沙盒是另外一种情况,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的呈现,沙子就只是一堆盛放在盒子中的沙子而已。但通过引入数字技术,这些沙子则被予以“数字着色”,从而形成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实时交互,让原本没有意义的沙子具备了全新的信息价值,也让信息给了沙子以生命。

由这两项技术出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在消弭边界的现实与虚拟之平行宇宙,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现实正在虚拟化,虚拟正在现实化,但前提是,虚拟和现实同时数字化。

据预测,2020年全世界将有210亿个传感器和终端接入网络,这将使得数字孪生成为可能。未来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将同步具备一套或多套数字孪生体,通过传感器来理解状态,并对变化做出响应,改进操作,产生新的价值。

数字孪生体的存在将会迫使现实世界中的物理系统不得不向虚拟世界交出部分或者全部的行为决策权,从而辅助人类进行更为精准的计算。完全的“理性人”将真正成为可能,他们具备人类的情感,但又不受制于情感的非理性因素,变得十分精于计算。

在生活中,我们将逐步构建起一种全新的“会话系统”,是融合虚拟和现实两大体系之后的全新通用语言,既有人类语言的灵活性,又具备机器语言的精准。这将会是人类全新的生活体验。

在商业上,数字孪生体的存在会让“事件驱动”越来越普遍,商业实践人士会放弃对市场需求的深度理解,转而寻求对事件或态势的实时响应,交易是对一系列“商业时刻”的把握和实时响应,而非营销引导的结果。“营销”这个词当中的“营”可能会失去意义,业务系统的根本是对事件响应的支持。

如果说枪炮的诞生让奴隶和贵族平等对峙,印刷术的出现让各阶层实现信息平权,邮差让知识模糊了茅屋和宫殿,那么数字孪生体则创建了一个可以囊括一切力量和权力的替身,将万物置于二元共生的平行宇宙之中。

总之,在这个阶段,互联网重塑了商业的表达方式,数字化表达已经模糊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