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考虑研究目的与被试的特点。
(一)观察法
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是在自然情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幼儿的行为与言语,以了解幼儿心理与行为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在幼儿心理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幼儿的言语能力有限,但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外显性。因此通过观察他们的外部行为和言语,可以了解其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许多儿童心理研究采用观察法,如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顺序》、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等。
对幼儿进行观察时应注意:①幼儿心理活动不稳定,行为表现常带有偶然性,因此要进行多次反复的观察,避免在幼儿行为评定中的主观性;②尽量让幼儿处在自然状态,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对象;③记录要准确、详细,研究者不仅要记录幼儿行为本身,而且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和环境条件。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幼儿的言行反应真实自然,研究者获取的资料比较真实,生态学效度较高。其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到观察者的能力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另外,观察只能被动记录幼儿的言行,不能进行主动选择或控制的研究。因此,观察法得出的结果一般只能说明“是什么”,而难以解释“为什么”。
(二)调查法
调查法(investigation method)是以提问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间接考察,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或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直接对幼儿进行调查,也可以对熟悉幼儿的人(如父母、幼儿园教师等)进行调查。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法和口头调查法。
书面调查法就是通常所讲的问卷法,是通过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有关性别、年龄、爱好、态度、行为等)构成调查表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问卷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幼儿直接回答的问卷;另一种是通过父母和教师等对幼儿进行资料收集的问卷。口头调查法即访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与幼儿或熟悉幼儿的人(如父母、幼儿园教师等)交谈,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在与幼儿的谈话过程中应注意:研究者事前要熟悉幼儿,并与其建立亲密关系,谈话应在愉快、信任的气氛中进行,使幼儿乐意回答自己的问题;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易于幼儿理解和回答,数量不宜太多,以免引起幼儿疲劳和厌烦;谈话内容应及时记录,也可使用录音或摄像设备,便于以后的资料整理与核实。
问卷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分析。其缺点是问卷的编制比较困难,因为必须考虑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另外,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如社会期望效应、回收率等)的干扰。访谈法的优点是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不同文化程度的研究对象,而且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其缺点是访谈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访谈者自身素质、访谈对象特点等因素的限制。与问卷法相比,访谈法费事费力,且所得资料不易量化。
(三)测验法
测验法(examination method)是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测验法既可用于测量幼儿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
根据测验目的,可将测验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等。目前,国内已有一系列测验量表。智力测验包括:中国比纳测验(第三次修订版)、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版和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中国城市修订版)、卡特尔图形推理测验和画人测验等。特殊能力测验分为行政能力倾向性测验、婴儿动作发展测验(如格塞尔发展量表、丹佛发展筛选量表)、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等。人格测验有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等。另外还有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测验,如SCL—90。
用标准化的量表来对幼儿心理进行测量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研究目的和幼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量表;②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指导语和程序进行测验;③严格按照测验手册进行记分、处理和解释结果。另外,针对幼儿的测验,还应考虑测验要与教育相结合。心理测验的目的是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但不能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实验法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来研究这些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实验结论可以由不同的实验者进行验证。
应理解几个重要概念:被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即控制组)。被试即被研究者的简称,也就是研究对象。与被试相对应的是主试(experimenter)——研究者,即作研究的人。如我们要研究“3~5岁幼儿情绪的发展”,那么3~5岁的幼儿是被试,我们就是主试。所谓变量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如性别、年龄、教学内容、能力等,这些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故称为变量。自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通常是刺激变量,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实验需要在控制的情境下进行,其目的在于排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laboratory experiment)是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对幼儿进行实验研究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都应该与教育的原则相适应,有助于幼儿身心发展。任何研究不得以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代价。②幼儿实验室(一般称为“儿童活动观察室”)的布置,应尽量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保持一致,使幼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自然。③实验进行中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尽量使之保持良好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知识拓展
儿童观的演变
(一)中世纪西方的儿童观
中世纪,儿童被视作“小大人”,被看作一个发育完成了的微型成人,这种观点在当时的艺术、日常生活中都有反映。中世纪的绘画中所描绘的儿童在着装、表情等方面都如同成年人。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观,开始更多地关注儿童,强调儿童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使儿童开始从成人权威主义的压抑之下解放出来。其中杰出的代表是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他不仅呼吁人们尊重儿童、了解儿童,而且还为儿童编写了《世界图解》一书,该书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给儿童讲述科学知识。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儿童观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强调的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们更多地关注儿童,更多地以一种自由的、平等的思想教育孩子。其中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J·J·Roussell)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四)近代西方的儿童观
近代西方的教育家在关注儿童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教育,由此提出“心理学化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规律作为依据。代表有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福禄贝尔(F·Froebel)等。英国自然学家──达尔文(C·Darwin),他的进化论思想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
(五)现代化的儿童观
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儿童保护与儿童福利的重视与提倡,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的发表,心理学家研究的深入,现代化的儿童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单纯的尊重儿童、了解儿童上,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儿童。
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思考与实训
一、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二)单项选择题
1.个性心理主要包括( )。
A.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 B.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C.意志过程和个性倾向性 D.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 )。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兴趣
(三)多项选择题
1.心理过程包括( )。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倾向性
2.对幼儿进行观察应遵守一定的标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幼儿心理活动不稳定,行为表现常带有偶然性,因此要进行多次反复的观察,避免在幼儿行为评定中的主观性
B.尽量让幼儿处在自然状态,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对象
C.记录要准确、详细,研究者不仅要记录幼儿行为本身,而且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和环境条件
D.观察幼儿就是随便看看
3.按照测验目的划分的测验种类为( )。
A.智力测验 B.特殊能力测验 C.标准测验 D.人格测验
4.调查法可分为( )。
A.书面调查法 B.访谈法 C.口头调查法 D.实验法
5.实验法可分为( )。
A.实验室实验 B.现场实验 C.口头调查法 D.书面调查法
二、案例分析
“游戏对幼儿情绪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只研究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影响,因此就要控制一些无关变量,如儿童的年龄、儿童的家庭背景等。我们可以用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来控制这些无关变量,即在实验前使两个组在被试方面(如人数、年龄、家庭背景等)大致相同,控制实验条件大致相同,然后对实验组施加自变量(如为期两周的游戏活动)的影响,对照组则不施加任何影响(如两周内不进行任何游戏活动)。接着(如两周后)考察并比较这两个组的反应是否不同(如幼儿的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以确定自变量(如游戏)对因变量(如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的影响。
问:本实验研究的自变量、因变量、被试分别是什么?实验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