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承天之门
从1644年到2014年,整整三百七十年了,李自成进入紫禁城的威风,依旧被人津津乐道。就在前不久,我还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说:李自成进入紫禁城时射在承天门(即天安门)上的那一箭,至今让人血脉偾张。
那一天是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三月十八,谷雨刚过,北京突然下起了雨夹雪,开始只是稀薄的雨雾,后来越来越浓,变成寒凝的雪粒。清冷的雨丝雪粒被寒风裹挟着,抽打着人们的脸庞,让人睁不开眼。唯有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站在雪中,望得出了神,脸上露出喜色——老天爷给力,刚好验证了他此前的占卜:“十八大雨,十九辰时城破。”[3]
自清晨开始,城外响了一夜的炮声就零落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战靴在松软的雪泥中踏过的声响。苍茫的天地之间,这座孤悬的城池果然被攻破了。根据《国榷》的记载,东直门城门破时,城墙上的大明守军如秋风落叶一般纷纷坠落。负责把守东直门的河南道御史王章战死了,把守安定门的兵部尚书王家彦跳城自杀,摔断了双腿,却还剩了一口气,被手下救下,藏匿在市民家里。他没死心,或者说他早已死了心,又趁人不备,悄悄解下腰带,自尽而亡。[4]
第二天辰时,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缥衣,骑着乌驳马,一副英雄气概,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自德胜门入城,穿过大明门,一路杀到紫禁城前。仰头,“承天之门”四字赫然在目。李自成踌躇满志,扭头对丞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尚书宋企郊等人说:“我射它一箭,如能射中四字中间,必为天下一主。”他从牛皮箭筒中拔出一箭,“砰”的一声射出。细雨横斜中,那支蓄满势能的箭矢在克服了风的阻力之后,疾速奔向那块门匾,虽射中门匾,却不够精准,射在“天”字的下半部,最多八点五环。李自成眉头微蹙,牛金星宽慰道:“中其中,当中分天下。”[5]李自成淡然一笑,没有在意,纵马率先冲入紫禁城。
马蹄在紫禁城内留下空旷的回声。偌大的紫禁城,死的死,逃的逃。崇祯皇帝在前一天下了第六道罪己诏,就回到乾清宫,在这座地动山摇的城池里,呆呆地坐定。残酷的战事,已不在遥远的陕北高原,不在黄河边的洛阳,而就在他的身边。喊杀声在这座城市里此起彼伏,断肢充塞着街巷,无数的伤口在同时流着血。空气中晃动着死亡的气息,像一条绞索,勒得他透不过气来。他让周皇后、袁贵妃侍奉着,斟了一杯酒。酒液滑过一道晶莹的弧线,珠圆玉润,准确地落在他的酒杯里。伴随着李自成军队的马蹄声,他看到案上的酒杯都在轻微地颤抖。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没有了昔日的歌舞酒筵,这酒,格外的苦涩。他一边饮,一边嘟囔:“苦我满城百姓。”话音落时,两行泪水,已挂在他的脸颊上。
周皇后的胸中一定贮满了数不尽的伤感,她默然回到坤宁宫,崇祯跟随进来的时候,她已悬梁自尽了。崇祯没有丝毫惋惜的意思,只说了句:“死得好!”他猛然想起了已经到了出嫁年龄的长平公主,立即把她召到身前,说声“尔何生我家”,然后左袖掩面,右手抽剑,向长平公主砍去。长平公主用胳膊一挡,一声脆响之后,半截玉臂飞向宫殿的一角。崇祯没有罢手,又提着那柄剑,面色狰狞地跑到昭仁殿(这座宫殿的故事,我还将在后文中详细讲述),一剑捅死了六岁的女儿昭仁公主,又舞着那柄剑,砍死无数嫔妃宫娥,然后,像完成了一件重大的心愿,别无所憾,一个人抛下宫殿,披发跣足,拖着一路的血光,逃到煤山上,投缳自尽。那一刻,才是真正的解脱。
出身草根的李自成或许很想跟出身龙种的天子照个面,这样的英雄事,连项羽都未曾做到。当年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潼关被洪承畴、孙传庭打得落花流水,只剩下十八骑逃向商洛山中,苟延残喘之际,支撑他的,或许就是这样的痴心妄想。他没有想到崇祯不给他机会。他命令部下满紫禁城寻找,也没有找到他的尸体。他的龙体,此刻正在煤山顶上的瑟瑟寒风中飘来荡去。
当年我写小说《血朝廷》,开头就写到崇祯的死。很多年中,我都陷入对这场悲剧的深度迷恋中,以至于这部描写清亡的小说,也要以明亡作为开篇。做皇帝,是天下豪杰梦寐以求的事,然而皇帝却是天下第一高危职业,尤其偏逢末世,皇室成员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从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北宋徽钦二帝,明亡时的崇祯、弘光,到法王路易十六、安托瓦内特王后,概莫能外。新的王朝需要以旧王朝的血来奠基,王朝鼎革之际,不同人的命运纠结其中,犹如相反的抛物线,虽有交集,却最终南辕北辙。这样的大开大合,最能窥见幽暗的人性。
长平公主醒来的时候,宫殿外依旧响着萧萧的风雪声。就在她昏迷的这段时间里,她父亲的王朝已经落幕,新时代的帷幕即将拉开,尽管新时代的样貌,此时还被裹挟在这场凄迷的风雪中,面目不清。恍惚中,她看见了闯王,走到她面前,说,这崇祯太残忍了,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放过。又说,快把她扶到宫中,好生照料。
太子朱慈烺本来已经逃出宫殿,当他逃到自己的外公、崇祯皇帝的老岳父周奎的家门口时,周奎还在睡梦中,他被一阵急促的叩门声惊醒,披衣而起,当他确定门口是自己的外孙、崇祯皇帝的儿子朱慈烺时,决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给他打开房门。太子拍了一阵,就失望地消失在街巷中,不巧被宦官们认出,作为一份厚礼,呈送给了李自成。
李自成看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问,明朝为何丢了天下?太子答,因为误用了奸臣周延儒。太子问李自成,为何不杀他。李自成答,你没有罪,我为什么要妄杀?太子说:“如是,当听我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皇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戮我百姓。”[6]
这段简短的问答之后,李自成下令,把太子交给刘宗敏看管,根据张岱的记载,李自成败走京城后,太子跑掉了,在民间隐匿几个月后,又去投奔周奎,被周奎再一次检举揭发,捆绑起来,交给了大清王朝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叫多人来认,都说不是太子朱慈烺,后来发到刑部,被活活整死了。
但朱慈烺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讲完,他的身影始终如明惠帝朱允炆那样扑朔迷离,在顺治、康熙时代,还有一个号称太子朱慈烺的人掀起一波反清的风浪,却也都是传闻,为那段岁月平添了些许不平静的片断。
几天后,李自成又下令购买一具柳木棺材,将崇祯的遗体抬到东华门外入殓,百姓经过,无不掩面而泣。李自成下令,以皇家的规格,把崇祯安葬在昌平天寿山脚下的明朝诸陵中,因为来不及再建新陵,于是把田贵妃的陵寝扒开一个洞,把崇祯棺材塞进去。史书记载,“是时,天地昏惨,大风扬沙如震号,日色黯淡无光。”[7]因为是明思宗的陵墓,因此命名思陵,成为十三陵中的最后一座,至今犹在。
那天,在会见行将结束的时候,朱慈烺对李自成说:“文武百官最无义,明日必至朝贺。”[8]最后,他又补充了一句话,像遗言,又像忠告。
他从牙缝里挤出的最后一句话是:
“替我杀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