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无畏舰的制造和影响
无畏舰(Dreadnought)这名称是指20世纪初期名噪一时的全重炮战舰。当时欧洲各国海军的战斗舰处于稳定状态。战舰的排水量约为17 000吨,舰上有2个炮塔,各有2门300毫米口径的重炮。此外,还有40门各种较小的炮,大的有230毫米口径,小的是发射3磅(1.36公斤)弹丸的速射炮。舰的两舷和炮塔有300毫米厚的装甲防护。舰上装有2台三膨胀式蒸汽机推进装置,航速为18~19节。
1903年,著名意大利舰艇设计师维托里奥•库尼伯蒂(Vittorio Cuniberti)在当年出版的介绍各国海军情况的《简式战斗舰年鉴》(Jane's Fighting Ships)上发表了《英国海军理想的战斗舰》一文。他建议的17 000吨排水量的战斗舰装有12门300毫米口径的重炮,装甲厚300毫米,航速为24节。这种战斗舰在长距离作战时可向敌舰发射大量重磅炮弹。那时战斗舰的作战距离为2 750米左右。当时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官约翰•费希尔(John Fisher)上将已进行一些长距离作战试验,把有效作战距离延长到5 500米。他还发现如把作战距离再延伸到7 300米,击中目标的概率也不小。在这样远的作战距离,要达到准确的炮火射击的方法是用同一口径的火炮齐射。这样可以统一修正炮的仰角。否则,不同口径的炮齐射,则炮弹落水处的水花是由哪一个口径火炮发射的炮弹产生的就分不清楚了。因此费希尔和库尼伯蒂的观点相同。
1904年,费希尔被任命为英国海军大臣(First Sea Lord)。他认为,英国海军要保持优势必须抢先建造新型战斗舰。于是,无畏舰于1905年10月2日在朴次茅斯海军船厂开工,1906年2月10日下水,10月3日试航,12月服役(见图2-12)。它有10门300毫米口径的重炮,装在5个旋转炮塔内。重炮可向首尾发射,有8门重炮可同时向一舷的目标齐射。此外还有27门12磅(5.4公斤)的速射炮和5只18英寸(457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舰上定员729人。该舰装甲厚305毫米,排水量为17 527吨,采用20 800千瓦功率的汽轮机动力装置,航速为21节。该舰的桅、烟囱和桥楼的安排原则是对炮火射击的干扰最小。
图2-12 英国的无畏舰
无畏舰问世后,德国、法国等国立即修正造舰计划,要造更新更强有力的战斗舰与无畏舰抗衡。这就兴起了一轮以重炮战斗舰为中心的海军军备竞赛。直到1898年,欧洲的海军强国是法国和俄罗斯,意大利在地中海也有相当的力量。此外,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和远东的日本则是新兴的海军强国。这一年德国通过一项海军法令,宣布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它以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很快也成了海军强国。
1909年,美国战斗舰密歇根(Michigan)号(见图2-13)和南卡罗米纳(South Carolina)号服役。两舰在首尾两端的主炮塔上面再加装一个主炮塔。上下炮塔相互错开,不仅不影响炮弹输送和重炮射击效率,而且可以减少船的长度。这种重叠炮塔的布置确实是战斗舰设计的一大创新。此后,这种设计迅速被各国海军竞相采用。1913年,德国开始建造巴登(Baden)级战斗舰,排水量为28 000吨,推进主机功率为39 540千瓦(见图2-14)。
面临威胁,英国海军于1912—1915年间建造了由著名造舰师菲利普•沃茨(Philip Watts)设计的伊丽莎白王后(Queen Elizabeth)级战斗舰5艘(见图2-15)。舰上有8门381毫米口径的重炮,都装在前后端重叠的炮塔内,射程为21公里,炮弹重860公斤。伊丽莎白王后级战斗舰每分钟可发射2发炮弹(见图2-16)。该舰的推进主机功率为56 000千瓦,航速为25节,以重燃油作为燃料。该级战舰以其姿态雄伟和战斗力强大成为近代战斗舰的范例。
图2-13 美国战斗舰Michigan号
图2-14 德国巴登级战斗舰
图2-15 英国伊丽莎白王后级战斗舰
图2-16 重炮弹和手装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