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的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

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幼儿在3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尽早教孩子语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语言既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我们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因此,如果孩子不及早掌握语言,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能力。而若能使孩子在6岁以前掌握准确的语言,那么这个孩子的发展就一定会很快,而且其速度是其他孩子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

许多父母千方百计地注重孩子的身体发育,可是当我提出采取措施发展孩子的头脑时,他们却感到惊异,认为不可行。其实做父母的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婴儿从小就对人的声音和物品的响声非常敏感。这表明,早期开始教孩子语言是可行的。那么早到什么时候呢?我主张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灌输词汇,在孩子刚会辩别事物时就教他说话。

儿子15天大时,我们在儿子的眼前伸出手指头,儿子看到后就要捉它。刚开始时由于看不准,所以总是捉不到。最后终于捉到了,儿子非常高兴,把手指放到嘴里吃起来。这时我就用和缓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给他听。

就这样,在儿子刚刚有了辨别能力时,我们就拿很多东西给他看,同时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东西的名称。没多久,儿子就能清楚地发出这些东西名称的音来了。

孩子学习语言离不开说,同样也离不开听,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听的环境,提供说的机会。父母应该尽早与孩子交谈,因为6周大的婴儿就会对谈话的声音有所反应。这一阶段,如果照顾婴儿的人不爱说话,不去理会孩子或者和其他大人说话,那么这个孩子说话的时间就减少了。孩子也并非与大人说话他才说话,有很多时候他都会“自言自语”。父母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尽量跟他交流,让他的听力更上一层楼。

只要儿子醒着,我们或者跟他说话,或者轻声给他唱歌。当他眼光停留在床上吊着的彩色纸花上时,我会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红纸花、黄纸花……”如果我在做事,我也会用亲切的语调对他说话,告诉他我正在干什么。

我想,只要是做过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听到孩子开口说第一句话时,一定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喜悦。然而,据我所知,许多父母在这种激动之后并未对此做一番谨慎的思考。

孩子能开口说话,这证明孩子真正的学习已经开始,这时,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便是最重要的事。

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时发音一定不会完全准确,那么,教孩子纯粹的发音就是这一阶段的头等大事。否则,孩子习惯于不准确或含糊不清的发音之后再想予以纠正就很难了。

在生活当中有许多成年人仍旧说着不标准的词汇或发音不准确,这都是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正确培养的结果。

应该注意的是,父母的语言要准确、清楚、缓慢,要科学地重复和再现。一旦孩子有所表示,比如微笑、踢脚或摇手,父母应该马上给予鼓励,及时回应。孩子一旦开口叫出“爸爸”、“妈妈”,父母就应该乘胜追击,让孩子保持说话的热情,全力鼓励孩子说话,为孩子制造说话的环境和材料。可以引导孩子念儿歌、讲故事。到了孩子能说双音词和短语时,父母要尽量说简短的句子,让孩子去理解体会。

在教儿子语言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十分有用的方法,我现在将之归纳在下面奉献给诸位:

1.发纯正的语音

从儿子发出第一个“f”“a”开始,我就不厌其烦地教他“fa-fa-fa”、“ma-ma-ma”等等。当儿子发出一个声音,比如“ka-ka-ka”,我立即回应,跟着他“ka-ka-ka”。而当我教儿子发“ma-ma-ma”时,如果儿子回应了,尽管不是很清晰,我仍给予充分的鼓励。不过使用这个方法必须听清楚孩子的发音。比如孩子发“mo-mo-mo”,你却听成了“ma”并加以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会出现发音上的混乱。

我与儿子玩这种游戏,总是在他睡醒后一小时进行。因为这时候他情绪最好,效果也更好,所以要注意选择时机。同时发音时要跟孩子充分交流,我和他母亲发音时,都让孩子看着我们的脸,当然最好是能够看到嘴的动作。

教孩子发出纯正的音一定要简洁明快,千万不要嗦嗦。比如教孩子发一个音“a”,直接教就行了,完全没必要说上一大段话,那样孩子听不清楚,就容易读错。

2.从身边的实物开始

我们都有这种经验,学习外国语,不多记单词是不行的。但是想要多记,却往往劳而无功,很快就忘了。有一个时期,为了以后教儿子,我下决心要学好英语,就把韦伯斯特的袖珍小词典揣在怀里从头背下去,但是随记随忘,并没有多大效果。以后,我在学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个道理:要多记单词,还是应当多读有趣的书,在阅读中记住书中的单词。同样道理,为了丰富孩子的词汇,只是填鸭式地硬灌,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有害。

教儿子说话,确实是很难的,如果不很好地下点功夫就教不好。我通过与儿子谈论有关饭桌上的器具、室内的摆设、院子里的花、虫等,巧妙地教他新单词的发音和词义。

在儿子稍大一点以后,我和他母亲就抱着他教他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的各个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及其各部分等所有能引起儿子注意的实物名称。总之看到什么就教什么,也教他动词和形容词等,使他的词汇渐渐丰富起来。

几乎每天晚饭后我们都要带儿子出去散步。从家里到村口的教堂,一路上我看到什么讲什么,有意识地叫儿子注意:高高的树,矮矮的草丛,飞动的鸟儿,粗粗的木栅栏,路灯,楼房,马车,各种花草,各种人,还有忙碌的小蚂蚁……儿子被逗引得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一出门就指这儿看那儿,咿呀不休,说话也进步快多了。

当然,在实行这一教育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开始时,教一些孩子容易发的音和一些非常简单的话,只要每天坚持练习,持之以恒,就必有所获。

3.靠讲故事来增强与世界的亲和力

当儿子稍微能听懂话时,我和他母亲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在我们看来,对于幼儿,没有比对他讲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于他是全然陌生的,所以应该尽早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越早越好。为了培养儿子对这个世界的亲和力,最好的做法当然就是讲故事。讲故事还可以锻炼儿子的记忆力、启发想像、扩展知识。传授知识,死死板板地教,儿子不易记住。用讲故事的形式教,儿子就喜欢听,并且容易记住。所以,教育孩子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除了给儿子讲故事,我还选择好书,清晰而缓慢地读给孩子听。我在这方面给诸位的建议是,给孩子读《圣经》。《圣经》是举世无双的,大家都公认,像这样的名著实在罕见,所以把它读给孩子听是最好不过的了。由父母清晰地读给孩子听,这是教孩子学好语言的最佳方法。此外,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

还有,讲故事不能只让孩子被动地听,应该要他复述。如果不让孩子重复,就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在儿子还不会说话时,他母亲就给他讲希腊、罗马、北欧各国的神话和传说。等他会说话以后,母子两人就表演这些神话。我们向儿子讲述圣经故事时,有的还用戏剧的形式演出。

这样不断地进行生动的教育,终于有了成果。儿子到五六岁时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3万多个词汇,这即便对于一个15岁左右的孩子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4.尽量丰富词汇

教孩子语言的最重要之点就是尽快丰富孩子的词汇,让他们懂得道理。儿子的词汇训练一直受到我们重视。凡是他还不认识的事物,我们都要求女佣不用“这个、那个”的说法,只有对儿子已经记熟了的事物,才教他用代词称呼。另外,在给儿子讲道理时,总会遇到一些他不懂的词汇。这时,我们都是随时给他解释,决不稀里糊涂地绕过去。

当然,儿子这么小,那些难的词汇解释了他也听不懂。然而这一行为的意义并不是让他立刻就记住或听懂,而是用解释生词的行为本身,教给儿子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果大人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遇到难点就绕过去,孩子就会养成“不求甚解”的坏习惯。

德国有许多通俗易懂的童谣,我们当然不会置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于不顾。我们从儿子小时就教给他这些童谣,并且让他记住了它们。因为这些童谣的语调好听易记,所以大大有利于丰富儿子的词汇。不仅如此,儿子的智力也在阅读这些童谣的过程中很快地发展起来。儿子不到4岁就开始读书,这些书主要是以歌词形式写成的。

5.反对教孩子不完整的话和方言

我反对教给孩子不完整的话和方言,比如教孩子“咂咂”(乳房)、“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这些语言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害无益,这一点要特别引起父母们的注意。诚然,孩子学不完整的话和方言会更容易一些,因此许多父母也就认为孩子的语言从这些半截子话学起并无大碍,但是我经过实验发现,孩子在两岁左右时,如能缓慢、清晰地教他说正式的语言,一般来说孩子都可以发出音来。

如果儿子本来可以学会的东西,我都故意不教给他,这在教育上就是极其愚蠢的了。正如雷马克所说的那样,一个东西如果不使用,就难以评价它的作用,同样,如果不教给孩子他们本来能够学会的东西,那么,他们的那种潜在能力就得不到发展。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事实上,对幼儿来说,单会说“汪”或“丫”等词汇虽然相对要容易一些,但这也同样会给他们造成负担。对于孩子的语言学习来说,完整规范的语言是他们迟早要学的语言,而那些半截子语言却是他们不久就要抛弃的。让孩子学两套语言,势必给孩子造成双重负担。世上确实再没有比这更不经济的事了。孩子本来可以用那些白白浪费掉的精力去学习一些其他知识的,但他们在这种错误的教育下,只得付出如此宝贵的光阴。因此,做父母的,绝不应当教给孩子一些不完整的话,以免浪费时间。

也许有人说,教给孩子说这种话非常有趣,但你们是否想过让孩子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是否值得?教给孩子不规范的语言的害处还不止于此。社会上有许多孩子,甚至到了十四五岁(甚至已长大成人),有的话还发音不清楚,这就是父母教育不当的结果。在今天的学校里,教员为纠正学生的这些发音毛病所付出的消极劳动,往往比他们用于积极劳动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实在可悲。不用请教心理学家,就连任何一个普通人都知道,教师用在纠正学生已经养成的毛病上所花的时间比起教他们新的知识所花的时间要多。

但是,社会上竟有这样的父母,他们以孩子发出的错音、说出的错话为乐。他们不仅不去帮助孩子纠正,反而将错就错,随声附合,这是大错而特错的。因为这样将使孩子永远无法发觉自己的毛病,以致习惯成自然,难以纠正。

能正确运用语言意味着能正确地思考。如果让孩子从小就使用似是而非的语言,那么孩子的大脑就难以训练好。

我从儿子出生时起,就尽可能地对他说准确而漂亮的德语。在向他灌输语言时,我认为俗语也很重要。因为有的意思,不用俗语就不能表达得很完美。我们的思想在发展着,新观念也在不断地产生着,表现这些新观念的俗语也必然增加,所以排斥俗语就会落后于时代。

然而,我绝对不教给儿子不完整的话。这种完整的语言教育从一开始就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儿子还不到一岁时,有位朋友对他说:“卡尔,我想看看你的汪汪。”他纠正说:“这不是汪汪,是狗。”这位朋友对此大为惊讶。

另外,我不仅对妻子,对女仆和男仆都严禁他们说方言和土话。因为儿子与仆人们的接触非常频繁,易受他们的影响。我只许儿子记标准德语,因为只要能记住标准读法,就可以让儿子不费力气地读懂书上写的东西。

方言和土语在读音上与标准德语差别甚大,在语法上也不够规范、标准。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小孩子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从而给学习标准的语言带来一定的障碍,这种障碍的跨越是需要时间的,而一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有些人一辈子也实现不了这种转变。我家里有一个老仆人,忠心耿耿地为我服务了几十年,我对他也非常尊重与信赖。也许是年龄偏大,他经常满口土语。儿子出生以后,我多次要求他讲标准德语,但他说了一辈子的土语,乍改为说标准德语就说不好,总是说得不伦不类,比他说土语还糟糕。当时儿子正处在学习语言的节骨眼上,我虽然不情愿,但不得已只好忍痛将这位老仆劝退回家。每次想起他我都很难过,但是看到儿子在语言方面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我又觉得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

6.用明确的词汇来“武装”清晰的小头脑

在语言教育中,我非常强调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学到标准的语言。为此,我总是反复清晰地发音给儿子听,耐心地教他标准德语。只要儿子发音准确,我就摸着他的脑袋表扬道:“说得好,说得好。”当儿子发音不标准时,我就对妻子说:“你看,你儿子不会说什么什么……”于是妻子就回答说:“是吗?我儿子连那样的话都不会说?”这样一来,尽管儿子还很小,也被激起了拼命学标准语音的劲头。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执著坚持,儿子从小发音就非常准确。

在词汇学习上,我的信条是:要想有清楚的头脑,首先必须有明确的词汇。为此,我不只是让儿子停留在孩子式的表现方法上,而是教他逐步了解和使用复杂的措词,并且力求措词生动准确,决不使用暧昧的措词。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家人一定要相互配合,不要一个在严格要求,一个却纵容孩子。为此,我和妻子默契配合,而且以身作则,在平时坚持力求发音标准,语言规范,精选恰当的词汇。

在教儿子语言时,语法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孩子来说,更没有多大必要。因此,在儿子8岁前我并未专门教过他语法,而是通过听和说来教。

孩子其实都喜欢说话,从小时起,他们就常常一个人把学到的单词反复地说着玩。我就利用孩子的这种倾向,把儿子能理解的有趣的故事,用精选的词句组成短文,让儿子记住。他不仅能很快地记住,并总是高兴地复述着。以后,我把这些短文翻译成各种外国语让他说,他也能很快记住。根据我的经验,在人的一生中,一至五岁可能是最有语言才能的时期,父母千万别让这种才能白白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