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 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和一般性原则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基本假设,是指所有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都必须遵循的先决条件,是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之前,对会计核算的已经明确或不明确的不确定情况所作的限定或姑且认定。
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是指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这一基本前提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意义在于: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相关。
例如:甲方要从乙方购买一批大米,甲方是买方,乙方是卖方。按照会计主体的要求,会计人员应站在本企业的立场上处理业务,即甲方的会计应作商品购进的账务处理,而乙方的会计应作商品销售的账务处理。
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由自然人所创办的独资和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这类企业的财产和债务在法律上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和债务,但在会计核算上必须将其作为会计主体,以便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其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及其他实体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再如,企业集团由若干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各个企业既是独立的会计主体,也是法律主体,但为了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还应编制该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但通常不是一个独立法人。
【小思考】
会计主体与法人主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因破产、清算、解散等而不复存在。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例如,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应按购建时的历史成本入账,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提取折旧的形式,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期转作费用等,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便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编制会计报表。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是: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贯彻落实权责发生制、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相关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及谨慎性原则奠定了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期间可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即会计年度与公历年度相同,从1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为止。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四)货币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会计报表时必须换算为人民币。
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没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也称真实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是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也称有用性原则,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3. 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这里的可比,是指不同的企业,尤其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该原则要求不同的企业都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核算方法与程序进行,以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企业间的比较。
4. 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它主要指同一会计主体前后各期的会计政策应当保持稳定,不得随意变更。
5. 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6. 清晰性原则
清晰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具体地说,就是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都应当清晰明了,能清楚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清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准确清晰,账户对应关系明确,文字摘要清楚,数字金额准确,手续齐备,程序合理,以便信息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内容,更好地加以利用。
7.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体现该原则的情形有:应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此外,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也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小思考】
在企业中,哪些做法采用了谨慎性原则?
8. 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9.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例如固定资产入账,以交付使用为准,而不以竣工决算验收为准;又如融资租赁视同自有固定资产处理。
(二)收入和费用确认原则
1. 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应收应付作为计算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账务处理方法。
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记账的基础,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发生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知识链接
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按照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将与现金收支行为的发生与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而言之,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与联系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在处理收入和费用时的原则是不同的,所以同一会计事项按不同的会计处理基础进行处理,其结果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1. 联系:二者的目的均为正确计算和确定企业的收入、费用和损益。
2. 区别: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标准不同;对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要求不同;会计期末处理方法不同;各会计期间计算的收益结果不同;核算过程中的账户设置不同;各自的优缺点不同;适用的范围不同等。
【例1-1】安信食品有限公司于2019年9月份发生下列部分交易或者事项:
1. 公司于9月2日销售软香酥200盒,款项117 000元,于9月7日收到存入银行。
2. 公司于9月5日销售月饼1 000盒,款项58 500元将于11月5日收回。
3. 公司于9月9日预收A单位购面粉款100 000元,存入银行,按合同规定11月份交付商品。
4. 公司上月销售软香酥70 200元,于9月10日收到存入银行。
5. 公司于9月11日用银行存款48 000元预付下年财产保险费。
6. 公司于9月13日购买办公用品6 200元,已交付使用,款项将于9月支付。
7. 公司于9月15日用银行存款8 000元支付本月水电费。
8. 公司于9月30日用银行存款36 000元支付本季度7~9月份短期借款利息。
要求: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认9月份的收入和费用。
确认会计要素的时间基础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以交易或者事项实际发生的会计期间为确认的时间基础,通常称为收付实现制。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一般都是以此为确认的时间基础。
(2)以收取款项的权利或支付款项的责任应当发生的会计期间为确认的时间基础,通常称为权责发生制。收入、费用和利润就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的时间基础。
所谓权责发生制,就是对于收入和费用,不论是否有款项的收付,按其是否影响各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受益情况,确定其归属期,如表1-1所示是9月份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表。
表1-1 9月份收入和费用的确认
【教中学 学中做】
1. 安信食品有限公司于3月2日销售软香酥100盒,款项5 600元,款项已收存入银行。
2. 公司于3月11日用银行存款2 000元预付下季度报刊费。
3. 公司于3月31日用银行存款24 000元支付本季度1~3月份短期借款利息。
要求: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认3月份的收入和费用。
1. 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2. 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3. 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2. 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二是时间配比。
3. 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实际成本计量。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知识链接
会计计量的内容
会计计量是指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又称财务报表)及其附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除了上述的历史成本原则以外,还包括以下几种成本:
1. 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实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2. 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3. 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属性。
4.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5.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凡支出的效益仅涉及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涉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也就是说,收益性支出是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支出→作为当期费用;资本性支出是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
【小思考】
企业发放职工工资属于收益性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