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我国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国防科技产业建设要重点发展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信息六大产业,形成对国民经济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通过在产业体系、布局以及相关体制机制上的几次大调整,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国防科技工业产业体系和工业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防科技产业组织模式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各大产业组织分工体系的完善和集聚效益的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在资产规模、营业总收入、增长态势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产业集群化发展逐步显现。

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群化概况

从行业来讲,国防科技产业集群紧紧围绕六大核心产业,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核产业、兵器产业、船舶产业、航空产业、航天产业六类产业集群。

(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各国之间经济竞争的主要战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明确提出要做强信息技术核心产业。顺应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等发展趋势,着力培育建立应用牵引、开放兼容的核心技术自主生态体系,全面梳理和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关键领域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国家采用投融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出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人才吸引与培养政策和采购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已成为“中国智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技术基础。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绩斐然。总体看,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进入现在的繁荣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已经达到了17万亿元,从2012年以来的年均增速为11.6%,其中发展的中坚力量为电子信息制造、软件行业。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随着自主科技研发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也逐渐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逐步转变,国家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也在逐日俱增。因此,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其技术密集度吸引了大批企业,除了发挥电子信息自身的国防功能以外,电子信息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机器人以及一些多媒体业务、通信业务和网络游戏等方面应用极为广泛,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孕育了一大批电子信息公司,其中不乏国内知名的网络公司。这3大地区围绕深圳、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基础优势快速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走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前列。此外,部分中西部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也迎头赶上,主要分布在经济和产业基础雄厚、高校众多等的成都、西安、武汉、重庆等地。

(二)核工业产业集群

(1)核工业及其特点

核能行业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核电行业的上下游。核能行业产业链比较长,从上游的铀勘探、铀采冶,到中游的组件制造、元件材料研发制造、核电装备制造,再到下游的核电、核技术应用。核材料的特殊性,拉长了核产业链(图4-1)。

图4-1 核工业产业链示意图

以核电为例,核燃料进入反应堆燃烧发电后,生成乏燃料。因此,在核能动力产业链的后端又有乏燃料的处理。电站寿命期结束后,还要进行核电站退役治理。从核反应堆的生命周期看,目前核反应堆运营时间普遍从40年延长到60年,加上还需要大约10年时间退役,其生命周期就达到了60~70年甚至更长。从整个产业链看,在反应堆主产业链之外,还有平行存在的反应堆设计,工程建设EPC,元件材料研发制造,核电设备生产制造、核辐射防护等辅助产业。可见,核电产业链具有长生命周期、多产业融合的特点。

(2)我国的核产业

①动力核技术产业方面。目前我国的核电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一个完整的核能动力产业不仅产业链长,而且生命周期也在60~70年甚至更长,因此核电发展对装备制造和配套产业要求较高。国内核电产业面临巨大的产能释放压力,“断档”和“赋闲”成为常态,因此我国的一些核电产业集群处于一种“低调”的状态。

②非动力核技术相关产业方面。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简称“核技术”),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应用。我国非动力核技术在制备和应用两个领域都有了大的发展,制备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制品的制备,应用包括医学、农学、工业、核测试等领域。发达国家的核行业和市场发展成熟,市场规模巨大。以美国为例,2010年非动力核技术民用市场规模达6000亿美元,我国核技术民用市场却刚刚起步。

(3)我国核产业集群化

随着国家核电发展政策的不断落地,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些核电装备科技产业园,核电配套产业集群也在初步形成。配套企业主要产品为核级泵、核级阀门、核管道、核电站用特种门、核级压力容器、核级低压开关柜等。以江苏、上海、浙江等为代表的核电产业园建设逐步成熟,尤其以浙江的中国核电城为代表,在企业规模、数量、园区规模、产业配套等方面位于国内前列。在世界能源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核电成为世界各国重点支持的产业,因此构建专业化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形成区域集群效益、规模效应并提升竞争力成为中国核电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兵器产业集群

(1)兵器产业及特点

兵器工业是指研究、发展和生产常规兵器的工业。武器是在阶级对抗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伴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兵器工业是国防工业中最早出现的一个门类,是战争的产物。一个比较完善的兵器工业体系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兵器工业是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发展历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火炸药制造、枪炮制造、弹药制造和坦克制造等从国民经济中分离出来成为新兴而又重要的独立部门,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兵器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论是兵器产品的性能、品种和质量,还是兵器工业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兵器工业涉及的领域较广,包含冶金、化工、机械、仪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中国的兵器工业建设服从于国家独立自主的基本国策,有节制地生产武器装备,更不参与军备竞争。

(2)我国产业集群化

我国兵器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重型装备、光电材料与器件、车辆特种化工与石油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其重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以2015年我国在工程机械行业的数据为例,其总产值突破了9000亿元大关,本行业内主要产品保有量为663万~718万台。液压挖掘机的有效需求为149.5万~162.0万台,其中73.5kW功率级别及以上的推土机为7.1万~7.7万台,而装载机为167.4万~181.4万台,平地机为3.8万~4.0万台,摊铺机需求为2.0万~2.1万台,压路机需求量为11.8万~12.8万台,轮式起重机需求量为21.7万~23.5万台,塔式起重机为42.5万~46.0万台,叉车为208.5万~225.8万台。在混凝土领域,搅拌输送车需求量为32.1万~34.8万台,混凝土泵车为6.1万~6.6万台,混凝土泵为5.7万~6.2万台,混凝土搅拌站为5.0万~5.5万台。自“十二五”以来,我国兵器工业领域内国际工程累计签约额达到32亿美元,有力地推动了北车、华电、中信重工等企业装备出口,累计出口值达14亿美元。

(四)船舶产业集群

船舶产业是一个综合性装备产业,为海洋开发、水上交通、国防建设等提供技术装备。它包含了诸如材料、电子、精密仪器、能源动力、工业设计等众多学科领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工业体系。

我国基本形成了现代化的船舶产业体系。为推动船舶工业的发展,我国集中大量资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具有自主设计生产能力的船舶工业体系。目前,中国已是世界造船大国、名副其实的航运大国和海洋大国。我国良好的工业和科技基础体系、高速发展的经济及大量的劳动力、漫长的海岸线、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等,为船舶工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船舶产业集群化雏形已经显现。通过一些大型企业的兼并重组,以及上下游产业配套衔接,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配套企业。中国船舶工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因此,环渤海大型造船产业集群主要有三类:以中国造船工业集团为龙头的环渤海大型造船产业集群,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两大国有企业集团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大型船舶产业集群,中国造船重工集团作为珠三角地区大型航运产业集群的核心。此外,通过集群化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多个民营船舶产业集群,如江苏靖江等地。江苏靖江是江苏省船舶出口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产业基地,每年造船完工量约为全球的4%、全国的13%、江苏的40%。靖江已经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布局集中的船舶产业集群。

(五)航空产业集群

航空工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加工产业,一直是产业链的核心。对于民航来说,产业链随着航空器的设计、生产和服务而构成,涵盖了多个产业和环节,如航空器的研发、设计、试飞取证、运营维护和商业服务等。

根据不同环节的主要功能的不同,以及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可以将民航产业链分为运营服务链和设计制造链。运营服务链由机场的运营管理、航空器的维修租赁和运输、航空业培训咨询、金融、旅游等构成;设计制造链由航空器的研发、设计、总装、试飞取证、航空器的发动机制造、新材料开发、航空等构成。

同时也可以将航空产业分成三大部分:核心产业、紧密关联产业和引致关联产业。核心产业是指和航空器制造直接联系的环节,例如和航空器的制造、运营和运行直接关联的各种资源;紧密关联产业主要是指和核心产业密不可分的上游产业,其作用是为航空器的制造提供材料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引致关联产业主要指核心产业的下游产业,主要是航空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我国已经在上海、西安、成都、沈阳等地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航空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例,浦东新区依托C919大型客机总装基地的辐射作用,带动高端航空器设计、加工、制造、维护等相关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航空产业链,具备了产业集群化的基本特征。目前,浦东已走在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前列,依托自贸区优势,形成了大批的产业集聚,加上重大国家级项目的落户,航空产业基地建设初具雏形。未来航空产业将为上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达到上千亿元的产值规模,同时也将带动我国民用航空发展。这对弥补我国民用航空技术、基础等落后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在政府的大力整合与支持下,灵活的政策和资金配套以及改革红利将会为浦东新区航空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根据“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规模来看,“十三五”期间的产值和规模将会翻番,围绕“蓝天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内航空工业产业集群目前的特点都是“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创新引领”。航空工业产业集群的内核是有一个创新的体系,必须依靠尖端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引领形成庞大的航空产业立体空间体系。我国的航空产业集群以航空产业园居多,产业园往往聚集飞机设计、生产制造、试飞鉴定、教育培训、旅游体验、交流会展等为一体的航空产业集群,形成了一个丰富、完善、多样的多园区联动的新型航空产业带。

(六)航天产业集群

航天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宽、联带效应强,是国家科技和经济综合实力的代表。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最大的难点在于必须依托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效应加快加强产业集聚,迅速汇集起一批关联企业,促进集群发展。

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到天宫二号取得成功,中国航天产业大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国航天产业集群围绕酒泉、西昌、海南卫星发射场,北京检测中心,上海研发基地展开。目前航天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装备研发与制造、卫星运营与数据应用、航天技术应用三大产业链。我国航天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上海、西安、武汉和天津等地,同时其他地区的产业园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逐步形成了产业集聚的态势。航天产业的发展不是某个地区一枝独秀,需要各地的协同配合,建立完善的航天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夯实国家航天产业基础。

(1)上海航天产业集群

上海航天产业的发展始于导弹武器仿制,现在已经逐步发展为导弹武器、运载火箭、应用卫星、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等多领域并举的综合性航天产业基地。

在运载火箭研发方面,上海航天产业集群不仅承担了5个型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总体研制任务,还执行了我国30%以上的火箭发射任务和90%以上的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在技术攻关研发方面,上海研发出了我国自己的“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突破了常温推进器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等技术。在卫星技术方面,上海航天截至2016年,已经成功发射40多颗各类卫星,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上海航天还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集群化发展方面,上海航天通过技术转化,推动集群化发展。目前,上海航天开发的大批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技术都被用于民品生产,形成了“一城三区”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此外,在上海带动下,湖州、广德、内蒙古等航空航天产业基地也迅速发展起来。目前,上海民用产业涵盖了卫星导航地面应用、民用雷达测控、光伏、动力锂电、汽配、燃气输配、装备制造等领域。其中的智能防撞雷达、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分布式能源、动力锂电系统、搅拌摩擦焊、3D打印等航天新技术正在形成优势产品。

(2)西安航天产业集群

2016年西安航天产业基地正式成立,该基地由西安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建设,以民用航空器研发生产为主。西安基地集西安卫星应用产业示范基地、中加卫星通信产业园区、卫星导航和时频技术研发及工业化基地于一体,不断扩大其产业规模。

(3)武汉航天产业集群

湖北航天工业围绕航天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核心单元展开,已经形成覆盖导弹、航天器系统、重型越野装备、空间激光设备、卫星应用等产业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能力。

(4)天津航天产业集群

天津于2009年完成建设航天城项目。该项目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三研究所在天津滨海新区投资兴建的航天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位于天津机场物流加工区。项目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目前,天津已形成以航天制造业为核心的西部开发区和滨海高新区航天产业集聚区,已入驻航天五院、天津大型航天器AIT(总装、集成、测试、试验)中心、天津航天神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等近50家航空航天制造企业;还吸引了包括美国古德里奇、PPG、法国佐地亚哥、泰雷兹、瑞士华格、索科墨和汉斯公司、吉富中国投资、神州通用等上百家配套企业,形成了由投资融资、航空航天技术服务等配套企业聚集的雏形,产业链正在壮大。

二、我国国防科工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一)国防科技工业初步形成阶段

该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基本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满目疮痍,实施“一五”计划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迈出了第一步,落后的工业基础也逐步得到改善。“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产业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核、兵器、船舶等国防科技工业,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同时在该段时期我国也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初步形成了国防科技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

以船舶行业为例,到20世纪70年代,造船能力发展到60多万吨/年。在此期间,国家重点改扩建了一批造船厂,如上海造船厂、新港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武昌造船厂等;与此同时,又新建一批造船厂,如黄浦造船厂、广州造船厂、渤海造船厂等,形成了沿海和沿长江的重要的船舶建造基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船舶工业体系,门类齐全,设计生产能力较大。

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即“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出发点是国家国防战略,但同样拉动了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进入,同时促进了一批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国有大中型军工企业聚集区。该时期的产业集群只是简单的集聚,并没有在产业链、技术、市场等方面建立初步的分工协作关系。多数区域、多数企业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实行自我配套,条块分割现象明显。

(二)国防科技工业快速发展阶段

该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末新型企业兴起结束。这一阶段我国的国防战略有了初步的转变,国家初步进入快速发展期。该时期我国航天、航空、核能、船舶、兵器等产业迅速发展,技术项目增加,大批国防工业技术得到快速应用。以国防科技工业为核心,与区域民营企业开展广泛的分包、转包等分工协作,政府、科研院所等相继跟进,使得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群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阶段

该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大批企业得到了解放,同时一批新型的配套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如今,我国已经围绕六大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如在长三角形成的船舶产业集群,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形成的四大电子信息基地,上海、武汉、西安、天津的航天产业集群等。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产业集群也日趋发展壮大,集群内的分工协作、协同创新机制愈加完善,集群发展的优势不断显现出来,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多元化的国防科技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