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外国防科技产业集群模式总结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世界各国对国防科技产业实施了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通过产业调整、布局优化、资源整合,不断提高国防科技产业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发展上探索出许多成熟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按照国防科技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进行总结,可以概括为“128号高速公路带”模式、“硅谷”模式、“智带”模式三种主要模式。
一、焦点企业型的“128号高速公路带”模式
128号高速公路是位于美国波士顿市的一条半环形公路,距波士顿市约16千米。该地区是一个比硅谷还要早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公路两侧拥有从事高技术研发、生产的电子、国防、生物等公司企业数千家,被称为“美国的科技高速公路”,也是世界知名的电子工业中心。
(一)“128号高速公路带”模式的动力与形式
高等院校是吸引企业大量集聚的核心力量。波士顿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拥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等多家世界知名高等院校。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MIT就鼓励在校教职工自己开办公司或者与本地区私人公司合作,通过提供技术咨询或者技术转让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因此,多家新建企业从麻省理工学院(MIT)实验室分离出来,零散地分布在128号公路沿线,形成了早期的产业集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军品需求急剧增加,大量的军品订货对该地区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上政府研发资金和MIT多名教授和毕业生的支撑,使该地区迅速成为美国重要的科技工业园区。1951年,政府对128号公路进行扩建,准备为该地区工业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大量民间技术企业和政府科研机构纷至沓来,同时也把许多大公司吸引到了这里。
工业研究园是该模式的重要形式。1950—1960年的十余年间,公路的扩建将波士顿20多个城镇连成一线,大量高技术企业集聚于此,工业研究园应运而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有5个工业园区在公路沿线穿过的贝福德、莱克星顿、沃尔瑟姆三市建立。通过对外出租,每个园区吸引了1~20家企业入驻,这些企业多数是只有20~250名研究人员的中小型企业。随后,多家工业园区相继建立,占据了公路沿线的所有空地,吸引了200家企业入驻。
(二)“128号高速公路带”模式的四个发展阶段
128号公路高科技园区从兴起到衰落再到重新振兴,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根据其发展特点,该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电子信息产业大发展阶段
该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结束。这一时期,美国为了“冷战”和军事竞赛的需要,主要发展军事技术研发和电子产业。依靠多家老企业和高等院校,该地区技术创新不断发展,电子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晶体管、半导体芯片、电子计算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同时,大量新企业和大公司逐渐落户于此,地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计算机工业大发展阶段
该阶段始于1975年,终于1985年。这一时期,随着战争的结束、国防需求的下降,该地区经历了短暂的经济萧条。但依靠20世纪6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企业和以老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工业,转型发展微电子计算机,帮助其拜托了发展窘境,成为美国计算机研发的重要中心之一。
(3)高科技产业发展阶段
该阶段始于1986年,终于1989年。由于“星球计划”的实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必须再次为国防军事技术服务,随着国防开支的巨减和地区发展模式的僵化,该地区发展开始衰落。
(4)产业结构调整与复兴阶段
该阶段始于1998年。该阶段主要凭借地区人才优势和工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128号公路地区重新振兴。
一是通过产业重组和企业精简、分离等,吸引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到来。通过原有的僵化机制逐渐转变,除了吸引部分通信、生化、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大型高科技公司总部落户以外,一些其他市州的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在该公路沿线附近设立了分部、研究中心或销售基地,其中不乏微软这种大公司。128号公路改变原有的产业发展战略,以作为硅谷的补充软件,发展通信、医疗技术等方式不断促进地区产业的复兴。
二是依靠高校的科研力量,加大科技转化力度。该地区是世界主要的留学基地,依靠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吸引和培养的大批人才,128号公路再度崛起,其附近70%的高新技术企业由麻省理工学院师生创办。如今,128号公路带逐渐发展起来的金融服务业占据全美金融服务业的27%,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大量机会。园区内聚集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100家,该地区已成为全美最大的健康研究中心,其生物技术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
二、市场化科技创新导向型的硅谷模式
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湾,面积1854平方千米,人口约292万,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冬暖夏凉的地中海气候使得本地的生活环境极佳,给美国的高科技人才和企业提供了宜居宜业的环境。硅谷的气候是硅谷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这里十分适合晶体管的制作和研发。正如晶体管的发明者肖克利所说:“这里的气候环境,都是开办晶体管工厂的理想之地,也是开展科技竞争的风水宝地。”因此他在硅谷创办了第一家半导体公司。以此半导体公司为契机,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在此聚集,数量早已超过3万家,其中包括苹果、谷歌、英特尔、FACEBOOK等大名鼎鼎的高科技公司。硅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硅谷模式的成就与特点如下文所述。
(一)硅谷科技产业的雏形:斯坦福工业园
20世纪5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在硅谷之父弗莱德·特曼的带领下,做了三项制度创新:一是成立斯坦福研究院(SRI),一方面从事国防研究并协助其他公司举办“荣誉合作项目”,另一方面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二是启动博士培养项目,同时也向当地公司开放课堂,对工程师进行培训,把课程设置从工程训练转变为基础学科研究;三是建立斯坦福工业园区(SIP),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大批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企业入驻。斯坦福工业园区是硅谷的前身,其自身研究成果产业化发展和招商入驻的企业逐步在园区内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为硅谷的高速高质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硅谷模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从硅谷第一家世界级大企业惠普的成立,到斯坦福工业园的建立,硅谷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生产和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角度来看,硅谷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晶体管时期和国防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该阶段也是硅谷的诞生和形成时期。第二阶段是集成电路的研发和生产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后期),也是硅谷发展的大爆炸时期。第三阶段是个人电脑(PC)的研发和生产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90年代初),该阶段以英特尔、苹果公司的崛起为代表。第四个阶段是因特网的开发与服务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现在),即互联网到移动互联发展阶段。
(三)硅谷模式的成就
硅谷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美国的科技领先水平。1993年,随着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创立,第一款浏览器Mosaic推出,硅谷成为世界互联网革命的领袖,硅谷的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也得以确立。随后,eBay、谷歌、特斯拉、Facebook等大公司相继成立。2007年,第一代苹果手机发售,硅谷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行业飞速发展。目前,硅谷的发展不断多样化,很多方面的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计算机相关技术、互联网、生物制药、信息服务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硅谷已形成同全球经济高度互动的经济模式。
(四)硅谷模式的特点
硅谷发展到今天,是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技术、资金的完美融合,也是产、学、研完美结合的自然成果。
斯坦福、伯克利、加州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伯克利实验室、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阿莫斯航天研究中心、劳伦斯等研究院向硅谷不断地输送创新动力;这些高校和研究院为企业提供技术的同时也输送了大批的技术、管理人才。
除了在本地诞生的惠普、苹果、英特尔、特斯拉、甲骨文、雅虎等世界顶级高科技企业之外,一些美国著名大公司也在硅谷建立有研发机构。微软也在此建立研究机构,通用公司也在此买地插旗。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创立Facebook后也迁居于此;2012年,Facebook上市,成为历史上最大的科技公司IPO。前面提到,硅谷的信息服务、商业服务也位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其他许多高科技中心在硅谷企业的帮助下也不断发展起来。
除了商业发展外,硅谷同时也成为留学生向往的留学宝地。中国人和印度人经营的产业也在此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中国人和印度人经营的约2775家企业的营业额达168亿美元,当地人将IC(信息和电脑)产业称为“印度人和中国人的产业”。硅谷的发展带动了半导体技术、集成电路、个人电脑、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促进科技革命和人类技术进步。
表3-1显示了美国“128号高速公路带”模式和硅谷模式的比较情况。
表3-1 美国“128号高速公路带”模式与硅谷模式比较
三、依托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智带”模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认识到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是智能创新,众多昔日的工业集聚区因跨国公司的离岸生产遭受重创并陷入衰退的“锈带”地区,基于先进的研发部门支持,通常是围绕地方性大学的支持,形成了新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智带”。例如荷兰南部的卡车制造基地蜕变为芯片与传感器密集创新产业集群等。
(一)智能制造是“锈带”向“智带”转变的重要途径
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柱的美国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大工业城市由于工业急剧衰落、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增加以致闲置的设备锈迹斑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锈带”。随着全球化分工的细化和制造业转移热潮的掀起,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为了更少的成本、更大的市场,相继选择在亚洲等新兴市场建立代工工厂。企业的转移使得原本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大批的真空地带,以往的繁荣逐渐衰败。而如今,智能制造的兴起,由复杂的智能加工产品代替原有的廉价产品,一条条“锈带”正在向“智带”逐渐转变。
(二)市场化是“智带”模式成功的根本
有人说,智能时代就是“高精尖”的技术和产品时代,而这些智能技术往往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挂钩,因为它们最能体现“智能”两字。阿格塔米尔在其《智能转型:从锈带到智带》中指出,未来智能制造的关键点在于机器人、3D打印和物联网。毫无疑问,这些高精尖技术往往出自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智带”本质上是市场化的产物。智能制造是通过产品高附加值、个人需求定制等手段满足更大的未来市场需求,而如果没有市场需求的激励,这些技术依旧会束之高阁。因此,从本质上看是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了智能生产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当然,政府的推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三)政府在“智带”模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智带”发展的研究,有些专家学者刻意弱化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与之相反,阿格塔米尔认为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以互联网、无人机和无人驾驶汽车为例来证明政府作用的重要性,因为这些技术成果都脱胎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项目。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一方面可以做些基础性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联系和整合各方资源,因为政府可以规避市场的急功近利特性,当然这也对服务型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北京、上海等作为国家经济中心,拥有国内众多的高等学府,如果依托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优秀人才资源以及各类大型科技企业,完全具备形成“智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