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Proportion Theory)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是一种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国际贸易解释理论。这一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于1919年首创,之后由其学生奥林于1933年在著作《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中进一步完善。到20世纪40~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又通过提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等研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使其更加完善和具有说服力。在他们看来,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决定了该国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比较优势,即生产商品的资本、土地及劳动力等要素的差异与配置才是引起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两个国家之间只要存在生产要素差异或产品价格差异,国际贸易就会产生并发展,直至这种差异彻底消失为止。按照这一理论逻辑,各个国家应该首先分析自身的要素禀赋特征,而后在国际贸易中主要出口那些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这一策略所带来的好处会一直持续到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趋于均等之时。由于重新阐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格局、条件及利益问题,发展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与分析方法,因而要素禀赋理论也被称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由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两个部分组成。前者立足于对价格体系的理论分析,以生产要素的丰缺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类型。后者则着眼于数学推导,探讨了国际贸易对于要素价格的反作用,认为国际贸易必将促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和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生产要素是指在各项生产活动当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资源因素。常见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及人的管理才能等。同时,生产要素还具有价值性、流动性及周期性等特征。要素价格(Factor Price)是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货币价值表现,例如,劳动力的价格是工资,土地的使用费用是租金,资本的回报是利息,管理的收益是利润等。国际贸易实质上是各国生产要素及其价格体系的一种互动表现,货物的跨国流动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贸易的最终结果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

生产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素禀赋,另一方面是要素比例。

在要素禀赋方面,一个国家各类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尽相同,有的国家丰富,有的国家匮乏。于是,人们就用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这一概念来衡量一个国家某种生产要素的多与少。要素禀赋是否丰裕,又有两种衡量方法:一种是总量衡量法,即某一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的供给比例越高,则越丰裕;另一种则是价格衡量法,即某一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的相对价格越低,则越丰富。一般认为,总量衡量法只考虑了供给因素,因而比较简单,而价格衡量法涉及了供给与需求两个角度,因而更为合理。实践也表明,一个国家的产业状况与其要素禀赋密切相关,要素禀赋还进一步决定了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模式。例如,英国、法国等西欧工业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其丰裕的资本要素生产和出口工业品,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占比很高;而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常常依托其丰裕的资源要素生产和出口工业原材料,这些国家的初级产业占比较高。要素禀赋概念既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又进一步加强了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因而更趋成熟。

在要素比例方面,这一比例也被称为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指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投入的各类生产要素的比例大小。对于一种生产要素而言,此项比例越大则密集度越高,反之越低。由此可将国际贸易的产业或商品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等不同类型。例如,纺织业所需的劳动力数量较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生产需要大面积的耕地,属于土地密集型产业;航空业需要购进大量价格昂贵的飞机,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智能机器人产业需要大量先进技术和创新知识,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原油、天然气及矿产开采业依托于自然资源,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需要注意的是,要素密集度只是一个暂时的相对概念,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管理理念的更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不同密集度类型的产业及其产品会相互转变。这种现象的背后伴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

俄林等学者进一步指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必然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国别差异逐渐缩小并最终均等。在开放经济环境中,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会导致其价格的直接均等化,同时,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交换也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由萨缪尔森提出的价格均等化定理更是对此观点进行了严谨的数学推导。简单来说,在进行国际贸易之前,两国商品的比较成本优势来自本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即某一生产要素越丰裕,则密集使用该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价格越低廉。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后,随着本国低价产品的大量出口和外国低价产品的大量进口,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低价生产要素的报酬会逐渐提高,而进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高价生产要素的报酬会逐渐降低,从而在一段时间后,各国之间的生产要素价格达到均等。

要素禀赋理论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开展国际贸易的最佳选择是生产和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商品,因为这类商品的价格更低、优势更大;同时,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商品,因为这类商品的国内价格较高、处于劣势。国际贸易其实就是各国在依托各自的禀赋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后所进行的廉价商品的交换过程。

二、里昂惕夫之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与贸易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飞速增长,大量新现象、新问题不断出现,以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力不断受到挑战,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里昂惕夫之谜也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The Leontief Paradox),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V. W. Leontief)提出的一项理论。1953年里昂惕夫在费城的美国哲学协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状况的重新检验》,从而拉开了围绕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激烈讨论。众所周知,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当时的美国工业基础扎实、商业资本雄厚,理应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高端位置。在国际贸易中,美国应当发挥比较优势,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同时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然而,里昂惕夫在选取1947年美国的200个行业资料进行研究后,以充分的调查研究数据为支撑,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大量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大量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违背要素禀赋理论的事实就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并被视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那么,美国为什么会出口大量使用国内稀缺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大量使用国内丰裕要素的商品呢?里昂惕夫后来也做出了解释。事实上,这一悖论并没有违背要素禀赋理论,只是在对生产要素丰裕或稀缺的判断上出现了问题。在里昂惕夫看来,由于美国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比其他国家要高很多,所以在衡量美国的劳动力要素时,不仅要考虑数量因素,还要结合质量因素。这样一来,美国就成了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差异就并不矛盾了。这一解释即后来的劳动熟练说(Skilled Labor Theory)。

除此之外,其他学者也对里昂惕夫之谜做出了不同解释,最具代表性的有自然资源说(Natural Resources Theory)、贸易壁垒说(Trade Barriers Theory)、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技术差距说(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产品周期说(Theory of Product Cycle)、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lty)及产业内贸易说(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等。

总之,里昂惕夫之谜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一次大挑战。除了悖论本身的理论价值之外,围绕解答这一“谜题”而引发的一系列理论研究更是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大发展。也是从里昂惕夫开始,经济理论、数学方法和统计工具相结合的研究模式逐渐兴起,经济学研究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后续研究也进一步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为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要素禀赋理论提供了帮助。

三、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简单评述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萨缪尔森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是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之后的又一次进步,被视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开端。要素禀赋理论从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差异深入到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不同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要素禀赋理论从生产要素的数量与种类扩展到了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开展国际贸易的条件是商品价格比例中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联想到外贸商品的国际流动,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是实现对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说,要素禀赋理论在继承古典贸易理论的同时,发展并创新了相应观点,使其成为一种理论性与实用性都更强的国际贸易理论。

当然,任何理论都有一定局限性,要素禀赋理论也不例外。其一,对于生产要素的观点存在问题。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反驳了要素禀赋理论中关于劳动、资本和土地的要素组合观点,认为只有劳动者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由于要素禀赋研究的结论忽视了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的根本区别,因而被视为一种掩盖了资本家和地主对劳动者进行剥削的资产阶级贸易理论。其二,对于科学技术的作用不够重视。自17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深受科技进步的影响,以至于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每隔数十年就有一次较大的调整。而要素禀赋理论依然采用静态的分析方法,从而忽视了各国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这必然导致其解释力的逐渐下降和“里昂惕夫之谜”的不断出现。其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难以真正实现。世界贸易的具体情况表明,贸易商品的价格成因非常复杂,类似贸易壁垒、技术条件及各国的其他贸易政策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贸易商品的价格,因而所谓的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最终均等化是很难实现的。这一观点因过于理想化而并不完全符合世界贸易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