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佛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98.52亿元,比1978年增长724倍,GDP占全国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0.35%提高到2017年的1.14%。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佛山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2011至2017年分别为第12名、第8名、第9名、第11名、第11名、第11名和12名,体现出强劲的经济综合实力和增长潜力。回顾佛山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其发展经验可总结为以下九个方面:
(一)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建设现代化魅力城市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佛山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最关键的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是佛山最强大的发展动力、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最鲜明的城市特征。改革开放40多年,佛山正是依靠敢想敢干、敢闯敢拼的精气神,才在改革发展道路上“杀出一条血路”,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秉承改革精神,佛山人勇于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破除思想障碍。在改革开放初期,佛山提出并实施“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以集体经济为主导,三大产业一齐上,五个轮子一起转”的乡镇企业发展战略,乡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并形成了赫赫有名的“顺德模式”和“南海模式”。随后,佛山冲破“姓资姓社”的束缚,在全国率先采取“五个一批”的方法,即改组一批、股份经营,出租一批、公有民营,出售一批、私有私营,嫁接一批、合资经营,兼并一批、集团经营,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大力引进港澳台资本,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秉承改革精神,佛山人敢于自我革命,不断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入推进“放权于基层、还权于社会”改革:通过上级政府向基层政府放权,构建了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散化决策机制,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政府向市场放权,政府全面退出市场,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管理,不再投资兴办竞争性企业,激发了民营资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通过政府向社会放权,孕育了大量的社会组织并发挥其职责,促使政府由“养人办事”向“购买服务”转变。简政放权激发了基层政府、企业、社会的活力,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格局。
秉承改革精神,佛山人善于抢抓机遇,不断推进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四十年来,敏锐的佛山人抓住了一次又一次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抓住了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了经济实力;随后抓住了深化企业改革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机遇,解决了市场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社会化资本集聚问题;而后又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贸体制改革等机遇,提升了外向型经济的规模与层次;党的十八大以来,抓住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新机遇,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自主创新,率先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秉承改革精神,佛山人精于创新,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四十年来,佛山人不断创新升级。由最初简易的陶瓷建材、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等产业起步,生产技术上从小作坊做起,经历了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阶段,生产技术不断升级换代;销售市场上从以佛山本地市场为主,扩大到华南市场、全国市场,再到全球市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方式上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出口,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升级引领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发展方式转型。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焕发了新的活力,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如新材料研制、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产业茁壮成长。
秉承改革精神,佛山人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始终坚持走以工业为主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伊始,佛山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在乡镇企业起步阶段,始终坚持以工业为主,探索出“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发展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三个为主”的发展道路不断拓展,在所有制形态上注重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产业结构上同时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但以工业为主导的特征始终没有改变。进入20世纪以后,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巩固和提高已有的工业基础,提出并实施产业强市发展战略,通过做大做强工业企业,集约发展工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使佛山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成为佛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秉承改革精神,佛山人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佛山人勤奋好学善变通,佛山干部敢想敢干敢担当。佛山不是经济特区的“一员”,也不是自贸试验区的“片区”,但佛山向经济特区学习,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敞开大门,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并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借鉴自贸区制度,启动“互联网+易通关”改革,率先在佛山地区复制推广广东自贸区政策,创新贸易便利化,加快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将佛山打造成“不是自贸区的自贸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实施“互联网+易通关”的城市,在开放型经济磅礴大潮中勇立潮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弄潮儿”。
秉承改革精神,佛山人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40多年来,佛山始终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在加强城市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另一方面,推进户籍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均等化、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共享化。2004年起全市户籍实行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户口性质、统一准入标准的“一元化”模式;2006年起城乡同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起将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人员以及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的人员全部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起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低保制度,实现了以区为单位的城乡统一低保标准。
改革开放不仅是佛山发展的鲜明特色和强大引擎,也已内化为佛山发展的精神之核。40多年来,佛山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制胜法宝,奋发图强,创新求变,建成了一个极具魅力的现代化的新佛山。
(二)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佛山人敢为天下先,大胆突破不合时宜的僵化观念,摒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自满思想,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前进,经济社会取得跨越发展。坚持思想解放,善于抓住机遇,是佛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最基本经验。佛山正是抓住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历次重大机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巨大飞跃。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佛山抓住我国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机遇,积极推进改革,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农村改革,重在“包、放、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部放开农副产品价格,大力调整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使产品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变,从一般产品向名牌、优质产品转变。企业改革重在经营机制的转换,对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进企业产权体制、分配体制、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佛山逐步探索出一条以集体经济、第二产业、骨干企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89年与1978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7.6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6.9倍,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3.4倍。
20世纪90年代,佛山抓住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机遇,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方面,实施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深化国有企业及其配套改革,初步建立起公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逐步建立人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推进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另一方面,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加大工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不断拓宽三产领域。199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27.5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2036.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84.3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89年的16.9∶60.1∶23.1变化为1999年的6.5∶52.2∶39.2。
21世纪前十年,佛山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以调整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的机遇,以及佛山区划调整的契机,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建设组团式大城市。通过向外转移陶瓷行业,全部退出小火电和立窑水泥行业,清理小印染、小熔铸行业等举措,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光电显示、LED和光伏产业初步形成集群,新能源汽车及配件研发制造初具基础规模。至“十一五”末期,佛山优势产业进一步巩固,制造业30个行业中,22个行业总产值占全国1%以上,其中6个行业占5%以上。同时,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2010年全市进总额516.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4倍;其中出口额为330.4亿美元,进口额为186.2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4.8倍和3.1倍。此间正值佛山行政区划调整之际,全市抓住区划调整契机,加快整合和建设步伐,建设组团式大城市。在原有城镇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大力建设两个百万人口、五个三十万到五十万人口的新城区,基本形成了组团式大城市新格局。
2011年以来,佛山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为引领,围绕“民富市强、幸福佛山”总目标,在继续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前提下,把着眼点放在发展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上,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城市升值。一方面,围绕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重大载体和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制造业动能转换,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17年佛山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771.5亿元,增长39.4%,连续4年总量位居全国首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73家,新增市级“中国制造2025”示范企业29家,智能化技改示范企业27家。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四个转变”,即推动高耗能、低产出的村级工业园区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园区转变,推动产业园区向功能多样的城市社区转变,推动城市社区向广佛都市圏中心城区转变,推动一般区域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转变,实现佛山城市发展由城市升级向城市升值跨越,使城市治理水平再度提升。[3]2017年,佛山创建首批15个市级特色小镇花,其中,陶谷小镇、千灯湖创投小镇、特色小镇集群示范区(北滘-龙江-乐从-陈村)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示范点;佛山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位居全国第八位。
正是由于佛山人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法宝,在抢抓机遇发展上始终先人一步,使得佛山在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三)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不断凝练发展特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佛山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政策方针,并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与佛山实际结合起来,把开拓创新与科学务实的精神结合起来,围绕改革发展这一主题,根据各时期自身不同的发展条件,以及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特点,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发展战略,有效地推动了佛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五”至“七五”时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是这一时期的大政方针,在中央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佛山市及各县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经济发展的道路。顺德县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工业立县”,坚持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企业结构以规模企业为主,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三个为主”发展战略,即“顺德模式”。南海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鼓励县、社(镇)、队(村)、联户和个人同时兴办企业,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外资”协同发展的多元模式。在总结顺德县、南海县和各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1987年佛山市提出了“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以集体经济为主导,三大产业一齐上,五个轮子(镇、村、社、体、户)一起转”的经济发展战略,[4]推动了佛山经济快速发展,也为日后佛山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
“八五”至“九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有了新的目标和任务。1987年中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以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199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中央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落实中央各时期改革开放方针的精神,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实施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推进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另一方面,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在调整中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十五”时期,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及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等机遇,结合佛山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改革和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发展为主题,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六个新突破。“十一五”时期,按照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要求,结合佛山实际,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佛山建设成为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总目标,提出了产业集聚优化创新、生态组团城市发展、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城乡一元和谐发展四大战略。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内涵增长、科学发展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三着力一推进”“四化融合,智慧佛山”为路径,实现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早日实现“民富市强的幸福佛山”的奋斗目标。“十三五”将我国带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方式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面对发展环境的重大转变,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提质增效升级为发展导向,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同时提出五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走实体经济发展之路,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坚定不移走互利合作共赢之路,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坚定不移走市场化改革之路,继续坚守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可见,改革开放40年来,佛山人与时俱进,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确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佛山每一次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跨越式发展都与各时期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的正确引领密不可分。
(四)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动城市产业发展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科学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佛山在发展中注重舞好规划“龙头”,坚持规划先行,以高起点规划推动高水平发展。特别是2003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的要求,先后编制了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生态环境和建设文化名城等规划,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总体目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现代大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力抓好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推进组团城市建设。按照建设两个一百万人口和五个三十至五十万人口的新城区构想,编制《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纲要》和《佛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推动“2+5”城市组团建设。实施城市交通建设规划,以“一环”为重点建设交通路网,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先后推进并完成了“一环”城市快速干线等主干道路、以中心组团为重点的“2+5”组团道路建设,以及佛山西站、广明高速公路、广佛地铁、广珠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完善了城市组团公共交通网络系统,实现了与广州及其他周边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衔接。颁布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全面启动文化名城建设,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珠江综合整治为重点,制定《佛山市珠江水环境整治方案》,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佛山产业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2001年制定了《佛山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年)》,确定了此间佛山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引导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明确农业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为重点,以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区位优势、适应大中城市和出口需要的水产、禽畜、蔬菜、花卉等优质高效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工业以优化结构为主线,通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这一先导产业,巩固提升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陶瓷及其他建材、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等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输变配电设备、电工器材、金属加工机械、通用设备、陶瓷机械、塑料机械、包装机械等产品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壮大、发展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四大潜力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服务业以信息服务业为先导,以现代物流业为龙头,突出发展面向本地优势产业(家电、陶瓷、塑料、纺织、服装、家具、花卉等)的服务业,大力拓展社会居民生活服务业。2009年制定了《佛山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2009—2020年)》,明确以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相配套,做强做优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精细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造世界级的现代制造基地,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服务中心,形成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和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建立起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产业生产生态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各区在全市规划总体框架下,根据各自的发展基础,做好各区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各有所长地精心打造城市区域品牌。禅城区借助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城市经济核心区。南海区利用紧靠广州中心城区的地缘优势,加快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广佛都市圈新型的核心消费区。顺德区发挥工业化基础较好的优势,着力打造总部经济园区、白色家电之都、自主创新热土、现代物流基地、生态环保之城。高明区发挥生态和后发优势,做大做强纺织、化工、塑料、食品等优势产业,发展新材料、环保、节能、机械装备和生态休闲服务等新兴产业。三水区发挥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培育空港经济及环保、节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汽配、医疗器械、饮料食品、电子电器和机械设备等特色产业。[5]
在40多年的发展中,佛山抓住“规划”这个发展龙头,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蓝图。规划确定后便严格执行落实,从不以领导人的更迭而改变规划目标和主要思路,创造了发展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改善人民生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佛山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依靠民力、创造民富,围绕发展凝聚合力、激发活力,通过发展惠民利民、改善民生。以人为本谋发展,这是佛山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更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尤其是“十五”以来,佛山在加快推进组团式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更是将民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
“十五”时期,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率先建成宽裕小康社会,为人民群众营造高质量的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执政理念。在城市,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充分就业,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逐步健全完善“老有所养、病有所靠”的养老、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用“三化”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网络,用城市救济模式解决贫困家庭、困难群众问题,让农民实现从依赖土地生存转到依赖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跨越。同时,加快推进“城乡一元结构”发展,统一全市各类户口为居民户口,实行本市居民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一户口准入条件,围绕“同城生活、同城便利”的目标,推进公用事业的开放与改革,实现同城范围内基础设施、文体教育医疗、城市应急机制和社会服务的无缝对接。“十一五”时期,佛山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注重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社会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切实践行“执政为民”,持续出台各项惠民政策,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全面实行市级统筹,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健全全征土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补贴制度和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实施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和书本费,城乡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十二五”时期,为了落实广东省委提出的“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决策部署,佛山市委做出了建设“民富市强,幸福佛山”的重大决定。“十二五”以来,佛山以“四化融合、智慧佛山”为主线,以“民富市强、幸福佛山”为核心,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一方面,启动“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新城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特色街区、休闲娱乐场所和户外活动场地等基础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大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医,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就医需求。同时,推进城乡和外来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就业、住房、就医、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生活条件。“十二五”时期,佛山市五年财政民生支出共计为1654.4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国领先;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成功创建成为全省首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免费教育率先实现从义务教育向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延伸。“十三五”将佛山带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佛山仍一如既往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为本、公平普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民生福祉。2017年,全市民生支出为573.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9%;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标准上调至180元,基本医疗保险实现职工和居民待遇统一。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实现人民群众幸福安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六)坚持工业主导地位,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佛山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和人文特点一直坚持走“产业强市”之路,坚持把产业发展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优先地位,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以此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佛山坚持走“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经济发展之路,到199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全市产值销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112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三个为主”的发展道路在不断拓展,从1993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向发展混合经济(多种经济成分)转变,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向同时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转变,以发展骨干企业为主向发展集团企业转变,[6]但工业仍占主导地位。佛山人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认识到,产业是佛山的命脉,产业兴则佛山兴,产业强则佛山强,并且产业意识不断增强。“十五”时期,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力打造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明确指出:产业强市是对佛山工业已有雄厚基础的巩固和提高,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积累过程。产业强市是通过若干企业的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提升佛山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是通过已经形成的若干支柱产业和有条件发展的先导产业进一步集约发展,增强佛山的经济综合实力;并通过产业实力、产业效益的提高和持续发展,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2012年初,根据佛山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并考虑到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链、补链、强链”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巩固了机械装备、家用电器、陶瓷建材、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制造等优势行业,光电、环保、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使佛山成为全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2015年佛山利用成为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综改试点的契机,进一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降成本、助融资、促创新、补短板、搭平台、优环境”等六大举措,着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7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1万亿元,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超过2.5万亿元,制造业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
在产业强市的道路上,佛山以专业镇和园区建设为载体,实现产业整合聚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方面,依托专业镇,有序整合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一镇一特色。在全市现有专业镇中,特色产业既覆盖了家电、陶瓷、纺织等传统产业,也涵盖了LED、汽配、光伏等新兴产业,形成了机械装备、家电、铝型材、陶瓷、针纺织、LED、汽配、新材料、家具、电子电器等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的特色产业专业镇。同时专业镇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集群特色鲜明。近年来佛山积极探索专业镇转型升级和协同创新的新路子,通过鼓励和引导特色产业由加工生产向装备制造、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延伸,进行优链、强链和补链,推动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目前,佛山有41个专业镇,数量居全省地级市之首;专业镇经济总量大、辐射带动力明显,对佛山经济总量的贡献多年保持在80%以上,在广东省名列前茅。[7]另一方面,以园区为载体,推动工业项目进园区,园区效应日益显现。按照“优化体制、加大整合、提升规模、整体竞争”的思路和“园镇互动”的体制,从推进产业整合聚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赢得竞争和发展优势的战略高度来对待和抓好园区建设,强化园区作为产业发展主战场的作用,以体制优势增强园区吸聚资源的竞争力,使其成为聚集资本和企业、聚集人才和信息的基地,成为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十五”以来,佛山以十大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为重点,按照产业特色化、园区品牌化的要求,完善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整合,利用全市国家、省高新区和若干产业基地的优势,引进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型骨干项目进驻园区,加速产业链的形成,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和优化提升。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佛山发展的关键是抓住了工业化这个经济发展的龙头,以及专业镇和园区这个产业集聚载体。依托专业镇和工业园区,大力引进建设项目,带动了佛山经济的腾飞。
(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和动力,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先导。科技进步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改善而使生产力提高,同时改变了产业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指引下,佛山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科技先导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来我市建立研究院和研究开发中心,加快合作项目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和发展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技术创新和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佛山的企业也逐步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科技投入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2017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为198.5亿元,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总额为154.2亿元,比1994年分别增长89倍和114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6%和22.9%;全市大中型企业办科研机构拥有研究人员62160人,比1994年的1904人增加了32倍,年均增长16.4%;全市有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企业数为873个,比1994年的46个增加了18倍,年均增长13.7%。
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佛山市委、市政府于“十五”期末(2007年)提出了企业“五阶段”发展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企业“五阶段”发展战略,就是政府通过制定并完善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扶持政策,完善专利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工作的配套政策措施,制定技术标准研制、资助、奖励和管理办法,以及推动我市中国名牌产品企业在体制、管理、技术和文化上的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逐步完成“夯实基础—创造品牌—抢注专利—制定标准—让他人为我做贴牌生产”五个阶段,最终成为世界名牌并进行品牌输出,从而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无名到知名的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战略,旨在坚持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的发展道路。通过政府规划引导、设立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通过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健全完善研发平台,创建科技孵化器,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企业“五阶段”发展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实施以来,佛山产业结构明显趋于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2017年,佛山三次产业结构比值为1.4∶57.7∶40.9。第一产业比1978年下降29.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比1978年提升7.3个和22.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跨越。2017年,全市共有各级工程中心2170家,比2004年的163家增长12.3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561家,比2004年的274家增长8.3倍;全市专利申请量24630件,比2004年的10788件增长1.3倍;全市新增广东省名牌产品141个,比2004年的32个增长3.4倍;全市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61件,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佛山高新区全国排名由第38位上升到第29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佛山不断强化“把科技放在经济发展首位”的思想,通过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及企业“五阶段”发展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增加了对科技的投入,加速了科技进入经济的进程,有力地促进了佛山经济社会发展。
(八)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激发民众创业主动性
佛山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民营经济已逐渐成为推动佛山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佛山民营企业通过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增强集聚发展能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逐步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做大做强的战略意图。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佛山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全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佛山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民营经济总量已经占据佛山经济总量的60% 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占佛山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70%以上。目前,佛山无论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均占据主体地位,轻纺、服装、建材、食品、家具和有色金属等都由民营企业主导,汽车配件、显示器件、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由民营企业支撑,民营企业已成为佛山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7年,佛山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为1.7万亿元,增长达10%,民营工业对佛山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1.3%。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佛山民营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鼓励政策,以及佛山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大力扶持,注重激发民众创业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是佛山民营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1979年国务院批准了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的提议,1987年国务院颁布《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私营经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此后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如1988年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6条”)等,大力支持和引导私营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引下,佛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促进佛山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一方面,不断完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设立“佛山市中小企业局”,负责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建立起各类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包括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公共创新服务平台、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等,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政策咨询、企业诊断、融资担保、会展服务、人才培训、质量检测、专利申请、权益保护等多种服务。另一方面,多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发动组织并指导企业申报各类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扶持,并加大本地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利用财政资金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基)金,构建政、银、保、企相结合的创新型担保模式,为企业提供低费优质的担保贷款。成立“佛山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集银行、担保、风投、证券、小额贷款为一体的融资服务。同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3—2008年,先后出台了《中共佛山市委、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佛山市推进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多元化、市场化指导意见》《关于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佛山市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佛山市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十二五”以来,佛山市加强了对大型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佛山市推动民营企业跨越发展实施方案》《佛山市推动民营企业跨越发展扶持办法》。各区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如:《禅城区促进民营企业提升发展“醒狮计划”》《南海区“北斗星计划”实施办法》《顺德区关于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办法》《高明区推动民营企业跨越发展实施方案》《三水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做大做强若干扶持政策》等,全市形成了促进民营企业跨越发展的政策环境。2017年出台了《佛山市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简称“佛十条”),围绕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用地成本、社会保险负担、用电用气成本、运输成本、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支持培育制造业新兴支柱产业、支持企业开展产业链整合、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等10个方面,推出10条政策、25项具体措施,全方位为企业减负。这些措施的出台为民营企业在财政金融支持、产业链整合、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推动了佛山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
(九)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拓展国内国际合作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凭借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三来一补”贸易,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佛山把握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一方面,大力发展出口贸易,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香港、欧盟、美国和日本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开拓俄罗斯及东欧、中东、非洲、拉美、印度等新兴市场。通过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纺织品、服装等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同时注重发展对外服务和技术贸易,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另一方面,培育多元外贸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境外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同时抓住国际资本调整投资结构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吸引国际大财团、跨国公司投资为主要目标,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坚持把引进外资和产业升级相结合,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相结合,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经贸往来、科技合作以及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加快“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步伐,更加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2017年佛山进出口总额为642.6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8.0倍,年均增长12.2%。其中出口464.8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9.6倍,年均增长13.2%;进口177.8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年均增长5.5倍,年均增长10.4%。2017年佛山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315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5.8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6.23亿美元,与1978年相比,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8000多倍,年均增长26.0%。
与此同时,佛山积极融入“广佛经济圈”和“粤港澳”经济区域,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围绕广佛同城化和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生态建设在内的多元合作发展;充分利用广州的发展优势和溢出效应,通过支持南海区与荔湾区、顺德区与番禺区、三水区与花都区的紧密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共融,携手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携手打造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并且,将广佛同城效应向粤西北辐射,拓展与中山、江门等周边城市合作交流渠道,携手云浮、清远等粤西北地区,着力打造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围绕“泛珠三角”建设,扩大对港澳和内地城市的开放,积极参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和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建设,不断提升泛珠区域合作水平。利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积极加强与沿线城市在产业互补、科技金融、商务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同时,把佛山制造业优势与香港国际化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以“香港+佛山”面向全球配置资源,协作发展。[8]“广佛经济圈”和“粤港澳”区域合作,已成为实现佛山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好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