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土农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8 开展盐碱地及滩涂治理利用是解决我国土地短缺、保障耕地红线的有效途径

1.8.1 开展全国盐碱地分类治理工程的国家需求

粮食保障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国家领导人的关注。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十余年增产,为保障国家的粮食稳定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农业部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量将达5725亿斤,在保持粮食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在现有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还要增长12%以上才能基本保证供需平衡。据分析,我国为了保障必需的农产品供给,进口农产品的数量实际上占用了国外6亿亩的耕地。国内粮食连续十余年增产之后的增产期望值减少,加上国际环境多变,从国内外粮食供给的条件上看,我国粮食保障存在风险。同时,我国耕地面积在以每年40万公顷(约0.06亿亩)的速度减少,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十分艰巨。优质耕地目前粮食单产水平较高,进一步大幅度提升单产近期还没有关键技术的突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提升粮食单产具有一定潜力,但是我国耕地和水资源配置是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中低产田提升关键受到资源配置不协调的限制。

滩涂自然景观

同时,占用的耕地多为优质耕地,补充的耕地多为盐碱、缺水、瘠薄、积温低的障碍性土壤,耕地占补平衡使中低产田面积长期保持在较高比例(2/3)。今后,我国粮食增长的途径仍然是扩充面积和提高单产的双轨制。根据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状况,通过盐碱地资源的整治开发和盐碱耕地改良提高粮食单产具有较大的潜力。我国目前仍有5亿多亩的盐碱土地资源,这类土地资源分布广泛,在我国北方的东部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分布,水热条件较好,只要消除土壤盐碱障碍因素,可改造成为高产农田,是我国需要优先开发的耕地资源。同时,盐碱地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将为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8.2 我国盐碱地的潜力分析

在我国目前拥有的5亿多亩的盐碱土地资源中,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为1.85亿亩,其中具有较好农业治理利用条件、近期具备改良利用潜力的盐碱地面积为1亿亩左右。我国现有具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中北部、西北、滨海和华北五大区域,主要成片分布区域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江苏、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浙江、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区。其中,东北盐碱区6600万亩盐碱地、中北部盐碱区2300万亩盐碱地、西北盐碱区5400万亩盐碱地、滨海盐碱区2200万亩盐碱地和黄淮海平原盐碱区2100万亩盐碱地具有良好的治理和农业利用潜力(逄焕成,2014;李振声,2012)。

滩涂养殖业及种植业

我国长期开展了盐碱地治理与利用技术的研发工作,目前已形成一大批盐碱地治理利用的单项和集成技术,特别是针对各盐碱区的特色关键技术,如东北盐碱区的种稻洗盐改碱技术、新疆盐碱区的棉花膜下滴管技术、滨海盐碱区的盐土农业利用技术、黄河上中游的生物节水农艺技术、黄淮海平原的耐盐作物品种选育与应用技术等,并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示范应用。但是,在全球气候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农田利用强度增加的大背景下,我国仍有大面积盐碱地未得到充分改造和利用,同时已治理利用的盐碱地也存在盐碱障碍较重、生产力低下、局部区域次生盐碱化加重、撂荒地增加等问题。如黄河上中游盐碱区采用上游咸水灌溉导致次生盐渍化,新疆绿洲农区由于水资源总量减少导致盐碱化加剧,滨海新垦滩涂盐碱地资源亟待加速治理利用等。

我国目前具有良好治理和开发利用条件的1亿亩盐碱地中,有5000~6000万亩盐碱地在治理改良后可实现作物大幅度增产,有4000~5000万亩盐碱荒地和弃耕地治理改造后可实现其农业利用。其中东北地区盐碱地资源治理利用潜力在3000~5000万亩左右,西北盐碱区潜力约为3000~4000万亩,中北部盐碱区潜力约为1500~2000万亩,滨海盐碱区潜力约为1500~2000万亩,华北盐碱区潜力在1000万亩左右。这1亿多亩盐碱地治理改造后每年可为国家增加粮棉油200亿斤以上。

1.8.3 开展全国盐碱地分类治理工程建设的目标和建议

尽管我国盐碱地治理利用相关技术成果已产生了较好的改良利用成效,但适用各盐碱区的分类治理关键特色技术仍有待深入研究,相关技术与产品在推广应用中的可操作性仍有待大幅提升,针对各盐碱区内重度盐碱地加速改良与缩短农业利用进程的研究、轻中度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长效性提升研究、各盐碱区智能预警与智能分析决策等智慧农业平台建设等都有待于深入开展。

重点建立盐碱地的快速治理与高效利用技术与模式,加快盐碱地治理利用进程,同时将采用新型技术大面积治理改造盐碱荒地和利用重度盐碱地,扩大有效耕地面积,有效提高水资源在盐碱地治理利用中的利用效率,通过配套技术的应用与土壤水盐监测保障盐碱地治理利用的持续稳定。同时,运用新型抗逆种质资源的挖掘与生物农业技术,建立盐碱区的盐土农业、功能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全面发展和提升。

建立重盐碱地的工程-农艺改造治理技术与模式、轻中度盐碱地的障碍快速消减与地力提升技术模式,开展盐渍区适用粮食型和经济型耐盐-盐生植物品种培育、筛选与规模化应用,系统建立我国盐碱地的分类治理技术体系和盐碱区土-水-生物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配套技术模式,通过县域示范进行规模化推广辐射,将全面实现我国盐碱地的高效分类治理和五大盐碱区的土、水、生物等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培育形成盐土农业、功能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并形成完整产业链,充分挖掘盐碱地资源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潜力和粮食增产的潜力,大幅度增加我国的耕地储备和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持国家耕地红线。初步估算能新增耕地面积2000~3000万亩,大幅度提高5000~8000万亩盐碱地农业生产能力,每年能够增加约200亿斤粮棉油产量。

我国盐碱地治理利用工作贯穿了我国土壤保护六大战略任务。我国盐碱地资源的基础调查、高效治理、分类治理、农业高效利用、生态高值利用、盐土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等战略工作任务,将有效提高我国各盐碱区土壤资源的利用潜力、促进耕地建设与“三农”发展、保障土壤生态安全、健全区域土壤保护法制体系,将积极推进我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的整体实施。

盐碱地利用及土壤保护战略

我国盐碱区土-水-生物资源农业综合开发和高效可持续利用是国家的现实需求,它对增地保耕地红线、增收保农产品供给等国家和社会需求有重要意义。“中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实施“土壤保护六大战略任务”构建中国“土壤安全工程”,它是我国根本解决“防治、控制和修复土壤污染,保护盐碱地综合开发治理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一项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应当指出,我国应将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与水污染、大气灰霾等列为同等重要的问题摆到各级政府议事日程上来,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健全区域土壤质量标准,创新土壤环境科技,服务土壤环境监管,确保土壤环境安全与群众健康。

1.8.4 我国盐碱地治理利用的效益评估

新增耕地与地力提升:经过10年的高效与分类治理利用,能新增耕地面积6500万亩,大幅度提高3500万亩盐碱地农业生产能力,形成能持续利用20~30年的标准化农田。

农业增效:10年内预期可增收粮棉油2500亿斤,其中增加粮食1500亿斤,棉花500亿斤,油料作物250亿斤,特色农产品250亿斤,实现产值超4000亿元。

农民增收:10年内预期可提高盐碱区农业生产效益200~300元/亩,扩大农业增收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我国盐碱区农民因农业增效而增收超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