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料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3 图画文字

图画是文字的前驱,是古代象形文字的先声。今天所说的文献,一般是指文字记载的文献。文字的产生、运用、发展、变化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文明的发源几乎在同一个时期,即公元六千年前出现了文字,《古今图书集成》第一卷字学典称上古“太昊伏羲氏始造书契”,又有“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之瑞,因名官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书契已经向书法文字演化,并且有书契风格才不同,记有景龙之瑞始作龙书,炎帝神农氏始作八穗书,黄帝有熊氏命仓颉造字始有鸟篆云书,少昊金天氏作鸾凤之书,高阳氏始作蝌蚪书,高辛氏始作人形书,陶唐氏帝尧始作龟书,夏后氏始作钟鼎书,周文王始作鸟书,武王始作鱼书等五十六种书法。这些书法见于史书记载,难见文字实物,或可看作与氏族图腾有关的先秦历代书体。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李斯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所以先秦龙飞凤舞、百兽率舞的百体书难以得见。这些各具风格的先秦书法,是中国书法文字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待地下出土文献的发现。黄帝史官仓颉是中国文字的整理者与使用者,所谓“昔仓颉造书,天雨粟,鬼夜哭”。将文字的发明创造归于仓颉一人,具有神话传说色彩。张怀瓘《书断序》说“昔庖牺氏画卦以立象,轩辕氏造字以设教”,“古文者,皇帝、史、仓颉所造也”,说出了中国文字由画卦立象发展到文字符号的过程。中国远古传说中有“龙书”、“鸾书”、“穗书”的记载。相传神农见嘉穗,而作穗书,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少昊作龙凤书,帝尧作龟书。中原与东部沿海部落的文字形态非常丰富,秦始皇命李斯统一文字为小篆以后,丰富多姿的六国文字渐渐不传。

汉字从开始就走上了象形文字、书画同源的道路,创造了华夏文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汉字保留了象形等六书的状态,没有发展成为纯语言注音符号文字,汉字没有完全拼音化。在中国艺术文献中,汉字由绘画形态发展到书写形态,有真草隶篆与各家书法,形成了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文化特色,保留了文字的艺术形态。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说:

图画文字似乎是第一次在这一时期(11)出现;如果它早已产生,那么现在就要得到极显著的发展。这一方面相互关联的许多发明是这样:(1)手势语言和个人记号语言;(2)图画文字或表意符号;(3)象形文字或符号;(4)表音性质的象形文字或按一定的公式使用的表音符号;(5)音符字母或写音。(12)

19世纪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认为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与文字的使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把人类文明史称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国际学术界一般承认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距今约3600年。中国5000年文明史之说大约来源于《山海经》、《易经》、《左传》、《老子》、《史记》等文字文献。根据这些文献记载,中国文明起源于夏以前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时代。三皇五帝时期的实物史料,可以与神话传说相互印证。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刻画符号有6000年左右的时间,是重要的史前艺术史料。汉字是象形文字,文字取象于天地、人物、鸟兽、树木。所以,文字乃是天地万物的图画现象。《易传·系辞下》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依类象形,画成其物。汉字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汉文字起源与绘画有直接的联系。汉字符号与岩画图形符号之间具有某种图画文字的关系,可以分为图理、图识、图形即卦象、文字、图画。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

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文字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唐代张彦远以图理、图识、图形的“三图之说”,说明图画卦象、文字与绘画的关系。其中,图形文字是图画的一种。中国历代有书画同源之说,传说造书与造画的是同一个人:“史皇作图。”《淮南子》说:“史皇产而能书。”唐兰《古文字学导论》认为:

文字的起源是图画,所以较古的文字往往是一种图形。

中国岩画是否具有作为图画文字记载当时祭祀、战争、狩猎、舞蹈的图形文字史含义呢?雷圭元在《中国传统图案作法初探》“中国图案的意境表现”一节中写道:

中国文字除象形、象事之外,还创造了寓意一种,是世界文字中最富有艺术性的一种表现。象意一类就是用简明的笔画表现意境,并且能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行为的关系。同时把自然形象描绘成简易明白通晓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又是特征非常鲜明的,富有生趣的。(13)

雷圭元先生的观点可以称之为中国汉字图画的“意境说”,将形象文字与图画文字的意境作为艺术学问题提了出来。在中国各民族的文字中也有图画形象文字。考察少数民族的原始文字,如云南丽江纳西族的象形文字,虽然有音符,但是大部分是一幅幅的图画,如果这些象形文字刻到岩壁上,不就是岩画了吗?从以画记事,发展到以文字记事,有漫长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依类象形,故谓之文”,以画记名,是早于以文记事的。汉代许慎说: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故谓之字。

依类象形,记录形象为符号文字,而文字的形象如纹样、如绘画,所以就可以将纹样归于艺术的门类,作为艺术学研究的对象。同时,汉字又记音为字,做到形声相益,成为中国汉字特有的注音方法,于是汉字发展成为文字,而不再是绘画。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进行考古发掘,根据碳14测定,遗址的时间大体是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的夏朝。文字的孕育、产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距今约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在西安半坡遗址传统的陶器符号,已经是中国文字的原始阶段。唐兰《古文字学导论》说:

文字起源于绘画,到统一的国家出现后,和语言结合,就产生了可诵读的真正的文字。

20世纪70年代,广西美术家李骆公在广西花山岩画与书法篆刻艺术的启发下,创作了象形文字书法作品,形成独特的字画同源的个人书法艺术风格。2008年画家韩美林先生收集古代文字符号进行艺术创作,编写出版了以原始文字汇集创作的专著《天书》。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李学勤《天书有字又有情》对《天书》的收集、整理、创作工作进行了评论:

这实在是一部“天书”,称之为书法也可,称之为绘画也可,视之为文字也可,视之为符号也无不可。出于现代人之手,而所表达体现的,是几千年前的岩画。……汉字的祖先,置之于世界同时的种种文字之间,是有其非常鲜明的特色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全然没有走上字母化的道路。为什么是这样,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字学最大的一个疑谜。我个人对此有一陋见,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一开始便富有明显的艺术性。《易大传》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书”字像持笔书写,“契”字像以刀刻画,书法、篆刻这两种我国特有的艺术即由此而生。(14)

书法篆刻是中国艺术特有的艺术门类,中国特色的“书画同源”艺术现象需要深入的艺术学研究,“书画同源”关系到中国艺术的起源与中国思维方法的问题,关系到汉字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起源问题,可将文字学的小学研究引申到艺术学的理论研究与艺术的创作实践。杨振宁、吴冠中、常沙娜等先生在北京曾经召开过科学与艺术的研讨会,研究艺术与科学的统一。钱学森先生在晚年多次提及学习自然科学的人要学习一些艺术的问题,其中便包含艺术创作与创新思维的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经常将科学与艺术相提并论。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大师,往往集科学与艺术的才能为一身。法国著名作家卢梭的成名论文,就是讨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的进步意义。李学勤说:

我们讲的古文字学也是科学,自发现材料,整理考释,描写其性质,抽绎其规律,在方法论上都是科学的,只是不隶属自然科学而已。但是,对于富有艺术特征的中国古文字,难道仅能够这样的看待和分析吗?严守学科的界限,会不会使我们错失什么,甚至是古文字所能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呢?我们需要艺术的眼光和思维。韩美林先生已经指示我们,古文字不是冷冰冰的化石,而是有性格,有气质,有神韵,有活力,有创造性的。(15)

艺术思维以形象思维为特征,人类的思维方式由个别到一般,由具象到抽象,由图像的绘画到符号的文字。我们一直在讲“书画同源”,书家与画家都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字画同源”是文字史的一个事实。至于书法与绘画是如何同源的,则缺少系统的讲解和研究。远古先民记录事物,首先是图其形,最早的文字是图像化的,最早的图画是具有文字意义的。中国古文字有绘画的性质,有符号的特征,有图腾的意味,书法艺术具有可读性与可视性两个方面,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研究了秦代的小篆;北宋以后的金石学重点研究金文大篆;清代末年,发现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系统分析商代文字成了可能。近代简帛的大量发现,使中国文字发展的谱系更加丰富多彩。启功对韩美林说,王羲之没有见过毛公鼎,赵孟頫、董其昌没有见过甲骨文,清代书画艺术家金农可能见过汉简。因为金农是收藏家,毕生收藏金石,活动的范围非常广,扬州时有汉简出土,金农具有看到汉简的条件,汉代漆器上有用漆书写的隶书文字。

文字起源研究是艺术起源研究的重要部分。考古资料表明,中国文字的萌芽时期是在新石器时代,文字的前身是骨器上的刻画图形、岩石上的岩画及石器与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于文字的使用与国家的统一有巨大的意义,但被秦始皇废弃掉的先秦六国文字及史前文字图画符号,对艺术性、创造性和文字学研究、艺术学研究来讲,则是一笔巨大的艺术财富,具有重大的艺术学文献价值。文字起源的问题是书法发生学的重要问题,也是绘画发生学与艺术发生学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