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朱春艳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始终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相对照、借鉴和批判的重要问题域,而其美学思想,尤其成为值得国内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研究观照的理论资源。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兼有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美学研究两个视域,并且在其美学思想中得以窥见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色彩这一基本结论,而成为具有自身独特性的研究领域。本书正是在这一领域的展开。
“美学这一学科名称来自西方。它的知识体系和观念、方法,到目前为止,还主要是西方的。”[1]美学以人的审美实践为研究对象,是探讨美的产生、美的标准、美的感受、美的力量、美的实践的学科,始终属于哲学范畴和哲学学科。可以说,美学研究一定意义上寄居于哲学研究之中,并且依赖于哲学研究的发展而发展。自苏格拉底伊始,美和美德就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在西方哲学思维中形成了对美学研究的理念论传统,或者将美直接归结为形而上的范畴,或者将美理解为沟通形而上的力量。伴随近代哲学中理性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分野,美学研究的对象亦从美的理念向美的实践转向。直至康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为现代美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分野。康德美学,为美的探讨留下了独立空间和领域,为审美实践的探讨提供了根据。美是道德的概念,不仅意味着美是探讨人性的新的视域和新的途径,还推动着美的研究视域向现实世界道德实践的下移。在现实世界,美成为沟通现实世界的道德范畴。进而,现代美学逐渐形成独立的研究视域,并且成为通过审美实现超越性追求的形而上路径,开显出取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审美视域。从而,审美实践与感性经验、知性思维、理性思维的不同机理,奠基审美现代性视域的基本范畴和理论视域。直至席勒,现代美学逐渐摆脱形而上领域,在现实经验层面产生反抗理性话语、重建美的话语、超越现实秩序的现实意义,开启审美现代性视域。
在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美学成为变革传统形而上学及其所建构的理性话语秩序的重要资源。由此,现代哲学刮起美学风潮,美学成为一种反抗现代性的重要资源,如精神分析学派、德国浪漫派、存在主义、生存美学、技术美学等现代理论学派引入美学资源改造传统形而上学。在这一过程中,美学研究开始超越传统美学中超验的美的领域,取代理性形而上学观照人的超越性追求的传统方式。美以及美的现实展现和美的现实标准,试图以改变理性话语传统和话语标准的审美实践,美学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话语的解构,通过培育现实的人的审美力量,展现对现实世界话语权威的取代和颠覆。审美现代性视域的展开标志着现代美学研究的重要发展。一方面,意味着美学研究的视域从超验世界,开始向经验世界下移。美学研究不仅是现代哲学转向的重要方向,又成为超越理性形而上学,建构未来形而上学的重要因素。美学之所以成为未来形而上学建构的可能思路、可能资源和可能路径,其实质在于美学研究和美的要素具有反抗理性逻辑和理性话语的基本特征。审美现代性视域要完成改造传统形而上学及其话语建构的实践,就必须首先提供给现实世界一个新的人性基础。美的概念所奠定的人性基础,产生于现实的人对现实生存境遇的苦难的提取,对未来美好生活标准的勾勒。这意味着美学没有颠覆形而上学思维,不过是与理性形而上学不同的美的形而上学。美的形而上学强调与理性形而上学完全对立的经验、感性、体悟等基本特征,作为在人性中具有深厚根基,作为人最根本和最本质的本性的内容,建立起理解人的本性的美的话语。而在这一话语中,产生着新的话语秩序,完成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的人的理想状态的新的理解形式。另一方面,意味着美学研究从对美的理念到美的实践,从对美的概念到美的判断的转向。美学从一种理论形式,开始产生审美形式的实践功能,乃至真实的参与现实的人改造现实的实践力量。美从在理念世界中具有能做什么的理论功用,转变为研究美在现实世界中具有能做什么的实践功能。美从沟通理念的感性形式,转变为审美实践改造理性思维的实践活动。审美实践是现实的人在现实世界按照美的理想形式和基本特征,通过完成审美判断取代理性判断过程,而产生对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不同理解和不同阐释。审美实践基于人们对自由的想象,又通过思维方式的变化来改变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必然造成审美实践的乌托邦色彩。
可见,在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美学的理论作用和实践意义被放大,具有消解理性话语、重建现代性的重要功能。然而,审美实践产生改造现实的力量,基于审美形式对理性形式的重建,美的秩序对理性秩序的重建,美的世界对现实世界的重建。可见,这一思路事实上依赖于形而上学产生现实力量的实践逻辑,即理念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理想模型,作为现实的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理想追求。同时,审美实践又必须依赖于形而上学所建构的话语权威,形成对现实的人的意识的话语力量,并得以成为现实的人的意识体系。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美学思想及其实践理论,打着人本主义的旗号,渲染批判现实的人的异化境遇,为了现实的人的解放的理论立场和理论逻辑的合理性,实质上仍然将人的本性理解为和谐、理念、自由的美的特征,而不是在现实的人的活生生的生命活动中形成,并通过社会意识、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确认下来。这就使得审美现代性视域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审美实践,无论如何也无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产生真正的等同意味。
具体考量马尔库塞的学术探索,事实上经历了一个“始于美学又终于美学”的过程。他晚年回归美学有着交织复杂的因素,主要源于经验基础与超验准则的共同需求。其中,一是为确认超越既定存在的潜能,他需要一种经验的基础,二是他的理论需要一个更富有想象力的可以取代道德的价值准则以衡量整个社会。同时,卢卡奇、席勒等人的美学思想和技术美学在西方众多国家的兴起也为满足这些需求提供了可能。张丽博士的《批判的,审美的,实践的——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这本专著,正是在此一视域中展开系统研究。马尔库塞美学思想旨于实践,又带有西方美学固有的乌托邦色彩。然而,究其产生的谱系学考察,又可以得见这一乌托邦色彩产生的理论资源、内在逻辑和理论实质。这些必然性因素就是人本主义色彩和存在主义基调,隐匿于对现实的人的异化境遇的指摘和批判之中,藏身于从人到人、从现实到现实的理论逻辑之中,并且使其通过抽象逻辑转变为理论逻辑的严密性和合理性因素。然而,理论基调和理论立场的绝对差异,使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有着本质差异。
张丽博士的这本专著使用“批判的”“审美的”“实践的”三个形容词来梳理和概括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产生、奠定和归宿的基本特征,清晰勾勒形成本书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思路。而作者的理论立意并不止于梳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一方面,作者力图勾勒三者之间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因素;另一方面,又为评述这一合理性的偏颇之处留下伏笔。张丽博士在接受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基本学理研究后,又深入研习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此一过程中,对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产生了新的思路,力图勾勒其历史谱系,并关注其现实语境。这本专著,是我所指导的硕士论文的重要发展。张丽博士重思在硕士学习过程中忽视或尚不能解决的旧有疑问,这种在学术问题中钻牛角尖的劲头是一名学术新人应有的治学品德。
然而,驾驭跨越美学发展历程,观照现代性庞杂视域的问题必然困难重重,同时有珠玉在前,难免落于窠臼。本书力图跳出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已有成果,探索其研究的新趋势。在此一过程中,也仍然存在进一步开拓的理论空间。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尔库塞美学比较研究中,尚有系统性阐发的理论空间;比如在本书中已有涉猎,但是以作者自身理解的方式表达,马尔库塞美学及其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比较,又会产生另一个重要研究思路;比如,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国内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比较,则是从本书出发可能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域。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能向我们展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研究的理论框架。
是为序。
2018年9月11日于东北大学南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