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①。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②。其巴山峡川③,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④。其树如瓜芦⑤,叶如栀子⑥,花如白蔷薇⑦,实如栟榈⑧,蒂如丁香⑨,根如胡桃⑩。瓜芦木,出广州⑪,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⑫,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⑬,兆至瓦砾⑭,苗木上抽。
【注释】
①嘉木:美好的树木。
百川学海本《茶经》书影
②尺:唐代所用之尺有大尺、小尺之分,其大尺长约29.71厘米,这是据国家博物馆藏1958年出土于湖北武昌何家垄唐墓之龙纹铜尺实测得出的。《唐六典》卷三记载:“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凡积秬黍为度、量、权衡者,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之制则用之,内外官私,悉用大者。”数十尺:高数米乃至数十米的大茶树。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了众多的野生茶树,它们一般高几米到十几米不等,树龄多在一两千年以上。
③巴山峡川:指四川东部、湖北西部地区。巴山,大巴山的简称。广义的大巴山,指绵延在甘肃、四川、重庆、陕西、湖北五省市边境山地的总称;狭义的大巴山仅指汉江支流任河谷地以东,重庆、陕西、湖北三省市边境的山地。峡川,一指巫峡山,即巫山,主要指横贯湖北、重庆、湖南交界一带,东北—西南走向的连绵群峰;二指峡州,在三峡口,治所在今湖北宜昌。
④伐而掇之:高大的茶树需要砍掉其枝条,才能采摘茶叶。伐,砍下枝条。掇,拾拣。
⑤瓜芦:皋芦的别称,又称高芦、皋卢等。叶状如茶而大,味浓较苦,药用可治积热、消胀、久泻或心脾不适等症。
云南古茶树 土妹拍摄
⑥栀子: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夏秋结果实,生青熟黄,可做黄色染料。也可入药,性寒味苦,有解热消炎作用。
⑦白蔷薇:落叶灌木。具有观赏价值,可以提取香精。
⑧栟榈(bīnɡ lǘ):即棕榈。常绿乔木。棕衣可制绳索、床垫等,叶可编帽子、制扇。
⑨丁香:常绿乔木。因花形甚小,有如鸡舌,故亦称为“鸡舌香”。花蕾及其精油为重要香料,均可入药,有芳香健胃、祛风及兴奋作用。
⑩胡桃:落叶乔木。木材坚韧,可以做器物。果仁可吃,亦可榨油及入药。又称核桃。
枝繁叶茂的古茶树 罗安然拍摄
栀子
茗(茶)
棕榈
丁香
胡桃
⑪广州:今属广东。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交州南海、苍梧、郁林、高梁四郡置广州,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不久废。吴永安七年(264),复置广州,治番禺(今广东广州)。统辖十郡,南朝后渐缩小。隋大业三年(607)改为南海郡。唐乾元元年(758)复为广州,治南海县(今广东佛山)。
⑫蒲葵:常绿乔木。叶可做扇。
⑬下孕:植物根系在土壤中往地下深处发育滋生。
⑭兆:原指龟甲烧后的裂纹。此指茶树生长时根系将土壤撑裂。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引申指硬土层。
【译文】
茶树,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种。高度在一尺、二尺甚至几十尺不等。在巴山峡川一带,有需两个人才能合抱的大茶树,要砍掉其枝条,才能采摘茶叶。茶树的外形像瓜芦木,叶子像栀子叶,花朵像白蔷薇花,果实像棕榈子,蒂像丁香蒂,根像胡桃根。瓜芦木产于广州,外形像茶,味道极为苦涩。栟榈属蒲葵类植物,其种子很像茶籽。胡桃和茶树的根系都向下很深处生长,碰到硬土层时,苗木才开始向上生长。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①。从木,当作“”,其字出《本草》②。草木并,作“荼”③,其字出《尔雅》④。
茶籽萌发过程示意图(转载自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
【注释】
①《开元文字音义》: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三年(735)组织编定的字书,三十卷,已佚。
②《本草》:指唐高宗显庆四年(659)苏敬等二十三人受命重修的《新修本草》,共五十四卷,又称《唐本草》。此书以陶弘景所注《本草经集注》为基础,增补注文与新药。补注内容中,以记载药物形态、产地为多,兼述药效、别名等。书中纠正陶氏谬误处甚多,为后世辨正药物基原提供依据。《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原书已佚,主要内容保存于后世诸家本草著作中。
《尔雅》书影
③荼:“茶”之古字,始见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宋王观国《学林》卷四载:“此荼字读音宅加切。《广韵》曰:‘荼,宅加切,苦荼也,亦作,俗作茶。’然则宅加切者,本亦用荼字,而俗书为茶,下从木,非字法也。书史沿袭,遂用茶字,盖与苦菜之荼相避也。”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更加申论:“且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
④《尔雅》:我国第一部内容和体例都比较完备的汉语词典,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作,列入十三经之中。相传为周公所撰,或谓孔子门徒解释六艺之作。实际应当是由秦汉间经师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非出于一时一手。传世《尔雅》有《释诂》《释言》《释训》等十九篇,在词典学、词汇学、训诂学、文化学、自然科学等研究领域中都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译文】
“茶”字的结构,或从草部,或从木部,或者草、木两部兼从。从草部,应当写作“茶”,这个字出自《开元文字音义》。从木部,应当写作“”,这个字出自《唐本草》。草、木两部兼从,应当写作“荼”,这个字出自《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①,三曰②,四曰茗③,五曰荈④。周公云⑤:“槚,苦荼。”扬执戟云⑥:“蜀西南人谓茶曰。”郭弘农云⑦:“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注释】
①槚(jiǎ):茶的别称。《尔雅·释木》:“槚,苦荼。”晋郭璞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
②(shè):本为香草名。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香草也。”此为茶的别称。西汉扬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今苗、彝、侗、瑶族仍如此称。
③茗:茶的别称。《说文解字》中原无此字,宋徐铉校订时补入,谓:“茗,荼芽也,从艸,名声,莫迥切。”
④荈(chuǎn):茶的别称。一指茶之老叶,南北朝《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二指晚采之叶,明陈继儒《枕谭》:“茶树初采为茶,老为茗,再老为荈。”
《十竹斋画谱》中的陆羽像
⑤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因以周地(今陕西岐山北)为其采邑,故称周公。曾助武王伐纣。建周翌年,武王死,辅成王摄政。东征平息“三叔”(管叔、蔡叔、霍叔)勾结武庚的反叛,大力推行封建诸侯的政策,并损益殷礼,“制礼作乐”,建立起以“立子立嫡之制”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即所谓“周礼”。又总结殷亡教训,改造殷人的宗教天命观,提出宗教、政治、道德三者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
⑥扬执戟:即扬雄(前53—18),亦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幼而好学,喜沉默深思。中年以后,官拜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一生贫穷,交游甚少,以文章名世。早年醉心辞赋,铺张扬厉,极尽雕琢之能事。后来有所悔悟,遂改而研究经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又著《方言》《训纂篇》等语言学书籍。扬雄曾任郎官,秦汉郎官如中郎、侍郎、郎中,皆于殿门执戟宿卫,故称扬雄为扬执戟。
⑦郭弘农:即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郡闻喜(今属山西)人。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是游仙诗的祖师。曾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等作注。郭璞因劝阻王敦谋反被害,王敦事平,被追赠弘农太守,故世又称郭弘农。
【译文】
茶的名称:第一为茶,第二为槚,第三为,第四为茗,第五为荈。周公说:“槚,就是苦荼。”扬雄说:“蜀地西南的人称茶为。”郭璞说:“早采摘的称为荼,晚采摘的称为茗,或称为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①,中者生砾壤②,下者生黄土③。艺而不实,植而罕茂④。法如种瓜⑤,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⑥,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⑦,芽者次⑧;叶卷上,叶舒次⑨。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⑩,结瘕疾⑪。
【注释】
①烂石:碎石。此指经过长期风化以及自然的冲刷,集聚在山谷石隙间的含有丰富腐殖质和矿物质的土壤。这种土壤土层较厚,排水性能好,肥力丰沃,适于茶树生长发育。
②砾壤:指砂质土壤或砂壤。这种土壤中含有风化或半风化的碎石、砂粒,排水透气性能较好,含腐殖质不多,肥力中等。
③黄土:指黄壤或红壤,土层深厚,长期被淋洗,黏性重,含腐殖质和茶树生长所需矿物原料少,肥力低。
④艺而不实,植而罕茂:种植茶树时如果土壤不踩踏结实,茶树很少能生长得茂盛。艺,种植。实,结实,充满。
⑤法如种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瓜第十四》:“凡种法,先以水净淘瓜子,以盐和之。先卧锄,耧却燥土,然后掊坑,大如斗口。纳瓜子四枚、大豆三个于堆旁向阳中。瓜生数叶,掐去豆。多锄则饶子,不锄则无实。”
⑥阳崖:向阳的山崖。山南曰阳。阴林:茂林。因树木众多,浓荫蔽日,故称。
⑦笋者上:芽头肥硕长大,状如竹笋,成品茶质好。笋者,指茶的嫩芽。
⑧芽者次:指新梢叶片已经开展,或茶树生机衰退,对夹叶多,表现为芽头短促瘦小,成品茶质差。
⑨叶卷上,叶舒次:新叶初展,叶片成卷状的质量好,叶片舒展平直的质量差。
⑩凝滞:凝结不散。
武夷山茶园图
⑪瘕(jiǎ)疾:腹中结块的病。瘕,腹中肿块。明张自烈《正字通》:“症瘕,腹中积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译文】
茶树生长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烂石土壤为最好,含有碎石的砂壤为次,土质松软的黄色黏土最差。如果种植茶树时土壤不踩踏结实,植株很少能生长得茂盛。种植茶树的方法和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摘。茶叶的品质,以山野间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人工栽种的稍差。在向阳山崖,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呈绿色的稍差;茶的嫩芽肥硕长大、状如竹笋的为好,芽头短促瘦小的较次;叶片成卷状的质量好,舒展平直的质量差。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状凝结不散,饮用后会使人得腹中结块的病。
佚名《唐人宫乐图》(摹绘)
以工笔重彩描绘了唐代宫廷仕女奏乐、品茗、赏曲的生活场景。画面桌案的周围坐着仕女十人,一个个高挽发髻,衣着华丽,姿态雍容。演奏者由左及右手持胡笳、琵琶、古筝与笙,另有一位侍立在后面击打拍板。桌案上陈列着蔬果、茶具,正中置一大茶铛,一仕女正手持一长柄茶勺,向自己茶盏舀入茶汤。她左边的仕女,正手持茶盏,似乎因听曲入迷而暂时忘却饮茶。对面一仕女正在啜茶,侍女在身后轻轻扶持,似乎担心其醉茶如醉酒。其余仕女或手执纨扇,品茗赏曲,神态各异。
据考证,《唐人宫乐图》完成于晚唐,当时茶圣陆羽《茶经》已完成,唐朝京城西安、东都洛阳以及荆州、渝州一带,“比屋”而饮,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从这幅《唐人宫乐图》中可以看出,茶汤是煮好后放到桌案上的,之前备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都应是由侍女们在另外的场所完成。饮茶时用长柄茶勺将茶汤从茶铛中盛出,舀入茶盏饮用。茶盏为碗状,有圈足,便于把持。从上述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饮茶方式已经由唐朝以前粗放式煮饮法转变为陆羽《茶经》所提倡的“煎茶法”了。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①。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②,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③。
【注释】
①精行:规矩的行为。此指行事而言,茶人应该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轨。俭德:俭约的品德。此就立德而言,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
②百节:指人体各个关节。《吕氏春秋·开春》:“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
③醍醐(tí 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味道甘美,可以入药。《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甘露:甘美的露水。抗衡:对抗,匹敌。
【译文】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味至寒,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饮用。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各个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茶,其效果同喝了醍醐与甘露不相上下。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①,饮之成疾。茶为累也②,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③,中者生百济、新罗④,下者生高丽⑤。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⑥,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⑦,使六疾不瘳⑧。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人参各品种
【注释】
①卉莽:野草的美称。
②累:过失,妨害。
③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长子、潞城一带。
④百济:古国名,在今朝鲜境内。《周书·异域上》:“百济者,其先盖马韩之属国,夫馀之别种。”新罗:古国名,在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初称徐罗伐,后称斯罗、斯卢或鸡林。《旧唐书·东夷列传》:“新罗国,本弁韩之苗裔也。……西接百济,北邻高丽。”
⑤高丽: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
⑥泽州:隋开皇初(581)以建州改置,治高都县(今山西晋城东北)。大业初改为长平郡。唐武德元年(618)别置泽州,贞观元年(627)移治晋城县(今山西晋城)。易州:隋开皇元年(581)改南营州置,治今河北易县。开皇十六年(596)置易县,为易州治,因境内易水得名。大业初改上谷郡。唐武德初改为易州。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上谷郡。幽州:唐方镇名。先天二年(713)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使,治所在幽州(今北京西南部)。檀州: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燕乐县(今北京密云东北)。大业三年(607)改为安东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檀州,移治密云县(今北京密云)。天宝元年(742)改为密云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檀州。
⑦荠苨(jì nǐ):药草名。根味甜,可入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之一·荠苨》(集解)引陶弘景曰:“荠苨根茎都似人参,而叶小异,根味甜绝,能杀毒。以其与毒药共处,毒皆自然歇,不正入方家用也。”
民国杨无恙《拂水煎茶图》
从画面题款可知,这是杨无恙在丁亥(1947年)黄梅时节,在拂水山中与无相道人煎茶品茗后,兴之所至,挥毫而作。此画体现高人雅士在山林间等自然环境中的饮茶风尚。画中有东坡提梁壶、茶炉、羽扇和一枝青松,这正如陆羽在《九之略》中所讲,对于身处山林之中者,则讲究运用茶具的灵活性,器具足用即可。题诗引用宋诗人苏轼的《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诗:“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说明茶具有消病忘忧,使人神清气爽的功效。
⑧六疾:指寒疾、热疾、末(四肢)疾、腹疾、惑疾、心疾六种疾病。《左传·昭公元年》:“淫生六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后用以泛指各种疾病。瘳(chōu):病愈。
【译文】
荠苨
人参
茶叶如果采摘不合时节,制作技法不精细,且夹杂着野草,喝了就会生病。茶对人产生的妨害,也如同人参。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人参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人参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参,作为药用没有任何疗效,更何况还有不如它们的呢!假如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人参对人的妨害,茶对人的妨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点评】
“源”,本作“原”,指水流所从出。引申为事物的来源。《茶经》从茶源头写起,“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明确指出茶的产地在中国南方,以及茶所具有的善和美的特性。“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是最早记载中国野生茶树的资料。“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说明茶树生长的土壤环境。上等茶生在岩石充分风化的烂石土壤中,中等茶生在含有碎石子的黏性土壤中,下等茶生在土质松软的黄色黏土中。“野者上,园者次”,可以理解为生长在山野里的野生茶品质较好,茶园里人工培育的茶品质较差。陆羽曾有入山采摘野生茶、几宿不归的亲身经历。他的友人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及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等诗中有“远远上层崖”“时宿野人家”“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等诗句,“野者上,园者次”看法的形成,当与陆羽入山采摘野生茶的亲身经历有关。
明文徵明《猗兰室图》
孔子曾赞叹:“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孔子家语·在厄第二十》)历代文人士大夫常以兰花来象征高洁文雅的气质、清芬绝俗的品格。“猗兰室”主人以此命名自己的书斋,也正是此意。错杂分布的兰花点出了“猗兰室”的主题,室内主人对友操琴,侧室仆童煮茗,“茶”与“兰”都是衬托或寄托古人高情雅趣的意象,图中以“茶”配“兰”,非常和谐,也更能突出人物的安闲恬淡的生活态度。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则论及茶树的不宜移植性。古人对茶树习性的认识仍有局限性,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所以茶树过去一直有“艺茶必下种”“移植不复生”的说法。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从一而终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瓜第十四》中详细讲了种瓜的方法,可与唐人韩鄂《四时纂要》记载的“种茶法”对应来看。唐代距离北魏时间较近,唐代在种瓜和种茶时,在整地、挖坑、施肥及播种等方面与北魏确有相似之处,“三岁可采”的说法也基本正确。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叙述了茶的性味至寒,并特别强调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与“君子比德于玉”有异曲同工之妙。把饮茶与人的品德修养相联系,认为饮茶人应品行端正、俭约,饮茶不是单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从而提升了饮茶的境界,并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本草纲目》中的植物图片
茶最初是因具有药用价值而进入人类生活,以后才慢慢发展成为一种保健饮料。除本章提到可治“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和“百节不舒”等病症外,南朝梁任《述异记》认为茶还具有“能诵无忘”的功用,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茶具有“消食”“去痰”“少睡”“利水道”“益意思”“轻身”等功用。此外,“醒酒”和“除烦去腻”的功用也常被提到。
本章结尾将选用茶叶的困难与选用人参相比。人参,得地之精灵,故有土精、地精之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人参有“明目”“益智”“消食”“止渴”“止烦躁”“治头痛”“去痰”“能诵不忘”等几十种功用,这与茶的功用大体相同。本章开头将茶称为“嘉木”,结尾把茶与人参作比,一头一尾,遥相呼应,可见茶在陆羽心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