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题解】
原本凡例之前有三篇序言,分别为焦竑序、高出序和黄汝亨自序(各本序言排列顺序有差);凡例之后存有宋人辛次膺为费枢《廉吏传》所撰序言(名为“旧序”);全书末尾又有黄汝亨门人马元调所作后序。为图省净,仅保留撰者自序一篇。黄汝亨在序言里交代了编撰此书的缘由,强调其目的在于“扬清风,惩败类”,并说明将全书人物分为上、中、下三等,另附“小廉大害、似廉真蠹”之廉蠹一类。遗憾的是,他在序言里对费枢所做的工作只字未提,而且书前书后,序不胜序,穿靴戴帽,亦属嗜名,又岂止存心“掠美”而已。
闻夫大道无名①,至德不称。廉者道之一隅,非通士所贵,贤圣所尊异也。伯夷、叔齐求仁得仁②,非以立名,阿衡之勋③,未闻畸行④,然西山高采薇之风⑤,一介坚不取之节⑥。高以下基,道由本立,廉顽立懦,任重道远,非廉其孰能植之⑦?士捐廉鲜耻,苟且富贵而能立身,天地者未之尝闻。故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⑧!”盖狷者有所不为、不屑、不洁也。惟澡身履洁,而后可以入磨涅⑨,完坚白,小以立身,大以匡世,故廉贵焉。
【注释】
①大道:天地间至高无上的道理和规律。
②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他们在周武王灭商以后,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这种不忘故国的行为,为后世所称赞。求仁得仁:求取仁德即得到仁德。《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后来指如愿以偿。
③阿衡:这里指代商汤时的执政大臣伊尹。
④畸行:超凡脱俗的行为。
⑤西山高采薇之风:据说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时,采薇而食,临终时作《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⑥一介坚不取之节:出自《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介,通“芥”,极细小的东西。
⑦植:树立。
⑧狂狷(juàn):《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特别激进。狷,有所不为,洁身自好。
⑨磨涅(niè):《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比喻所经受的考验或外界的影响。
【译文】
听说天地间的真理没有盛名,最高尚的道德不被称扬。廉只是道德的一个方面,并不是通达之士特别重视,圣人贤能特别推崇的。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并不以此博取美名,伊尹辅佐商汤有功,但也没听说有什么超凡脱俗的行为,然而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伊尹坚守一介不取的节操。高必以低下为基础,道必由根本而建立,使贪顽廉洁,使懦夫自立,此事任重道远,如果不凭借一个廉又怎能树立呢!读书人捐弃廉洁,不顾羞耻,苟且富贵却能安身立命,天地之间从未听说过这种事。所以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和他相交,那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和狷介的人啊!”大约狷介的人有所不为,有所不屑,有所不洁。只有澡雪自身履行廉洁,这样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保持自身的高洁节操,往小里说可以凭此立身,往大里说可以匡扶社稷,所以清廉是非常珍贵的。
然士不贪,犹女不淫。穷居窥观,点染未及,一旦担爵,食禄备冠绅之列①,处膏润之地,见欲则乱,见利则昏,乃迁素毁质,与汩俱没,内浊志意,外溷鄙俗②,甚者荧惑主心,浚削黔首③,流秽扇毒,贻宗社之祸④,遗臭千载。于是独醒独清之人,砥行于礼义廉耻,而栖志于淡泊凝静,皎然尘埃之表,澄汰末流,纲纪人世。故尚论者独绳督于人吏⑤,而表著其廉,所以扬清风,惩败类,使夷跖分途⑥,治乱征象,泾渭画然,为世劝戒。此《廉吏传》之所以作也。
【注释】
①冠绅:官宦。
②溷(hùn):污混。
③浚削:榨取,搜刮。黔首:老百姓。
④宗社:宗庙和社稷。指代国家。
⑤尚论:向上追论。
⑥夷:伯夷。跖:古代的一名大盗。
【译文】
但是,想让所有的士大夫不贪腐,就像要求所有的妇人不淫乱一样,无法实现。贫居时所见有限,没有被玷污沾染,一旦有了高官显爵,衣食禄位跻身于官宦之列,处在优渥的环境里,见到嗜欲之物就乱了心,见到一点利益就昏了头,于是改变本来的志向,毁弃清高的本质,随浊流而沉没,于内败坏了自己的意志,于外污混于鄙陋的世俗,甚至于迷惑圣心,盘剥百姓,流布毒秽,给国家带来灾难,自己也遗臭千载。于是那些清醒自持的人,以礼义廉耻砥砺品行,以淡泊宁静为志趣所在,在世俗红尘中高标脱俗,淘汰社会末流,为世人表率楷模。所以追论古人行事的人,只是去衡量督正那些管理百姓的官吏,表彰他们的廉洁,借此弘扬清风,惩处败类,使好人和坏人截然分开,安定和动乱的种种表现泾渭分明,以此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这就是我编撰《廉吏传》一书的缘由。
故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三代以前,道德沕穆①,气醇风粹,功利无兢,贫富不相耀,世无贪廉之目。降及春秋列国,卿大夫载位食粟,渐于富侈;夷而战国从横之代②,人骛垄断,廉耻道丧;以及汉、晋、唐、宋以来,皆乘浊世之末流,兴于事会,各有标尚。士生其间,与俗俱靡,如飘风之弱羽,洪流之芜草,而鸿功亮节之臣,皎皎独行,敦尚风烈,显荣不以官爵,困苦不以饥寒。于是吏以廉特闻,其人可得而称焉。
【注释】
①沕(wù)穆:深微沉稳。
②从横:即战国时期的合纵与连横。从,同“纵”。
【译文】
所以说,整个社会都混浊不堪,于是就出现了清廉之士。夏商周三代以前,社会道德深微沉稳,风气醇厚纯粹,人们不竞逐功利,不迷惑于贫富,社会上也没有贪腐和清廉的说法。到了春秋时期,卿相士大夫居官食禄,逐渐地追求富裕奢侈;至于战国纵横时期,人们都渴望独占独得,廉耻之道丧尽;往下汉、晋、唐、宋各朝,人们乘着混浊时世的末流,热衷于抓住机会,各有标榜和追求的东西。读书人生活在这些朝代,随波逐流,仿佛飘飞在风中的羽毛,倒伏在洪流中的荒草,而那些高功显节的臣子,皎然特立独行,崇尚风采德业,不以官爵为显荣,不以饥寒为困苦。于是官吏就以清廉为大众所知,其人也因此能够被广为称扬。
然廉不同种,各有分予;不同略,各有建树;又不同量,各有广狭。余乃搜集正史①,考其行事,核其情性,究其归宿,列为上、中、下三等,各著于篇。其小廉大害,似廉真蠹,为世教戮辱者,附见之。即有巨公高贤,史不兼载,行无实纪,不敢漫录,俟后之君子,讨论而嗣广焉。
万历乙卯春三月,武林黄汝亨撰并书。
【注释】
①正史:一般指历代官方修撰的纪传体史书,比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译文】
不过,清廉一说,不同种类,各有分别;不同境界,各有建树;不同气量,各有宽狭。我于是搜集正史,考证其行事,核验其性情,探究其归宿,把历代清官列为上、中、下三等,分别著于篇首。那些施小廉为大害的,似清廉实禄蛀的,为社会舆论所不齿的,附列在全书最后。可能另有名公高人,史书未曾涉及,生平没有确切记录,不敢随意载入本书,有待于后来的君子,探讨研究而继续增补了。
万历乙卯年春三月,武林黄汝亨撰著并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