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知难而上,沉下心来
张浩(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社会学研究室主任)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入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这件事意义非凡。
费孝通先生是现代中国具有标杆意义的社会科学家,《乡土中国》是现代中国知名的社会科学作品。费先生在1949年前的工作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实地的社区研究,1939年以英文出版的《江村经济》便是一篇调研报告;《乡土中国》隶属于第二期工作,即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社会结构分析,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并指导实地研究;《乡土重建》的写作、出版几乎与《乡土中国》同时,在性质上却属于第三期的工作,即将中国基层社会结构及其原则“配入当前的处境里去看我们现在身受的种种问题的结症,然后再提出一些积极性的主张来,希望有助于当前各种问题的解决”(《乡土重建》后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给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时,我常常打一个比方:在学界江湖中,费孝通先生就好比丐帮帮主洪七公,《江村经济》就是他的“打狗棒法”,《乡土中国》《乡土重建》则是他的“降龙十八掌”。在金庸先生笔下,降龙十八掌本来有二十八掌,后经大侠乔峰删繁就简、去芜存菁,留下十八掌传世。《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各十四篇,合起来正好二十八篇。所不同的是,这二十八篇每一篇都精彩,无需另行砍去十篇。学有余力的同学,“练”过了《乡土中国》,不妨接着试试《乡土重建》,当知我所言不虚。
《乡土中国》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提供了最好的入门途径。《乡土中国》本是费先生19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稿,后以连载的方式在《世纪评论》上刊出,并于1948年由上海观察社结集出版。在这本小册子中,费先生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从那个乡土社会中走出,迄今不过两三代人的时间。事实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接受她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她的羁绊。诚如费先生在本书第一章《乡土本色》中所写的那样:“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社会与文化是如此,家庭与个人亦是如此。费先生在晚年谈话录中就反思个人所受到的局限,表示自己“可能被乡土文化束缚住了”,他称中国是“被土地束缚的中国”,而自称“被乡土束缚的费孝通”。费先生晚年倡导“文化自觉”,就是在提示人们,要具有科学精神和反思精神,尽量客观公正地认识自身和他者各自的所长所短,唯有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做到“美人之美”,才能最终收获“美美与共”,实现“天下大同”。
需要指出的是,《乡土中国》虽然语句通俗、篇幅不长,但对于中学生来讲,内容却不易懂。一方面,它毕竟是学术论著,阅读难度不小;另一方面,书中描述的“乡土社会”,乡村的孩子恐怕都会感到陌生,距离城市里的孩子就更加遥远。有条件的师生,可以通过实地的田野考察,增加直观感受,作为阅读的辅助。我有一年曾在费先生访问过二十六次的江村,碰到两拨由老师带队前往参观学习的中学生。事实上,到实地去,到实践中去,正是费先生一直倡导和践行的研究方法。而最根本的,还是要知难而上,沉下心来,耐着性子,多读几遍书。正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先生所提示的,人年轻时要有意识地读一些“深”一点的书。“整本书阅读”环节的设计目的之一,就在于强化经典阅读,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起到“厚底子”“磨性子”的作用。所谓“读书养性”,读书可以帮助人祛除浮躁,培育毅力,涵养心智。
我在学生时代就深受费先生作品的影响,毕业后又到他亲手创建的学术研究机构工作至今,可以说一直受其泽被,因而一向喜欢与人讨论费先生和他的作品。2019年10月,我应邀与北京二中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交流关于《乡土中国》的学习体会,那是一次愉快的经历。他们准备之充分、提问之踊跃、思考之深入、知识之广博、研讨之专业,都令我印象深刻。此次受他们嘱托为本书作序,我虽不免诚惶诚恐,却依然一口答应下来,因为我看重与他们的情谊,欣赏他们的专业水平,也相信他们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