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1月14日 星期三 纽约
“9·11”阴影笼罩下的美国
因公务活动预约安排在中午12点半至下午2点,上午先去纽约世贸中心旧址参观。
其实昨天坐在汽车上就曾透过车窗匆匆瞥见了在世贸中心旧址上建立起来的纪念馆,魏老师还特别指着不远处涂着鲜红颜色的一排房子,告诉我们那是辖区消防队的办公地点。据介绍,“9·11”那天正好有几位法国记者在这个消防队实习,他们早上原本出去采访另一件事,恰好第一个拍到世贸中心被袭击的画面。后来这个消防队的全体队员都在进行抢救时牺牲了。回想起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看到世贸中心被袭的电视画面,真是难以置信、极度震惊,我想当时全世界的人们可能都是这种第一反应。
在旧址现场,可以看见两个由黑色花岗岩建成的方形纪念设施,其结构是由上而下、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的陷阱式水池,从四周长年不断有瀑布状水流往深处默默流淌,最终汇入池中央的深渊,深不见底。据说,这是借以表达对死难者无法形容的深深的、永不停止的怀念。现在大多数人知道的只是“9·11”袭击,其实早在1993年2月26日,恐怖分子就曾在世贸中心的地下车库引爆炸药,导致6人丧生、数千人受伤。谁都没有想到,8年之后,会有一场更大的袭击在这里上演。在水池四周的铜墙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1993年和2001年两次袭击中每一位死难者的名字。“9·11”袭击最终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初公布为6453人,后来减为5086人,后又调整为3900人。最近确认是2977人,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龄最大者85岁,最小的仅2岁。其中现场救援人员死亡人数超过400人。我看到不少消防队员的名字边上都特地注明了他们所属的消防单位,这充分表明了这个国家对每一个生命特别是对因公牺牲的公职人员英雄般的敬重。
现在在世贸中心原址两边又建起了两栋高楼以资纪念,起初纽约市民想取名叫“自由大厦”,后来几经争论,最后还是确定沿用世贸中心的名字,叫新世贸中心。现在世界各地凡来纽约的人都会抽空来这里凭吊。
美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本土从来没有遭受过任何袭击。想当年,世贸中心作为纽约第一高楼,在恐怖分子的袭击下轰然倒下,其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绝不仅仅是双子楼的倒塌和几千名无辜生灵的消逝,而是对美利坚民族一直以来自信甚至自大、自傲心理的沉重打击。
有人说,世贸中心倒下了,但一个民族站起来了。这话有一定道理。在“9·11”袭击面前,美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也没有被击垮,更没有走上种族复仇、宗教复仇的歧路。不过,“9·11”定将成为美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一方面国内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保守主义思潮进一步泛起,反恐防恐工作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这些年的反恐战争中,真切地看到美国的实力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不断衰退、下降。本·拉登死了,但反恐不仅远未结束,反而形势更加复杂,挑战更加严峻。美国是信奉实力、强权的,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之间、宗教之间、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单靠强力所能解决的吗?“9·11”的教训,绝不是一个恐怖袭击那么简单,它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矛盾,冲突与较量的一次极端总爆发,它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至今还在不断演进、发酵中。
据说“9·11”后,很长一段时间,纽约10层以上的商业广场均难以承租出去,而这恰恰为哈德逊河对岸的新泽西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这几天我们在从新泽西州住地到曼哈顿的路上,每次要穿过林肯隧道时,司机都特别交代千万不能拍照,因为拍照时的闪光容易被警察误认为是恐怖袭击,从而遭遇到不应有的麻烦。我们看到,在华尔街靠近海边的街面上,竟然设置了两道用金属铸成的柱状、坡状路障,以防恐怖分子汽车炸弹袭击。“9·11”已经过去10多年了,但这一事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无疑将是长远的。
对此,我们后来在华盛顿也有深切的感受和体会。在首都祥和宁静的背后,也一样深深感受到了“9·11”带给美国社会的烙印和变化。过去,各国游客都可以去白宫游玩,现在都取消了;过去外地车辆可以停放在白宫前的国家公园道路上,现在不行了,只有附近上班的公务人员凭特别停车证才可以停放;过去当地市民可以在公园大草坪上踢球嬉戏,现在也不允许了;过去白宫附近的道路是畅行无阻的,现在加了防护栏、隔离墩;过去白宫的安全管理是由财政部负责的,现在已转交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
后来有人告诉我,现在坐美国航班,如果是同一个团队的人,即使是一起办票,也不让挨着坐在一起,而会把人员座位分散,据说这也是“9·11”后为了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难道美国就这样一直提防下去吗?
仇恨的种子一旦播下,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开。
老居民楼的消防通道
这两天在参观考察中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纽约有不少居民楼房外墙上建有简易的金属楼梯,这些楼梯直通各家住户。开始以为是这些居民的进出楼道,可仔细一看显然不对,因为所有楼梯都没有连接到地面,居民无法从楼梯上下通行。后来才搞清楚,原来这些都是老房子,过去没有建消防通道,为了保证居民安全和消防需要,政府强令所有老住宅用户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和样式在外墙上加建消防楼梯。
为防止晚上有小偷利用楼梯进入民宅偷盗,所有楼梯都设置在靠街道一侧,最低高度在二楼个人徒手无法够着的位置,在二楼平台上,悬挂着一个只能从上面放下来的舷梯。
这让我大为感慨。从这里我们强烈感受到美国人对消防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他们考虑事情的周全细致和执行法规的严格严肃。这要是在国内,是不可能或难以做到的。不要说老旧住房,就是新建楼房,存在消防问题甚至有重大安全隐患的也大量存在,消防没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却已在使用运营的也是大量存在。据一位在消防部门工作的朋友介绍,目前很多城市的老旧居民楼有百分之八九十存在火灾隐患,自建房至今没有纳入消防管理。我国早在1998年就制定了《消防法》,2008年又做了修订,还成立了作风严明、战斗力强的消防部队。但中国的问题有时往往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因工作关系,我曾对消防工作有所接触了解,消防领域存在的不作为、人情执法以及基层消防队伍中的“微腐败”现象绝不是个别案例。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我国共发生火灾79.3万起,死亡7202人,受伤4501人,直接财产损失72亿元。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公共消防设施“欠账”严重,公民消防安全意识不强。据分析,近几年我国80%的火灾都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2014年全国共接报火灾39.5万起,死亡1817人,受伤1493人,直接财产损失43.9亿元。虽然与上年相比,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分别下降了14%和9.5%,但与前些年相比,却是大幅增长。特别令人揪心的是,去年共有13名消防战士在灭火和抢险救援战斗中不幸牺牲。
我无意也绝对不是要去抹黑、贬损我们可亲可敬的消防官兵,特别是那些为国家、集体、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献出年轻生命的消防战士,他们是我们的英雄。我只是想说,如果我们也能如纽约这般严格和铁面无私,我们的火灾将会大大减少,我们的人员财产损失也必将大大降低。在消防安全问题上,一定要未雨绸缪、警钟长鸣,一定要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毕竟人命关天。
时代广场的形象宣传广告
上午去时代广场稍作停留,时代广场犹如北京的西单、王府井,是纽约最繁华、最热闹的商贸、艺术街区,被誉为“世界十字路口”,每年有2000多万人到这里旅游观光。虽然停留的时间很短,但还是强烈地感受到了这里浓郁的商业气息。
前一段时间,国内媒体多次报道我国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在时代广场做形象广告的事情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今天在现场刚好看到两则相关广告,一是由国家旅游局制作的“美丽中国”形象广告,另一则是由新华社、中关村等单位联合制作的广告。从效果来看,“美丽中国”形象广告应该是诸多广告中最好的。这不仅因为播放广告的LED屏幕面积大、位置中、视角好,设计精美、画面清新、动感跳跃,而且因为“买断”了独立广告位,循环连续播出。而新华社、中关村那则只是在广场台基上那块高耸的楼身广告最上层位置,插播式地播出,不要说外国人,就是咱们中国同胞要不是有人提醒也极难注意到。当时我特别留意观察了一下,广场上除了我在带有目的地寻找和欣赏外,基本上没什么人在关注观看,大都或行色匆匆、不作停留,或摆着各种Pose,忙于拍照留念。形象广告是给人看的,面对本地市民和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怎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呢?
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探讨,就是广告宣传的比较效益。也许刚刚说到的新华社、中关村等的广告成本是比较低的,省了不少钱,但问题是我们做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初衷是什么?是效果为重,还是节约为先?市场经济讲究的是投入产出比,一般规律是低投入低产出、高投入高产出,当然我们也追求低投入高产出,但如果投入虽然很少,却也效益甚微甚至基本没有效益,那这种投入即使再少是不是也是一种浪费呢?如果投入虽然较大,但效果、收获更为巨大,那这种投资才应该是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值得提倡和实施的。从事新闻宣传,包括形象公关宣传,一定要强化投入产出意识,要算一算效益账。没有效果的宣传哪怕再低价、再节约也是绝对的浪费。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然说到底,真正的形象宣传不在广告里,而在于国家自身的发展和实力。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形象,绝不是仅靠几则广告所能塑造出来的。
在佩里媒体中心了解“中文热”
一直没搞懂,去佩里媒体中心的公务活动为什么要安排在中饭时间进行。
12点一刻,我们饿着肚子准时来到中心,接待我们的是两位年长的大妈。具体安排线路、陪同并讲解的名叫Mark Ekman,因为她1988年曾经来过中国,去过西安、桂林等城市,听说我们是来自中国的参访团显得非常高兴和热情,主动给每一位同伴发送名片并反复询问是否有人没拿到。
佩里媒体中心实际上就像国内的音像档案馆,主要收藏保管由制作机构和个人捐赠的影视资料和广告片。目前共有藏品12万件,时长16万小时,其中来自中国的有20件,比如尼克松当年访华的电视画面,近年来还收有杨澜捐赠的一些访谈节目。
中心的资金来源一是机构和个人赞助,二是与洛杉矶的分部一起经常举办一些筹款晚会,捐资额达到一定数量的就可以成为董事会成员,参加中心管理。此外还有参观收费,这主要是针对本地市民,以学生为主,儿童每人5元,学生、老人每人8元,其他每人10元。之所以称为佩里媒体中心,不仅因为中心的建筑和有关设施、设备都是由佩里家族提供的,而且因为他们每年捐款都在百万以上。中心的日常工作就是接待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并面向纽约的儿童开展声音体验、制作等活动。据介绍,每年的参观者达10万人,其中不少是来自中国的团队。
在讲解过程中,Mark Ekman很高兴地告诉我们,她的孙女正在学中文,而且在孙女的教导下,她也学会了“你好”“谢谢”等简单的用语。我饶有兴趣地询问了解了一下她孙女及美国公民学中文的有关情况。她孙女今年13岁,在中学读书,学校有专门的中文课程供学生选修,孩子的爸爸认为学好中文对她长大以后的发展很重要,所以选修了中文。我问她在美国认为学习中文很重要的人多吗?她给予了非常肯定的回答。
据了解,在美国,有不少名人、富豪的子女也加入了学习中文的行列。
据有关资料,截至2015年,全世界有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总数190万人。而美国是世界上拥有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落地马里兰州。现在全美有109所孔子学院和348个孔子课堂,约40万学生在学中文。中文在美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外语。
在美国,“中文热”不仅仅体现在孔子学院的快速和多样化发展上,还有公立学校、中文培训机构、政府机构以及私立商业学校、网络学院等提供汉语教学。
美国业界研究发现,美国学习外语的风尚与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冷战时期主要学俄语,上世纪80年代学日语,“9·11”后开始关注阿拉伯语,而勃兴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文热”迄今依然长盛不衰。
中国在发展,世界在关注中国、研究中国、学习中国,中文在世界的进一步推广、运用必将是大势所趋。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一种思想载体,也是一种交流工具,它的传播速度、普及广度以及运用程度是与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紧密相连的。英语之所以成为世界最通用的语言,是因为英国、美国自16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最强盛的国家,是世界的“中心”。现在的情况也正好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很难想象,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会出现这种现象。
那位孩子的爸爸无疑是极富思想和长远眼光的。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代人,代表的是一种趋势、一种必然。很巧,参观结束时,刚好碰到他来接妈妈下班回家,看得出,他对中国非常友好。
帝国大厦:美国光环的衰退
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是1929年美国大萧条爆发后由几个资本家共同建设的,共102层,从1930年动工,到1931年落成,只用了410天。它的名字来源于纽约州的别称帝国州(Empire State),所以英文原意应该是“纽约州大厦”。据说帝国大厦落成后,许多办公室在上世纪40年代之前一直空置,所以又被戏称为Empty State Building(空国大厦)。
帝国大厦雄踞世界最高建筑宝座达40年之久,它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是美国人的骄傲。特别是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对于提振全体美国人的精神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帝国大厦的地位远远高于上个世纪70年代新建的世贸中心。
登上大厦86层的观光平台,环绕平台一周,整个曼哈顿尽收眼底。可以想象,当年美国建成帝国大厦时那种居高临下、傲视全球的自豪感和优越感。现在的曼哈顿,无疑仍是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但无疑也只能是之一而永远不再是唯一。如果从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城市环境、城市活力等方面来综合评估,究竟在当今世界尚能排在第几位,可能并不太乐观。曼哈顿已经老了,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核心的区域正在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褪去最耀人的光环。我在想,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三十年以后,中国的游客还会有那么大的兴趣购票登上帝国大厦观光留念吗?上海东方明珠塔、广州“小蛮腰”极目远眺所能感受的繁华和景致,早已不亚于此。全球最大的旅游评论网站Trip Advisor最新游客调查显示,2014年全球前10座最吸引游客的城市,名列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和意大利的罗马,英国伦敦第三,北京名列第四。2015年世界十大高楼排行榜中,中国占了六个。帝国大厦再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再也不能独傲全球。
从2001年开始,帝国大厦每年举办亮彩灯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活动,这一方面意味着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化,中国文化元素在美国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喜爱,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则表明中国地位和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和扩大,并正日益得到美国的肯定和接纳。
对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崛起,不少美国人还没有认识到,或者还不适应甚至还不想承认,还在以过去的老大、独大心态和思维方式继续看待和处理着整个世界的事务,包括与中国的关系。这种状况如果一直持续下去,无论对美国、中国,还是对整个世界而言,都是可怕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难以承受的、灾难性的。
最近看到一个材料,很有意思。说中国凭什么崛起?因为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居世界第一。所谓劳动参与率,是指参加工作的人占全体人口的百分比。据美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的劳动参与率达到76%,而美国为65%,日本为58%,印度只有55%。如果从性别来分,中国男性的劳动参与率达到90%,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为70%,而美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只有58%。中国人确实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能顶半边天”,其实她们撑起的何止半边天!在中国,不劳动者不得食,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一直被社会所鄙视、所不齿。有付出才有回报,有耕耘才有收获。这也是这些年来北欧等高福利国家缺乏活力、难以为继、备受质疑的重要原因。
有人说,中国人是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休息度假的时间在上班、在干活,这样的国家岂能不兴盛、不发展?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中美实力、地位的变化只是一个相对的趋势。中国今年虽然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突破了10万亿美元,但仍比美国足足少6万多亿。简单去预测究竟什么时候中国将超越美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美国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都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曲折艰难,还会有惊涛骇浪。虽然我们说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可世界大同从来不会自己到来。
博弈正在进行,大戏还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