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科七十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奖是由何梁何利基金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
何梁何利基金是1994年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各捐资1亿港元于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何梁何利基金奖共设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每年评选一次。截至2018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奖共评选了25届,共有1 305人获得该奖项,骨科医师共有13人获此殊荣。
一、顾玉东院士
1937年10月19日生,满族,山东章邱人,手外科、显微外科专家。长期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临床研究和理论工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二、卢世璧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卢世璧院士在国内开展了钛制人工关节的设计、研制及临床应用。与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协作,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固定人工关节的TJ骨水泥。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压迫性神经脱髓鞘改变。首次开展了神经埋入肌肉终板再生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证明了去神经的肌肉终板可以再生。在周围神经断端的趋化性研究中,国内首先应用Y形及十字形硅管套接的方法,证明了运动及感觉神经、同名神经及神经与靶器官之间存在明显的趋化现象,并应用国内外首创的脊髓后根切断的方法对不同方法修复神经后的错接率进行了定量观察,证明套接法运动与感觉神经的错接率为2%,明显优于缝合法,已在临床应用。
1997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图3-4)。
图3-4 1997年卢世璧院士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证书
三、程国良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971医院程国良教授在手指再植与再造方面成绩突出。断指再植方面,撰写的“89例121个断指再植的体会”论文发表于《中华外科杂志》(1981年),是当时我国断指再植报道病例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学者。足趾移植拇手指再造方面,发现了足背动脉—足底深支—第一跖骨底动脉的供血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分型,使Ⅱ、Ⅲ型病人的再造获得了全部成功。部分手功能重建方面,于1980年首先创用本应遗弃的废指,把一指植于桡骨,另一指或二指植于尺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肌腱、神经、血管,为濒临截肢的病人重建了可贵的部分手功能。这一手术是废指利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术方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被国内外推广应用。
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四、王澍寰院士
北京积水潭医院王澍寰教授于1959年创建我国第一个手外科专业。在手外科的检查、诊断、治疗技术、手术器材等方面做了大量改进和创新。从1963年秋开始研究1.0mm以下的小血管吻合技术,相继取得兔耳血管吻合成功、家兔断耳再植成活,以及临床上的断指再植成功。利用大网膜在腹壁上做一“血管轴型皮瓣”,并用以修复一例大面积颅骨缺损成功。这种“轴型皮瓣为国内外首创。做了大量正常人手功能的检查分析,参照国际资料设计出一系列符合实际要求的手功能检查方法及计分方法。着手撰写并于197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手外科学》,该书已成为全国各地开展手外科的医生和骨科医生的主要学习及参考专著。
1999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五、曲绵域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曲绵域教授是我国现代运动医学的主要创始人,为国内外著名的运动医学专家。现该所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指定的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关节镜手术和镜下膝交叉韧带重建在国内享有盛誉。曲绵域教授长期从事运动创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要方面如下:关节软骨损伤的研究,运动员末端病防治研究,与运动创伤有关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膝韧带比较解剖及交叉韧带重建时移植韧带转归的研究。在曲教授领导下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在1985年建所30周年之际获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以表彰研究所几十年来在运动医学方面的成就和对体育事业的热心服务。
2000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六、冯传汉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传汉教授从事医学及相关教育事业已61年,取得了很多成果。1951年以来,冯传汉在国内率先开展手外科,膝关节充气造影和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跟骨距骨桥的诊断与治疗,股骨颈及粗隆肿瘤切除及外科重建。1957年报道骨关节结核病灶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下的细菌学观察。冯传汉教授与同事及研究生做了长期系统研究,澄清了骨巨细胞瘤肿瘤与非肿瘤细胞成分及其细胞生物学,1981年组建了骨肿瘤研究室。
2001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七、戴尅戎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先将形状记忆合金用于医学领域,推动了国内外形状记忆合金在骨科和临床多个学科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医院中最早建立肌肉骨骼系统生物力学研究的专门机构,并创办了国内第一本生物力学杂志——《医用生物力学》,推动了国内骨科生物力学的发展。近年来,戴院士团队致力于发展3D打印在骨科和多个临床学科中的应用。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
2004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图3-5)。
图3-5 2004年戴尅戎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证书
八、王成琪教授
解放军第89医院原副院长兼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顾问、全军显微外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编委等学术任职;是我国最早开展显微外科技术探索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专家之一,曾实施了世界首例小儿双断臂再植手术和世界第二例双手十指全断再植手术,改良创新了一套王氏小血管吻合方法,最先突破了小血管0.2mm的吻合极限。先后创立了五种第2足趾移植血管变异替代方式,创造了连续440例足趾移植无一例失败记录。先后主编20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等共140余项成果,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1994年他所领导的科室被中央军委授予“勇攀创伤医学高峰先进科”荣誉称号。并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我国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军劳模。
2006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图3-6)。
图3-6 2006年王成琪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证书
九、张英泽院士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创伤骨科疾患,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院士针对骨科临床存在的棘手问题以及现有诊疗技术的局限性,主持开展了系统的解剖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和临床研究以及有限元分析实验。该团队完成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创建下肢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技术体系,创建世界最大骨折流行病学数据库等。
2015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图3-7)。
图3-7 2015年张英泽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证书
十、田伟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教授团队针对脊柱骨科治疗的难点研发的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TiRobot系统实现了患者复位效果理想、固定稳定,术中损伤少,手术切口小、安全性高的优点。
2016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图3-8)。
图3-8 2016年田伟教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证书
十一、姜保国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团队率先研究并制定了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自主研发了现场急救与救治医院间的信息联动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严重创伤救治现状和流程;作为973国家项目首席专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周围神经替代修复、周围神经修复过程中的重塑等多项创新性假说,并进行了系统论证;首次提出内固定材料应基于国人的解剖数据进行设计,并率先提出了关节周围骨折的理念,证实关节周围骨折独特的愈合模式;设计完成具有自主专利权的符合国人解剖特点的内固定系统。
2017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图3-9)。
图3-9 2017年姜保国教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证书
十二、唐佩福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唐佩福教授长期致力于创伤的临床工作,并结合临床进行定向科研攻关,专业发展方向主要以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微创治疗、髋臼骨折等治疗为重点,同时在四肢创伤、战伤救治、脊柱创伤、骨盆骨折、老年髋部损伤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2018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图3-10)。
图3-10 2018年唐佩福教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颁奖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