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黄帝内经》已有系统性论述
《黄帝内经》(后简称《内经》)毫无疑问是中医理论的渊薮,它是对东汉之前中华民族所取得的医学理论最为全面的总结。这部经典医著的伟大之处,倒不是说它具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的内容,而是说它所涵盖的医学理论可以让我们在遇到医学难题的时候,尽其可能地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启迪。
对于帕金森病的认识也同样如此。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散见于《内经》各处的吉光片羽式的文字中间,能够依稀发现先贤们敏锐的目光下对类似于帕金森病的症状表现所展现出的较为准确的表达。
首先是对于震颤症状的描述,《内经》中多用“振”“掉”“摇”“ ”“筋骨繇复”“筋挛”及“鼓栗”等表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素问·气交变大论》:“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素问·至真要大论》:“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灵枢·根结》:“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所谓骨繇者,摇故也。”
对于肌肉强直以及强直所致姿势运动障碍等,《内经》则归入“拘”“强直”“收引”“筋痹”及“痉”等范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诸痉项强”“诸寒收引”。
然而上述对病情的描述和命名都是零散而不成系统的,与现代的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相对照,很难有明确而完整的联想。
还有另一方面,《内经》时代的先贤们善于将众多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病证归类。例如将各种痿废不用的虚弱性病证都归之于痿证;将以发热为临床主要症状的外感病归属于热证;等等。那么整部《内经》对于震颤类和肌肉强直类病证是否就仅仅停留在只言片语的层面而缺乏系统性的论述呢?当然不是。
《内经》将几乎所有类似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都纳入了“痹证”的范畴加以系统认识,相关的理论集中体现在《素问·痹论》中。
《素问·痹论》开宗明义就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是中医论“痹”在病因学方面的金科玉律。
这里《内经》谈到了两个问题,一是痹证与风、寒、湿合邪侵犯人体有关。帕金森病乃老年退行性病变,此时脏腑机能衰退,阴阳之气违和。《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阴阳失调,则易感外邪。帕金森病患者有一个明确的表现,就是每逢天阴下雨,气温下降,病情就会加重,这恐怕就是风、寒、湿之邪内外合力的结果吧?在这点上现代的帕金森病与《素问·痹论》的观点似乎不谋而合。
二是人体感邪之后,其痹证的分型取决于风、寒、湿三者的偏颇。
风邪偏重则往往症状游走。帕金森病的震颤有两点符合风的特性。其一是震颤是呈静止性的,也就是说安静状态他反而要抖得更厉害,这恐怕就是我们所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吧。正所谓“风胜则动”!其次风的特性还导致帕金森病的震颤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它在患者身上呈“N”型的发展走向,而且越到帕金森病的后期,震颤越不明显。说明在帕金森痹证的风、寒、湿三邪之中,风性主动,为百病之长,它始终是兼邪,往往预示着病在轻浅,而寒、湿贯穿帕金森病的全过程,越到后期则越明显,故寒、湿意味着病趋深重。
寒邪偏重则往往肢体拘挛、疼痛。这是因为寒主收引,寒性主痛的缘故。帕金森病的患者关节僵硬,手脚拘紧,行动缓慢,姿态含胸耸肩,头部前倾,面具脸,慌张步等,都是寒主收引的表现。我曾经看到有个患者的足大趾往回抽,一直翻到足中趾之上,由此可见帕金森病寒气之盛。
帕金森病表现的疼痛往往固定于某个或是某几个大关节的周围,有的是肩关节,有的是胯部,有的是膝关节,临床上经常被误诊,有时候当做肩周炎,有时候当做腰椎间盘突出症,还有时候当做关节炎来治疗,南辕北辙,收效甚微。因为这种疼痛往往是因为寒主收引,导致肌强直,使得关节腔变窄,甚至消失,关节面相互摩擦而产生的,不舒筋活络,将肌张力降下来,疼痛是不会缓解的。
湿邪偏重则往往表现为身体沉重,口角流涎,缠绵难愈,而且越到后期,寒湿的表现越明显。这往往是湿性重浊黏滞的特性所致。
所谓“重”,是指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沉重感,这在患病的初期就会有所表现,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患者有一条腿拖着走路,怎么也抬不起来。而且越到晚期越明显,有的患者沉重到两腿弯曲挪着走路,有的患者两手沉重到坐在那里,两手搁不到桌面上。
所谓“浊”,是指帕金森病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特性。帕金森病患者一是容易出汗,而且他的汗往往是油腻腻、黏嗒嗒的,我们叫它“脂肪汗”。二是容易流口水,轻则熟睡中流于衾枕,重则口角流淌不息。我曾经看到有一位患者前来就诊,口水多到餐巾纸都来不及擦,索性拿个纸杯接在下巴处,任其流淌。
所谓“黏滞”,是指帕金森病的症状黏滞不爽,病情反复,缠绵难愈。所谓黏滞不爽,如脾运不健,起先湿滞胃肠,脘腹胀闷,大便不爽,以致后来腑气不畅,大便秘结。大约70%的帕金森痹证患者都有这样的表现,《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也。”所以这也是脾胃失健,阴结于下的表现。《金匮翼·便秘统论》:“冷闭、虚闭即阴结也。”故湿为阴邪,最容易闭阻气机,气机不振,又加之黏滞之性,故帕金森病往往是缠绵不愈的。
《素问·痹论》对于痹证的行痹、痛痹和着痹的分类,是基于人体具有风寒湿之邪后,三邪所占比例不同的情况而有着不同性质的表现,而且是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的共性表现。也就是说风、寒、湿邪无论外感、内伤,在人体内都可以因为痹阻气机,从而导致行痹、痛痹和着痹。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行痹、痛痹和着痹都可以成为风、寒、湿三邪居于体内的特异性表现,随着三邪在体内的蓄积,病程的迁延,风、寒、湿邪必然向体内深层进犯,最终导致脏腑痹。
《素问·痹论》中提到的脏腑痹的内容似乎与帕金森病非常贴近,其中有着大段的形象性描述,而且有些条文对于一般性痹证来说似乎有些文不对题,但是和帕金森病相对照却是如此的贴切。其曰: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骨、筋、脉、肌、皮痹多可以发生于帕金森患者肢体的外围组织,往往表现于疾病的初始阶段,这时候的症状表现通常是邪浅病轻;而脏腑痹则往往在保有骨、筋、脉、肌、皮痹的临床表现的同时,还出现了脏腑的病变,这通常表现于疾病的深重阶段。下面我们结合经文来谈谈五脏痹的情况。
一、肾痹
《素问·痹论》:“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内经》说到肾痹,只是指出其最为突出的症状表现,晚期帕金森病到了肾痹的时候,患者两腿弯曲,不胜人体之重,夸张一点说,臀部都要碰到脚后跟了;上身呢?屈背耸肩,头都抬不起来,脊梁都要高出头部。这两个分句非常逼真地描绘出了帕金森病典型的“猿猴姿态”。
其实肾痹在临床上的表现远不止人体形态上的改变。
由于肾阳乃一身阳气之根,温煦脾阳而为胃关。故其温煦不力,加上肝不疏泄,出现脘腹胀满,腑气不畅的表现。
由于肾主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故肾痹者因髓海空虚,除了骨弱无力之外,还可以有认知障碍。可见记忆衰退,甚至不辨亲疏,错觉幻觉,言语混乱,舌淡苔白,脉沉弱,尺尤无力。
肾主水液,主司膀胱气化开合,寒湿入侵肾及膀胱,以致膀胱开合失司,症见尿频尿急,尤其夜尿更频,尿量不多,尿后余沥,舌淡胖,苔灰黑,脉沉缓。
二、肝痹
《素问·痹论》:“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内经》对肝痹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肝主疏泄。所谓“夜卧则惊”,是指肝主疏泄关乎情志的稳定、舒畅。肝藏血,能安魄。疏泄正常,血归肝藏,如此则魂魄得养,神情安泰。若寒湿困闭,则肝失疏泄,藏血不力,魂魄失养则七情乖张。故40%~50%的肝痹患者多肝气不舒,神情抑郁,情绪烦躁,失眠易醒,错觉幻觉,自杀倾向,舌红少苔,脉沉滑。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帕金森病患者由于长期病痛的折磨,经常顾虑自己的预后,深情牵挂,不得释怀。此外还长期服用“抗帕”药物,像多巴丝肼、卡左双多巴、司来吉兰、恩他卡朋、苯海索、金刚烷胺、等等,它们或多或少都有中枢性神经精神副作用。噩梦连连是其十分突出的症状。我记得有个患者因为做噩梦,一肘把自己老伴的肋骨击断,还有一个患者一脚将妻子踹伤。所以知道患者好做噩梦,夫妻最好分床睡觉。
肝主疏泄还关乎气机的调畅。脾胃的升清降浊,肺的宣发肃降,心的气血通畅,肾的气化开合都受到肝的疏泄功能的影响。厥阴肝经下达阴器,上抵喉咙,寒湿所及,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水液敷布势必紊乱,上可见口干“多饮”,然而这种多饮现象并非是人体真正缺少水液,恰恰相反,体内寒湿充斥。再者“抗帕”西药苯海索、多巴丝肼、卡左双多巴等西药毒性都会导致脾运不健,津不上承。所以这样的“多饮”通常是次数多而饮量少。所以临床上我们面对这样的患者只要嘱其润润喉咙即可。至于“数小便”倒是名副其实的肝痹、肾痹的特有症状,帕金森病自一开始就有着肝肾不足的基本病理,其对症处理一如肾痹。
其二是肝藏血主筋。《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肝血归藏则筋脉得养,肢体柔和,筋骨强健。然而帕金森病初期即肝肾不足,肝血亏耗,血不柔筋。在疾病初期即感手指拘紧,活动不灵。随着内在风、寒、湿邪不断深入,肝血愈亏,筋脉更紧,最终到了“上为引如怀”的地步。
然而自古迄今,人们对“上为引如怀”的理解都是值得商榷的。
自王冰始,将此句理解为“上引少腹如怀妊之状”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加以补充,认为是“上引少腹而痛,如怀妊之状也。”此后各家皆风从之。
首先此句的解释与临床不符。无论何种痹证,很难见到少腹疼痛得像怀孕那样。要这样的话,谁还敢怀孕呀?还“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我治疗帕金森病20来年,时至今日我也没见到过。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上。首先是对“上”的理解。从本段“上为大塞”,“上”指咽喉;“上为清涕”,“上”指鼻子的通例来说,“上”当指人体较高的部位,至少是高于肝的部位,不太可能下指“少腹”。而且“少腹”的意思完全是王冰臆加的,经文本身并没有此意。根据全句的意思,“上”当为“上身”之意。
接下来谈“引”字。引,伸也。《文选·符命·典引》李善注:“引者,伸也,长也。”又“上为引如怀”,《太素》卷三阴阳杂说作“上为演坏”。“引”“演”互训,为一声之转,同为伸展之意。
最后是这个“怀”字。怀,抱也。《文选·北征赋》“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李善注引《毛诗》“啸歌伤怀。”《仓颉篇》注:“怀,抱也”。后怀、抱二字多同义复用。《后汉书·曹褒传》:“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
由此可见,所谓“上为引如怀”的意思就是上身向前伸展,如同怀抱东西一样。这就是肝痹所特有的上身前伸,含胸屈背的姿态。与肾痹的“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相比,肝痹的表现重在上身,是筋痹发展到了晚期的表现;肾痹的表现重在全身,是骨痹发展到了晚期的表现。其实这两者都是由于肝肾精血耗竭,功能衰败所致,“上为引如怀”与“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在临床上往往同时并现,此时肝肾功能衰竭,补益肝肾通常无济于事,还是要以散寒除湿对症施治。
三、脾痹
《素问·痹论》:“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晚期帕金森病到了脾痹的时候,《素问·痹论》给我们指出了十分典型的临床表现。它包括了两个方面。
其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其输布四肢,四肢得养则壮硕而灵便。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在帕金森病的初期,风寒湿邪必然内合于脾,影响到脾主四肢的功能。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患者在一开始就会感觉一侧的肢体没有力气,甚至有的患者一只脚拖沓,一只鞋子磨损得特别快。以后随着脾胃的功能进一步受损,内湿不断积聚,困重之性使得一侧的肢体无力逐渐向全身扩展,到了晚期就出现了四肢懈惰、身不由己的状态,患者也就失去自主行动能力了。造成这种状况的罪魁祸首其实也是由于肌强直,使得人体对四肢的支配能力降低所致,通过适量的散寒除湿药物的使用,减轻对脾主四肢功能的影响就能加以改善了。
其二,脾开窍于口,我们的正常的吞咽功能也要仰仗脾主肌肉的能力,脾气健运,则咽喉肌群协调,水谷顺畅濡降;相反则咽喉阻塞,吞咽困难,饮水反呛。所谓“发咳呕汁,上为大塞”,此之谓也。
其实脾痹在临床上的表现还不止《素问·痹论》中所说的两点。
脾的运化功能除了输送水谷精微以充四肢之外,还必须运化水湿,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脾痹患者运化失司,那么有一些患者会有下肢浮肿的表现,如果不及时解决,四肢慢慢地都会浮肿,西医往往运用利尿剂消肿,效果往往不佳。因为这是由于患者肌强直,行动困难,行走不便,使得下肢肌肉丧失了对静脉的挤压作用,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浆成分渗出导致了水肿。对此首先我们要通过散寒除湿的药物缓解肌强直,鼓励患者在安全防护下多行走,加强四肢的活动就能健运脾胃。脾能健运,慢慢地也就能使水肿消退了。
此外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寒湿犯脾则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水液不布周身,精微不充四肢。胃失和降则水谷不得受纳,腑气不得通畅。故脾痹患者往往胃纳不佳,大便不畅。尤其是便秘,70%的患者都会有此症状,到了晚期后,就益发严重,有的患者是十几天都不会主动排便,最后不得不用手指抠出来。
四、心痹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由此可见,心乃阳脏,火气用事,一旦阴郁痹阻,则关乎生本。故“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全赖心气之鼓动,心阳之温煦。故心气足则脉畅神旺,心阳振则血不凝涩。
寒湿入络,痹阻血脉,故有的帕金森病患者自患病初期即血脉不和,表现为手脚麻木,活动不灵,口唇淡紫,脉细涩无力。随着病程的推移,心痹的出现,患者会表现出一系列心阳郁遏,心气衰竭的症状。如心悸心慌,心中烦闷,动则气急,头昏晕厥,汗出黏冷,口唇紫黯,脉沉细涩。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有相当多的帕金森病患者血压偏低,有的甚至变为更为棘手的直立性低血压。然而有些必不可少的“抗帕”西药(像多巴丝肼、卡左双多巴、溴隐亭)都有降低血压的副作用。当患者在低位突然起身时,会感到一阵晕厥,严重的会导致摔倒受伤。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较早期患者体位性血压下降更加明显。
五、肺痹
《素问·痹论》:“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帕金森病进入中、晚期,逐渐向着上焦心肺发展。心痹已如上述,肺痹则如《素问·痹论》所言“烦满喘而呕”,出现胸闷气喘的症状,由于吞咽困难,出现呕恶的表现。尤其是这种胸闷气喘还非常顽固,西医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其实肺痹胸闷气喘的罪魁祸首还是在于肌强直,在帕金森病的初期和中期,风寒湿之邪还在四肢的筋肉,然而中、晚期之后就延展到了胸腹,胸部的呼吸肌强直之后,换气不充分,就会有胸闷气喘的表现。
总之,《内经》对于医学理论的阐述可以分为总结性阐述和各论性阐述。所谓总结性阐述通常遵循的基本上都是“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原则,都是对于某个论点纲领性、概要性地阐述。落实到类似帕金病森病证的描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素问·气交变大论》:“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素问·至真要大论》:“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灵枢·根结》:“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所谓骨繇者,摇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等。这些总结性阐述可以散见于《内经》的许多章节。
所谓各论性阐述,是指《内经》对于某一类问题或者某种疾病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如《素问·热论》《素问·疟论》《素问·风论》等。因而《素问·痹论》就是对于因风、寒、湿邪所致人体气机痹阻,血脉不畅而产生的各类病证从病因病机到辨证论治全方位的论述。
应该强调的是中医痹证的范畴是如此之大,凡是各种能够使人体气血痹阻,失去其温煦濡养功能,导致肢体出现疼痛、肿胀、酸楚、重着、变形、强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甚至累及脏腑的所有病证都可以归类于痹证。所以我们并不能认为《素问·痹论》是专为帕金森病而设的。
但是帕金森病作为老年性退行性病种,古代也必然存在。它与先贤笔下的属于其他现代病种的痹证(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神经病等)都具备了中医病因学中风、寒、湿三邪所致临床症状的某些共有特征,因而《内经》时代的先贤们将帕金森病置于痹证的专论中进行研讨。 由此说来在《内经》的时代,现代的帕金森病是归属于痹证的范畴加以阐述的。为了与其他归类于痹证的疾病相区别,我们姑且将类似于帕金森病的痹证称之为“帕金森痹证”。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帕金森痹证的范畴并不仅仅针对帕金森病,应该还包括其他以运动性障碍为主症的疾病,如多系统萎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对这类疾病西医目前是一筹莫展的,但是通过帕金森痹证的辨证治疗,也具有一定疗效。
《素问·痹论》中对帕金森痹证的论述对后世医家具有一定影响力。例如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此也有阐发。然而《素问·痹论》中对帕金森痹证的论述并未引起后世医家的足够重视,当然也不会有医家沿着《素问·痹论》的思路将帕金森痹证的研究引向深入,以至于现在要将其归入痹证的范畴加以认识,恐怕会引来人们惊讶的目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