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和损伤。临床上急性发病,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嗳气、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等,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大都有比较明显的致病因素,如大量饮酒、药物、暴饮暴食、误食不洁食物等。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一过性病变。病理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胃黏膜固有层见到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一、概述

(一)病因
导致急性胃炎发病的因素很多,有化学或物理的刺激,也有细菌或其毒素引起。化学刺激主要来自烈酒、浓茶、咖啡、香料及药物(如水杨酸盐制剂、吲哚美辛、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其中急性腐蚀性胃炎多是由吞服强酸、强碱及其他腐蚀剂所致。物理刺激如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及X线照射,均会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性改变。而进食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是导致急性胃炎最常见的一个病因。急性胃炎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理化因素
药物因素,其中NSAID S最常见,其他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乙醇等破坏黏膜屏障,引起上皮细胞损害、黏膜内出血和水肿;胆汁反流后胆盐、磷脂酶A、胰酶破坏胃黏膜,产生多发性糜烂;物理因素如辛辣及粗糙食物对胃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
2.应激因素
急性应激可由严重的脏器疾病、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休克、颅脑外伤、颅内疾病、精神心身因素等引起,发病机制包括胃黏膜缺血和H +反弥散。
3.急性感染及病原体毒素
某些细菌常见有葡萄球菌、α-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嗜盐杆菌等,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人们重视;病毒如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等;细菌毒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常见。
4.血管因素
常见于老年的动脉硬化患者和腹腔动脉栓塞治疗后的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急性发作症状,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等急性胃炎的常见症状,药物和应激状态所致的胃炎,常以呕血或黑便为首发症状,出血量大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由于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胃炎,常同时发生急性肠炎而出现腹泻,严重时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甚至低血压。腐蚀性胃炎常引起上腹部剧痛,频繁呕吐,可伴寒战及发热。也有部分患者仅有胃镜下所见而无任何症状。体征上大多数患者仅有上腹或脐周压痛、肠鸣音亢进,特殊类型的急性胃炎可出现急腹症,甚至休克。
(二)临床分型及发病机制
急性胃炎一般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其中临床上以急性单纯性胃炎以及急性糜烂性胃炎最为常见,而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急性化脓性胃炎已罕见。
1.急性糜烂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应激:
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严重者发生急性溃疡并大量出血,如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者称Cushing溃疡,烧伤所致称Curling溃疡。一般认为应激状态下胃黏膜缺血、缺氧可导致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不足,前列腺素E合成不足,上皮细胞再生能力减弱,从而破坏了胃肠黏膜的屏障和修复功能。
(2)药物:
服用NSAIDs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某些抗肿瘤药,口服铁剂或氯化钾等。这些药物除了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外,还通过抑制环氧合酶导致前列腺素E合成不足,减少碳酸氢盐和黏液的分泌,降低胃肠黏膜血流灌注和细胞保护作用,削减了胃肠黏膜的屏障和修复功能。
(3)乙醇:
乙醇有亲脂性和溶脂能力,高浓度时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最终导致急性胃黏膜糜烂、溃疡和大出血。
2.急性单纯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物理因素:
过冷、过热的食物和饮料、浓茶、咖啡、烈酒,刺激性调味品,过于粗糙的食物,药物(特别是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均可刺激胃黏膜,破坏黏膜屏障。
(2)化学因素:
阿司匹林等药物还能干扰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硫糖蛋白,使胃内黏液减少,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削弱,引起胃腔内氢离子逆扩散,导致黏膜固有层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等病理过程,前列腺素合成受抑制,胃黏膜的修复亦受到影响。
(3)生物因素:
细菌及其毒素。常见致病菌为沙门菌、嗜盐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常见毒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毒素杆菌毒素,尤其是前者较为常见。进食污染细菌或毒素的食物数小时后即可发生胃炎,或同时合并肠炎,此即急性胃肠炎。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摄入后发病更快。近年因病毒感染而引起本病者也不在少数。
(4)精神、神经因素:
精神、神经功能失调,各种急重症的危急状态,以及机体的变态(过敏)反应均可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损害。
(5)其他因素:
胃内异物或胃石、胃区放射治疗均可作为外源性刺激,导致本病。情绪波动、应激状态及体内各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可作为内源性刺激而致病。

二、临床表现

急性胃炎轻者仅有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的症状,严重者可有呕血、黑便、甚至失水、中毒及休克等。家庭生活中一般在暴饮暴食或食用了污染食物,服对胃有刺激的药后数小时至24小时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有下面几点。
1.上腹痛
正中偏左或脐周压痛,呈阵发性加重或持续性钝痛,伴腹部饱胀、不适。少数患者出现剧痛。
2.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呕吐后感觉舒服,也有的患者直至呕吐出黄色胆汁或胃酸。
3.腹泻
伴发肠炎者出现腹泻,随胃部症状好转而停止,可为稀便和水样便。
4.脱水
由于反复呕吐和腹泻,失水过多引起,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口渴,尿少等症状,严重者血压下降,四肢发凉。
5.呕血与便血
少数患者呕吐物中带血丝或呈咖啡色,大便发黑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说明胃黏膜有出血情况。

三、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有助于急性胃炎的诊断。内镜检查最好在出血发生后24~48小时进行,因病变可在短期内消失。内镜下可见弥漫分布的多发性糜烂、出血和浅表溃疡。一般NSAIDs或乙醇所致者胃黏膜病损以胃窦为主,而应激所致者以胃体、胃底为主。吞服腐蚀剂者为胃镜禁忌。
2.实验室检查
疑有出血者应做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血细胞比容。
3.病理检查
急性胃炎病变可为弥漫性,或仅限于胃窦部黏膜的卡他性炎症。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渗出物及黏液覆盖,可有点状出血和不同程度的糜烂。因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少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水肿、黏膜血管充血,偶有小的间质性出血,严重者黏膜下层水肿、充血。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急性胃炎的常见症状有上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等。药物和应激状态所致的胃炎,常以呕吐或黑便为首发症状。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胃炎,常同时发生急性肠炎而出现腹泻,严重时有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甚至低血压。大多数患者仅有上腹或脐周压痛、肠鸣音亢进。
2.鉴别诊断
需要与慢性胃炎等鉴别。

五、治疗原则

急性胃炎的治疗原则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去除损害因子;补液、解痉等对症支持治疗以及抑酸、胃黏膜保护等药物治疗措施。治疗措施包括以下4方面。
1.一般治疗
去除病因,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呕吐严重者禁食。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口服葡萄糖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呕吐严重或脱水者给予静脉输液。
3.抗菌治疗
一般不用抗生素,但由细菌引起特别是伴有腹泻的患者,可口服小檗碱、吡哌酸、诺氟沙星或肌内注射庆大霉素等,小檗碱0.3g,每日3次;诺氟沙星0.2g,每日2次;庆大霉素8万U肌内注射,每日2次。
4.对症治疗
腹痛明显者,可用解痉剂如阿托品0.5mg,每日3次,或口服颠茄片8mg,每日3次;呕吐可用甲氧氯普胺10mg,肌内注射,每日3次,或口服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胃糜烂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者,可针对性地给予冰水洗胃,止血输血,静脉滴注H 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等,给予输液扩容、纠正休克等处理。
急性胃炎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措施归纳见表3-4-1。
表3-4-1 急性胃炎治疗原则及措施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的病理过程,病程短,去除致病因素后可以自愈,故除个别由于大出血偶尔可造成严重后果外,即使不经治疗,一般也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