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问题3 出现哪些过度的心理反应,需要寻求心理帮助或就医?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关于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包含:①智力正常;②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和品质;④人际关系和谐;⑤能动地适应并改善现实环境;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但在疫情期间,个体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必然会激发心理调控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每一个人都暴露在这一急性应激事件中,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是极大的挑战,可能呈现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和反应变慢;做事效率降低;烦躁易怒,情绪管理能力下降;做事情缺乏韧性,自我效能感降低;人际敏感,多疑,冷漠;容易感到悲伤;以及睡眠问题等。如果这些症状偶尔出现,且持续时间较短,个体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改变这一状态,并且对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没有明显的影响,可以维持正常的社会功能,我们就可以认为个体的心理处于相对正常的状态。但当出现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时,应及时寻求心理帮助或就医:
一、行为方面
总感觉街上遇到的人都是病毒携带者,即使自己全副武装的防护着,也要远远的保持距离,不敢走近,不敢说话,甚至不敢呼吸;反复洗手,反复消毒,可总感觉还是不能清洗干净;要么不出门,要么戴上护目镜、双层的口罩,穿上防护服,严格按照传染科医生的防护要求来武装自己,然后才能小心翼翼地出门;家人回家后,一定要让家人把外衣全部脱掉扔在门外,甚至丢到垃圾桶;坐立不安或懒言少动;无法有效休息或放松,持续关注疫情相关信息,没有办法开展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看到任何相关消息,都要转发给周围的人;回避引起(创伤性)回忆的地点;心思都在疫情上,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容易发生错误。
二、身体方面
腹痛、腹泻等肠胃不适;头晕、头痛等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视觉障碍;体重减轻或增加;出汗或发冷;震颤或肌肉抽搐;慢性疲劳;胸闷、心悸、多汗、发冷、颤抖、肌肉抽搐等,在没有患病的情况下,正常生活功能受损。对自己的各种躯体不适非常敏感,达到疑病状态。身体稍有不适,就会怀疑自己被感染了,惶恐不安。想立即到发热门诊就诊。尽管经过详细的躯体和病毒学检查,排除了新冠肺炎的可能,但始终无法安静下来,要么怀疑检查结果,要么担心在就医过程中被传染了。
三、情绪方面
焦虑或恐惧,甚至小事都觉得做不了;不能听到一点不好的消息;抑郁;愧疚;冷漠;悲伤;经常哭泣,陷入疫情的场景中无法自拔;易激惹,经常和人争吵。
四、思维方面
失去方向感、混乱;思维缓慢;注意力不集中;否认现实;无法决定事件的优先级、无法做决定;失去客观性。
五、社交方面
自我隔离;责备自己,感觉自己非常渺小,什么忙也帮不上;难以与他人交流沟通或接受帮助;无法享受快乐或感受乐趣,无法去做任何娱乐性活动。
如果这些现象中的一项或几项持续存在,甚至超过一个月,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就应当引起重视,需要寻求心理帮助或就医。
(王 丰 陆 林)